武夷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yishan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导

博文

[转载]“互联网+”冲击的是没有创新思想的人

已有 1808 次阅读 2015-7-18 17:34 |个人分类:鼓与呼|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文章来源:转载

“互联网+”冲击的是没有创新思想的人

(科技日报 20150718)


本报记者 申 明

   同样是马桶盖,日本品牌的为何就让国人趋之若鹜;同样是指甲刀,德国的为何就要比中国的贵100欧元。在新常态下,视制造业为立国之本、强国之基的中国,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制造业升级大考验。

   7月17日,在科技日报社主办、科技部人事司和科技部青年联合会协办,由科技部党组成员、科技日报社社长李平主持的第五期《科技创新大讲堂》上,作为中国制造业代表人物,格力电器董事长兼总裁董明珠主讲“新常态下的格力式创新”。她说,“中国制造要超越德国制造,就必须要走自主创新的道路。”

   要靠制造业改变世界对中国的形象

   “一个没有创新的企业是没有灵魂的企业。”这是格力电器自成立以来的座右铭。董明珠在格力20余载,从珠海的一家小电器公司到现在的世界500强,中国电器制造走出家门,走向世界。但对于“中国制造”在世界上的认可度,董明珠依旧忧心。

   曾经有个事,让她记忆犹新。虽然格力的产品在中东卖的特别好,有40%的市场占有率。但中东经销商却表示,能不能不要打中国制造,他说你哪怕打一个泰国制造,我们这里都好卖很多。

   “这句话对我们刺痛很大。”董明珠说,“要靠中国制造业改变世界对中国人的形象,这是我们的责任,也是社会责任。”

   董明珠坦言,现在真正高端的技术不在中国,这是她最痛心的。她自嘲说,每次讲到自主创新,自己就很激动,“语无伦次”。

   格力在科技上的创新,是董明珠最引以自豪的。格力电器一直锲而不舍地坚持“核心技术自主研发”,目前拥有全球最大的空调研发中心,拥有8000人的专业研发队伍,有6个研究院和7个技术研发部门,2014年平均每天诞生11项专利。

   董明珠表示,格力的科研投入不设上限,仅2014年,格力的研发投入达到50亿元。一个刚入职不久的博士提出一个研发项目,董明珠认为很有市场潜力,但是也存在一定的风险。最后她决定给这个项目一个亿的研发费用。

   “中国的技术不是不可以崛起,不是不可以作为世界上最顶级的科技强者,而是我们需要真的投入。”董明珠说。

   真正的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

   其实,格力这种重视创新能力与核心竞争力的理念,是经验教训“买”来的。

   2000年左右,格力中标一单多联机项目,当时中国还没有一家空调企业掌握多联机技术。格力公司领导信心满满带队赴日本,打算从合作伙伴手中购买多联机技术,谁知遭遇到对方毫不留情的拒绝:这是日本企业用十六年时间自己研发的、目前国际最先进的技术,多少钱都不卖。回国之后,格力立刻组建研发团队,夜以继日,艰苦攻关,最终成功研发出自己的多联机技术,攻克这一技术难关。

   “从那一刻开始,我们真正意识到,靠购买技术只能买到国外已经淘汰的技术,真正的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只有走自主创新的中国创造之路,才能掌握核心技术。”董明珠说。

   多年来,董明珠一直视科技创新为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抓手,并建立起一整套激励创新的规章制度。在她的推动下,格力在创新性研究及发展领域完成诸多“不可能的任务”:全球首条R290(碳氢制冷剂)空调生产线在格力竣工,被中德两国专家联合评定为“国际领先”;首个应用格力直流变频热泵离心机的“工业余热热泵供暖项目”在石家庄投入运行;格力光伏直驱变频离心机系统实现中央空调能源自给自足,不用电费,开创中央空调的“零电费”时代;2015年,格力电器自主创新的工程体系获国家科技创新二等奖,这是格力四年内第三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

   “空调行业发展一百多年了,今天我可以负责地说,最先进的技术在中国,在格力。”说这番话时,董明珠底气十足。

   董明珠很不认可格力是传统行业代表的说法。她认为,“互联网+”冲击的是没有创新思想的人。“只要跟上时代的步伐,积极创新,就是‘互联网+’的时代。格力已经把智能化融入到我们的产品里面去。”

   (科技日报北京7月17日电)  




https://m.sciencenet.cn/blog-1557-906378.html

上一篇:Use the Right Word摘抄系列(49)----搜、搜、搜!
下一篇:国际科技合作文献计量学研究综述

1 张骥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9 03:5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