剥壳 播棵 啵咔 卜坑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thickdoor 说说话,就是说说话~~

博文

一个馒头引发的“税争”

已有 3690 次阅读 2011-4-14 13:16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style, 山东省, 济南市

如果不是山东省济南市政协委员潘耀民的一份提案,很多人可能都没听说过“馒头税”一说,而且这“馒头税”的税率竟然高达17%

 

吃得比欧美贵

在今年召开的山东省济南市两会上,济南市政协委员、民天面粉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潘耀民上交提案,称对馒头生产企业征收17%“馒头税”,高于面粉、挂面等产品的增值税率,建议减税。

潘耀民已经连续3年提出相同的提案,今年一经媒体关注,顿时在社会上引起一场馒头风波,不少网友惊呼“不可思议”、“长见识”、“真没有想到馒头还要征税”。

       山东省科学院研究员李国安近期刚去过美国回来,经过对比,发现国内某些食品的价格,还要高于美国。

“美国的牛肉,一斤2.6美元,比咱国内便宜。”李国安说,不仅是牛肉,牛奶、面粉等食品无一例外地都是中国更“高”“贵”。他没有想到,这一感受,与2月济南“两会”上济南市政协委员潘耀民上交的“馒头税”的提案,互为印证。

不仅是美国,在英国伦敦的乐购超市,1.13公升鲜牛奶,价格不足9元人民币。在北京乐购卖场,1升鲜奶,价格在10元上下。

英国牛奶也比中国便宜?当然,英国畜牧业发达应是牛奶便宜的重要原因。但是,英国劳动力小时最低工资约60元,柴油每升14元,城市店面租金也比我国高,这些构成食品生产和流通环节的成本,显然比我国食品更高。

在李国安看来,“中国食品比国外更贵,一个关键因素是税制差异。”

 

“馒头税”?增值税!

       对于潘耀民的三次提案,济南市国家税务局专门下发文件作出了解释。

首先,目前我国没有“馒头税”这一税种,山东省各级国税机关未擅自开征“馒头税”。“馒头税”其实是对销售馒头征收的增值税,而并非专门针对馒头这一食品单独开征的税种。根据《增值税暂行条例》的规定,生产和销售馒头应当缴纳增值税。

其次,馒头产品执行17%的增值税税率符合国家税法规定。目前我国的增值税设置了三档税率,基本税率为17%,对出口货物适用零税率,对粮食等产品实行13%的低税率。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农业产品征税范围注释〉的通知》(财税字〔199552号)规定:“以粮食为原料加工的速冻食品、方便面、副食品和各种熟食品,不属于‘粮食’的征税范围。”馒头是粮食加工制成的熟食品,适用的增值税税率为17%

第三,我国增值税纳税人分为小规模纳税人和一般纳税人。目前小规模纳税人按照3%的征收率计算应纳税额,一般纳税人按照适用税率计算应纳税额,由于增值税是价外税,应换算为不含税价之后再计算。对小规模纳税人来讲,消费者最终承担的增值税为3%;对一般纳税人来讲,由于国家对初级农产品实行免税政策,同时生产企业可以按照13%抵扣,消费者最终承担的增值税为4%左右。

  第四,按照规定,一般纳税人实行税款抵扣政策,其应纳税额为当期销项税额减去当期进项税额后的余额,虽然税率为17%,但实际税负远远低于17%。从山东省食品加工企业的实际情况来看,目前实际税负在3%左右(不同企业、不同年度略有差别)。

      

喝水也要“征税”

       依照济南市国税局的解释,征收食品增值税是合法的。事实上,作为一个社会性的新闻事件,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税法解释问题,其核心问题是大众关注的焦点——与税收相关的民生问题。

在西方发达国家的超市,你到超市买任何一样东西,都会在小票上清晰地看到你为这种商品支付了多少税,甚至直接标在价签上,清清楚楚一目了然。征税是透明和公开的,公众能在日常消费地清楚地看到每一种商品的税收。

中国实行间接税为主的税收制度,即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关税等为代表的间接税――间接税由于其“可转嫁性”,不仅导致税收主要是由工薪阶层承担,更关键的是导致了税收的隐蔽性:由于是每个环节中的间接交税,消费者事实上无法知道自己每件商品支付了多少税。

有人说,我们从每天早晨起床开始,就在为国库交税

我们喝的自来水,也是由自来水公司销售,售价里自然含有增值税。自来水公司要向税务局交纳所得税和增值税,而其中的增值税虽然是自来水公司交,但负担者是每一个用水人。增值税的税率是13%,如果你一个月用了10吨水,每吨水的价格是8毛钱,10吨水就是8块钱,其中就含有增值税1.04 元。

只要消费,就需要缴税,在这个意义上,每一个消费者都是纳税人。甚至,坐在家里喝口水,我们也正在交税。

在我们的税收体制下,对于老百姓来说,交多少税像是一个“秘密”,而对于地方政府来说,间接税也像是一团“乱麻”。

2010年全年税收收入数据来看,我国间接税占整个税收收入的58.4%,直接税仅占15.6%。由此看出全国7.7万亿的税收收入中有4.5万亿是“不知不觉”中缴纳的。

还是以馒头为例,17%的增值税只是政府针对馒头生产所征收的第一项税收,因此它只发生在生产环节。馒头从进入超市、卖场或食品零售摊点等,零售店家还要缴纳馒头的流通税,即营业税。在流通效率最高的前提下,馒头从生产到零售,政府至少要征缴两道税,分别是17%的增值税和10%以内的营业税。这两笔税,实际最终却都须由消费者来买单,总量肯定突破17%之底线。

这依然不是附加于馒头的消费者负担总额。在零售环节商户们还须向各色管理部门缴纳形形色色的行政管理规费,譬如市场管理费、治安维护费、卫生管理费、拥军优属费、慈善募捐等等。所以,一个馒头,从工厂到餐桌,消费者所承担的税费总和究竟有多高,别说消费者弄不清,连各地政府也未必完全清楚。

因此,有专家认为:我国间接税为主的税收制度,一方面阻碍了纳税人权利意识的觉醒,使得纳税人算不清楚自己交了多少税,不知道自己花了多少钱购买了政府的公共福利与服务;另一方面为政府征收高额税收,藏富于国提供了极大便利。

当然,中央和各地政府对民生问题还是非常关注的,正如济南市国税局的解释中说,国家对初级农产品实行免税制度,食品加工企业可以相关政策,收回13%的税收。此外,水、电、煤气、公共交通等领域,也会得到相关的补贴。

问题是,一方面食用间接税为主的模式征税,另一方面再通过各种退税、补贴政策返还,是不是造成行政资源的浪费呢?这又牵扯出一个税收合理使用的问题。

       众所周知,政府作为公共事务管理和服务部门,本身并不创造价值,唯一的收入来源就是税收。我国税收政策的原则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政府税收应大部分用于公共事业。也就是说无论政府收了多少税,高或不高,都不是问题,问题的关键在于,政府把这些钱用到哪里了。

       在欧美发达国家中,有高税率的国家,比如瑞典,税收占GDP51%;也有低税率国家,比如美国,税收占GDP27%。但无论是高税还是低税,他们税收的主要用途都是社会保障、教育、医疗保健和公共服务,一般占税收总额的70%80%。我国恰恰相反,这些支出的比例只占税收总额的25%——在中国,政府税收除公共事业支出和维持自身运行成本外,大部分还要用于生产投资,拉动经济增长。

       “馒头税”事件深度揭示了两个问题:一是以间接税为主的税收制度不尽合理,不仅让纳税人一头雾水,还颇有“与民争利”的嫌疑。二是复杂的税收体制和补贴政策,实际上也大大增加了政府运行成本,客观上占用了本应用于公共事业的支出。

      

不如向奢侈品要税收

中共中央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要规范分配秩序,加强税收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努力扭转城乡、区域、行业和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扩大趋势。

今年,我国将推进结构性减税。除了个税的减免之外,结构性减税也不妨向食品领域倾斜。去年以来,食品价格涨幅对CPI的贡献最大,各级政府为了抑制食品价格上涨已经做了大量工作。现在看来,在此基础上,改革税收制度,使其更加高效,同时大幅降低和食品相关农副产品企业的税负,也是非常有效地增益民生之举。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福州真味包点总经理陈晓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就表示:增值税划出了一条线,死死困住了关系民生、利润微薄的日常生活必需食品企业发展。“这好比一棵树苗,当它开始长出树叶,要产生光合作用时,树叶被剪掉了。”

“能否对日常生活必需的食品减免增值税?我认为,有关部门应当充分调研,做出解答。”李国安也认为,减免增值税可以直接平抑食品价格,减轻物价通胀压力。

食品开支在低收入人群中所占比例大,对日常必需食品课税,正是从穷人牙缝里抠钱。李国安说:“对食品减免增值税,能增进社会公平。食品价格下降,能改善低收入人群生活水平。”

       在我国,我国中央财政,数年以两倍于GDP的速度增长。而对大部分食品不征增值税的英国政府,财政赤字超过GDP10%。保守党紧缩预算,计划裁减30万公务员和财政供养的社会服务业岗位,即使在如此“窘迫”的情形下,英国执政党和反对党也未向食品征税。

在李国安看来,中国政府是有实力的,敢于取消农业税,同样能消化减免食品增值税的成本。即便政府不愿意为此买单,亦可通过提高茅台、燕窝等奢侈消费的税收,多征税一两个百分点。

“富人不会因为提高一个百分点,就不再喝茅台。提高的这一个百分点,能抵多少人嘴里的馒头税?” 李国安说。



https://m.sciencenet.cn/blog-200170-433117.html

上一篇:春天到了,几张杏花。
下一篇:小鱼的表情

5 侯成亚 刘庆丰 侯振宇 ycjyf zzjtcm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7 21:5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