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墨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JUlijiang 分享以科学家为对象的研究论文

博文

应对学术不端

已有 4719 次阅读 2016-10-8 09:09 |系统分类:论文交流|关键词:学者| 学术不端, 抄袭, 剽窃, COPE

说明:本博客与微信公众号《林墨》同步更新,所有内容均为原创,可授权转载。请扫码关注《林墨》公众号。

摘要

作者、审稿人和编辑都难免遇到与学术不端有关的伦理问题。压力促使剽窃,而抄袭检测会抑制剽窃。科研工作者应自觉遵循出版伦理委员会(COPE)的指导方针。

论文推荐人:李江 / 浙江大学

文稿:屈天鹏;文字图片编辑:李江 / 浙江大学



注:图片来源于出版伦理委员会COPE官方网站

Wolfgang Glanzel(1999年普赖斯奖获得者)、Tibor Brown(1986年普赖斯奖获得者)、Andras Schubert(1993年普赖斯奖获得者)以及Springer出版集团的Guido Zosimo-Landolfo联合发文呼吁严肃应对学术不端行为。

从事学术论文发表相关工作几十年的作者、审稿人和编辑都难免遇到某些伦理问题。科研人员也是会犯错的人,也有虚荣心和妒忌心。从略带偏见地选择数据,到粗鲁地对结果造假,从心不在焉地忽视其他类似研究,到无意识地剽窃(把在自己潜在记忆中的别人的思想,当作自己的新思想),再到故意地直接剽窃,体现了不同程度的学术不端。

剽窃有多种定义,牛津字典的定义:把别人的作品或思想据为己有的行为;韦伯斯特字典的定义:使用他人的用语或思想却不指明出处。两者虽有细微的差别,(后者的解释包含疏忽或意外遗漏行为),但都是严重的学术不端并构成侵权。剽窃行为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代。有两个因素在剽窃行为的发展过程中起到方向相反的作用。

一方面,Publish or Perish的压力促进剽窃。作者的压力使其尽一切办法出成果,而这可能会降低其道德水平。审稿人的压力在于要在紧迫的期限内给出明确清晰的建议以至于可能不会太深入地围绕题目进行钻研。编辑的压力在于要凑齐期刊规定的论文量而且要确保这些论文能在符合出版商的目标和范围的前提下被查看、下载、购买和引用。这三重压力明显地增加了为发表论文而违反学术道德的几率。

另一方面,抄袭检测抑制剽窃。抄袭检测工具一直在改进。文本分析软件能够精确地找到重复发表的论文(甚至是在不同的语言里)。软件也可查出同一或不同作者的两篇论文内容的相似度,如果后一篇论文对前一篇具有相似内容的论文没有适当地引用,那么就有可能被怀疑是一种剽窃,除非是以下情况:一些一起出现的标准定义、独特方法的描述、共同的参考文献等。

任何形式的剽窃都是令人无法接受的学术不端。任何裁决和处罚都要坚决而得当,制裁太轻了没效果而过重了又有损作者的职业生涯。篡改的结果、错误的证据以及不合适的统计推断如果被纳入知识体系会造成严重的后果,而揭露这三种学术不端的工具还不及抄袭检测工具一半有效。这是应对学术不端应该努力的方向。

来源于百度百科的资料显示,国际出版伦理委员会(COPECommittee on Publication Ethics)成立于1997年,旨在应对全球范围内违反科学研究及出版规则的学术伦理问题,其目标是探讨和寻找处理这些问题的实用方法和良好对策,尝试界定科学出版伦理方面的规范指南。由此将对作者、主编、编辑委员会成员、读者、及所有出版者有所裨益。在COPE支持下,2007和2010年分别在葡萄牙的里斯本和新加坡召开了第1和第2届国际学术诚信研讨大会。COPE目前有会员6412家,其中美国1125,英国751,澳大利亚112,德国81,日本63,法国54,中国38家等。国际上几家大的出版集团,如Elsevier, Wiley–Blackwell, Springer, Taylor & Francis, Palgrave Macmillan和WoltersKluwer等均为COPE会员。

科研工作者应自觉遵循出版伦理委员会COPE的指导方针。

参考文献

Glänzel,W., Braun, T., Schubert, A., & Zosimo-Landolfo, G. (2015). Coping with copying. Scientometrics, 102(1), 1-3.




https://m.sciencenet.cn/blog-1792012-1007346.html

上一篇:定量评价指标注定被滥用:从Publish or Perish到Impact or Perish
下一篇:联合抵制Elsevier,科学家们出尔反尔

1 王亚非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4 05:3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