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il反面教材☆凤雏先生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dabaoski 鸿鹄焉知燕雀之志? 人贵没有自知之明!

博文

最难的事(30)——在两个女孩子之间纠结

已有 4530 次阅读 2010-3-17 11:40 |个人分类:最难的事|系统分类:生活其它|关键词:学者| 反面教材, 最难的事

今天水木的十大帖:

发信人: hardaway (), 信区: Age
标  题: 在两个女孩子之间纠结
发信站: 水木社区 (Wed Mar 17 01:00:20 2010), 站内

先说说自己吧:
32的老男人了
恋爱经历很少
沿着   科研院所(长大)->学校->外企  的路径发展
思想比较单纯
抱着一些可笑的原则不放
不愿意通过伤害别人获得利益
不愿意违心说话获得利益

女孩A,28岁
现在的女朋友
农村孩子,清华毕业
刚刚开始交往
在政府工作
属于凤凰女
感觉上比较爱我
但从最近的了解看
她对道德要求很低
对于和政府中的老油条同流合污很期待
非常羡慕靠拼爹取得成功的同事
对于我的很多操守很看不惯
人为我对“问心无愧”四个字的追求是一种傻的表现
劝我:
既然在中国
就想办法利用不公平
不要整天想着怎么实现公平
我知道她是信任我才对我这样说
但我心里还是没底
在以后两个人面对困难的时候
或者她遇到更大的诱惑的时候
会发生什么事情

女孩B,26岁
大学里长大的孩子
北大毕业,四大行总行工作
我喜欢了三年
一直没有接受我
直到最近她和男朋友分手
并明确暗示我有机会
这个女孩的经历想法和我都很像
甚至比我还极端
认为为了公平,可以牺牲个人利益(我的原则是不能为了利益损害别人)
小姑娘对社会的认识并不差
但拒绝任何同流合污的行为
现在一个人在北京不是很得志
有要出国的打算


A是我的女朋友
我应该对她负起责任
但是我们的很多想法真的相去甚远
不知道如果结婚了会怎么样
B我喜欢了很久
刚刚放下
现在有机会了
难免还是会心旌荡漾
已经决定一心一意和A走向婚姻了
还是很纠结
为什么五年的时间没有人出现
要出现一次出现两个女孩子
--

※ 来源:·水木社区 http://newsmth.net·[FROM: 60.255.96.*]


——————————————————————

Neil反面教材:

1.在科研院所读博士,5年谈不上恋爱再正常不过了。科学院的光棍率在50%以上。即使是Neil这么机灵的人,到了科学院以后也照样无解,真的没办法,男的太多,女的太少,男人贬值得太厉害。

2.看意思故事中的男主人公还算一个比较正直的人,那么我认为他和A女不适合结婚,举一个例子支持一下论点:

Neil知道的一个人,比较正直,也很有能力,在他30多岁的时候工作业绩很不错,于是在事业上有了长足的发展,快40岁时从政,仕途顺利,做到比较大的官。但是不久就被拿下了。怎么回事?原来是他的老婆以他的名义背着他收受别人的贿赂。他这个人自己还算清廉,但无奈的是他老婆认为当官不贪,天诛地灭。这便是典型后院起火的杯具。

所以真正合适的家庭是正正或邪邪搭配,一正一邪,这日子绝对没好。

3.我个人认为,在一个家庭中,女人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以及各种观对家庭的影响要大过于男人,因为女人是家庭真正的经营者和管理者,也是子女教育义务的主要承担者,一个女人善良,她的子女才会善良,一个女人正直,她的子女才会正直,一个女人聪明,她的子女才会聪明。那句话怎么说的来着?娘挫挫一窝是吧?

4.对于女B,我认为也不行。因为男主人公喜欢了她3年,她都一直没接受,说明她并不喜欢男主人公,现在突然接受,只不过是因为她放低了内心的标准,将就了。换言之,男主人公之于女B而言只是备胎。

我们为什么要强调坚决杜绝备胎情况的发生呢?理由是:(1)一个人拿你当备胎,并不是一种真心的喜欢。而能拿别人当备胎的人,本身就不晓得为别人考虑,本身就是缺乏责任感的人,所以今后当她遇到更大的诱惑时,她很难坚守自己对你做出的感情上的承诺,背叛你的可能性很高。(2)一个人拿你当备胎,对你的心理会造成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你的心理会出现失衡,也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心理阴影,这对两个人的感情而言是定时炸弹,因为当你心理失衡到一定程度时,你会不自觉的寻求心理平衡,而出于对心理平衡的寻求,你自己也会出现一些疏远,甚至背叛感情的行为。无论是对方背叛,还是你背叛,都是备胎的苦果。

5.另外,喜欢就是喜欢,不喜欢就是不喜欢,没放下就是没放下,放下了就是放下了。你在没放下一个人的时候,不应该和另一个人交往,否则就注定是杯具。

所以我个人预计,这个故事最后的结局应该是:男主人公既没有和A结婚,也没有和B在一起。他跟这俩人都没有缘分。

喔,这不算诅咒吧?

我是不是太邪恶了?



https://m.sciencenet.cn/blog-200147-303778.html

上一篇:【科学网】给科学网编辑部的好几条建议
下一篇:【科学网】何必呢?(补充)

0

发表评论 评论 (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1 19:1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