姗姗来迟的小屋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daijingwei

博文

[光棍节趣话]科学他们家的那帮女独侠(中篇)

已有 4845 次阅读 2008-11-11 23:59 |个人分类:漫步科研路|关键词:学者| 科学家, 光棍节趣话, 光棍节趣话

[光棍节趣话]科学他们家的那帮女独侠(中篇)
眼看着光棍节节庆即将进入尾声,本人依旧未摆脱光棍局面。呵呵,这算不算自嘲?一杯咖啡下肚,咱继续[光棍节趣话]
昨日荣登排行榜的8位男光棍(上篇—《科学他们家的那群男光棍》)可都是科学史上大名鼎鼎的人物。今天过节,重头戏,自然要留给带着光棍头衔的女科学家。
科学家这个称号自从诞生,基本都是男性主宰的天下。女性从争取受教育权开始,风波一波接一波。所以,能有科学家名衔的女性至少是受过教育的,按现代的区分标准,还必须是高等教育。这样一算,女科学家相比于男科学家本来就是一个很小的群体,并且,这个群体还要接收来自社会、家庭和自生的多重压力,想要当上,可谓困难重重。
其实,这个状况一直都存在着,暂且不论女性受教育少的年代,即便是现代,一个女性受教育多了,还似乎被视为异类,女博士这个尴尬的代名词就是鲜明的代表。因此,在今日光棍节,我作为一个一心想向科学高峰迈进的女性,首先向在科学的风口浪尖驻足过的女性,尤其是已经被称为女科学家的她们致敬。因为今天,我也或多或少的知道:这,是多么不容易的一个过程!
光棍这个称呼历来都是奉给男性的,女光棍的说法也有,但总觉得是那么的民间。故而,咱给这帮女单身科学家一个新名词儿——“女独侠,一来就是指代单生,未婚;二来略生豪情之气,阴柔里透着那么点阳刚,正所谓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当然,女科学家也是凡人一个,或许她们永远是那么的与众不同,思维是那么的变化万千,精神是那么的饱满旺盛。但,她们终究是个在社会中处于弱势的女性,你可以不理解她们,但不能不尊重她们;你可以不重视她们,但不能蔑视她们;她们也爱美,她们也喜欢孩子,她们也希望自己的科研成果同男性科学家的一样被人们所重视,得到自己应该得到的那一份褒奖和殊荣!
可以说,不结婚的女科学家基本上都是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科学的,她们与自己的实验共舞,与自己的理想对话,这种牺牲是超越时代的,更超越自我!
 
女独侠一号:丽塔·莱维-蒙塔契尼(Rita Levi-Montalcini1909年-今)
丽塔是意大利和美国神经生物学家。她发现了神经生长因子以及上皮细胞生长因子,与同事史丹利·科恩获得1986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至今,她是最年长的在世的诺贝尔奖得主。
列维-蒙塔尔奇尼出生于意大利都灵一个瑟法底犹太人家庭。小时候的一件事可以说彻底改变了丽塔对待婚姻的看法。那是一次她同父母看歌剧的经历,歌剧中男主角威胁要毁掉不爱他的年轻妻子,丽塔的父亲看到这里高声叫好,鼓掌,丽塔柔顺的母亲附和着她的父亲。小小的丽塔对父母扮演的婚宴角色感到了困惑,她对逆来顺受的母亲充满怜悯,觉得很不公平。
在丽塔的传记中,她自己回忆到:从我童年时期开始,我每次都对家庭的所有决定中父亲和母亲扮演的不同角色感到极大的怨恨。我很爱我的母亲,也对这种角色差异感到厌恶,我也害怕成为未来的家庭主妇。
正是由于这种害怕,丽塔离开了专门培养完美家庭主妇的女子精修学校(估计和电影《蒙娜丽莎的微笑》里面的卫斯理女校差不多的地方),开始了她在都灵医学院的科学学习。在那里,300多名男生,7名女生。为了不让别人打扰自己,她吧自己打扮的和修女一样,有同学说:她就像一只严阵以待的乌贼,随时准备向敢于走近的男生喷射墨汁
丽塔经历过二战的混乱,但依旧没有放弃自己的研究,她爱整洁,爱干净,爱美丽,至今,这位长寿的女科学家一直过着单生贵族的生活,我想,为了她的科学,她还将一直继续下去。
 
女独侠二号:芭芭拉·麦克林托克(Barbara McClintock1902-1992年)
芭芭拉出生于美国康涅狄格州。是第一位单独获得诺贝尔奖的女科学家。她提出移动的控制基因学说,于1983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芭芭拉天性独立,家里在芭芭拉诞生之前,已经有两个女孩子了,所以,从小,家里就把芭芭拉当男孩子看待。小时候和女孩玩不到一起的她,在一次同男生的踢球经历中被男生也抛弃了,她领悟到:你必须独自一人,你不能身处于你所不能隶属的社会里。
后来她毕业于康奈尔大学,接收女生仅有几所学校之一的大学。从小习惯孤独的她找不到任何需要依赖他人的理由,于是,她拒绝了在学校的一切社交活动,回到自己的孤独世界中,决定一辈子独生。
当然,这种决定不单纯是出自芭芭拉个人的独立。有个看似简单的小事也说明着这一点:当圣路易斯的一位巴巴拉·麦克林托克小姐在报纸上宣布1936年订婚时,密苏里大学植物系主任被吓坏了。他错把这位小姐当成了自己的新来的34岁的助理教授芭芭拉·麦克林托克博士。他把她召唤到办公室,然后威胁她:你要结婚的话,就要被解雇。
她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人,与玉米结下了一世的情缘。有人说:婚姻使居里夫人成功,而独生使芭芭拉成功。正是这种甘于孤独,让芭芭拉在玉米地里找到了自己一辈子的归宿。
 
女独侠三号:丽丝·迈特纳(Lise Meitner1878年-1968年)
丽丝·迈特纳是一位著名的物理学家,她是核物理研究的开拓者和核裂变的发现者之一。她曾被爱因斯坦称为我们的居里夫人
她出生于大学大门刚刚为妇女打开的时代,能够在开明的父亲的支持下顺利进入维也纳大学接受高等教育,取得了博士学位。她是维也纳大学授予物理学博士学位的第二个女性。在大学里,她遇到了当时世界上最著名的理论物理学家之一玻尔兹曼。受他的影响,迈特纳把当物理学家作为今后的人生志向。1907年,她从奥地利到柏林,真正开始了自己的科学人生。
核裂变的发现优先权问题上,迈特纳受到了不公正的对待。在德国,她一直与哈恩等人一起合作研究;发现核裂变的关键实验铀的中子照射实验还是她建议做的;即使在流亡瑞典期间,她也一直与哈恩有联系并指导他们的实验;斯特喇斯曼把迈特纳看作是他们那个集体的精神领袖,并认为迈特纳的意见和判断有很大的重量;她和弗里什还断定释放出巨大能量的核过程就是核裂变的过程,并测定了这一能量;但是,有些学术权威一直坚持把核裂变的发现单独归于哈恩,而不肯承认犹太人迈特纳与弗里什所做的贡献,甚至有意无意地贬低丽丝·迈特纳等人的成就。哈恩不但默认而且也配合了这种贬低,在公众场合心安理得地独享着本应属于两人的荣誉。
迈特纳从来没有结过婚,甚至也没有谈过什么恋爱。迈特纳是个害羞和沉静之人,也是一个非常重友谊的人,她不曾为自己的利益去斗争,只有物理学带给她一生的欢乐和意义。在平静的心态下,她活到了接近90岁,而与她同时代的很多科学家都早于她去世,迈特纳于1968年在睡眠中逝世,真正离开了热爱一生、贡献一生的物理学。
 
女独侠四号:克里斯汀·纽斯林-沃尔哈德(Christiane Nüsslein-Volhard1942年-今)
克里斯汀是一位德国发育遗传学家,出生于马格德堡。1991年获得拉斯克奖,1995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严格意义上说,克里斯汀并不是一位单生主义者,结过婚的她从名字里就能看出,但是,经历过那次失败的婚姻,让她更加坚定了科学的道路。
在生物学实验室,她和果蝇共舞;在事业和爱情面前,她也毫不犹豫的选择了事业。
为什么这么讲,这也与克里斯汀第一次的失败婚姻有关。德国历来是一个传统观念根深蒂固的社会,尤其在20世纪中期,女性一旦结婚,就意味着要相夫教子。但克里斯汀却背离社会习俗,在婚后从事着她所钟爱的科学研究。她的丈夫在一次次忍让和迁就之后终于受不了了,提出了离婚,而克里斯汀为了她的事业,放弃了爱情,还改了自己的名字,在夫姓之后加上了自己的姓,也算是自己独生的一种宣告吧。
 
女独侠五号:格瑞德·埃利恩(Gertrude Belle Elion 1918-1999)
埃利恩是美国药理、生化学家,她和希钦斯(George H. Hitchings)及布拉克(Sir James W. Black)共同获得1988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她在抗癌抗器官移植排斥反应药物及其原理方面有着及其突出的研究成果。
格瑞德也是一个一辈子没有嫁人的女科学家。她的不嫁源自一种失去挚爱的悲痛,那是在青霉素还没有诞生的年代,格瑞德的男友因为突发由细菌感染的急性心内膜炎而去世。这种悲痛使得格瑞德只能通过不断的工作去麻醉自己,也更加坚定了她在药学领域不断钻研的决心。
格瑞德不结婚不意味着不热爱家庭,相反,她喜欢小孩子,也爱护这自己的家庭。在她领取诺贝尔奖的时候,她侄子的小孩子一直伴随着她,这种家庭中的温情或许也是一直激励着格瑞德的源泉。
 
女独侠六号:埃米·诺特(Emmy Noether1882年-1935年)
埃米是20世纪初一个才华洋溢的数学家。她善于藉透彻的洞察建立优雅的抽象概念,再将之漂亮地形式化。她生于德国巴伐利亚州(Bavaria)埃朗根(Erlangen),她的父亲马克斯·诺特(Max Noether)是杰出数学家,埃朗根的教授。
埃米早期并没有显露突出数学才干,十多岁时还比较喜欢音乐和跳舞。她常常巴望有机会参加教授们的家庭舞会。家长们也都嘱咐儿子们要邀请埃米跳舞, 可是男生却对她不感兴趣。
19041024日埃米得到Erlangen大学的入学许可,她只选数学为学习科目。入学时, 共有男生46, 她是唯一女生。
她对数学和理论物理作出非常重要的贡献。数学上,她研究不变量理论和非交换代数;物理上,她导出了非常关键而且美丽的结果,称为诺特定理。因此,凡不变量的命题是对应物理系统的广义化转换(物理学家称之为对称性)都翻译成守恒定律。现代物理相当多地建基于对称性的种种性质,诺特定理的结果就构成了现代物理基础的一部份。
埃米一生受到过很多不公正的待遇,但她也培养出了许许多多杰出的科学人才。她的亲人大多先于她而去,她把自己的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看待,更全身心的把心思放在为之而奋斗终身的数学上。
 
女科学家的故事还在继续,但同为女性的我并不希望看到"女独侠"的大面积出现,因为,那是在孤寂后的一种神伤。当热闹的实验室冷清下来,当反应的余热慢慢散去,当实验进行的不顺利,当有些或多或少的话语需要一诉衷肠,觅个合适的伴儿吧,或许他能让你的科学旅途更顺利呢,说不定^_^
 
明天咱们继续八,八一八科学他们家的模范夫妻,欢声笑语,天伦享乐o(∩_∩)o
 


https://m.sciencenet.cn/blog-200021-205201.html

上一篇:[每日一乐]The Heart Asks Pleasure First-Michael Nyman
下一篇:[每日一乐]Lonely No More-Rob Thomas

1 肖重发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01:3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