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雷锋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newniu

博文

苏格拉底的GDP——再告诉你一点经济真相(18)

已有 3015 次阅读 2010-10-29 22:41 |个人分类:经济真相|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GDP, 中国经济, 人均收入, 苏格拉底, 经济总量

2007年10月的一天,天高气爽,苏格拉底和弟子们正在酒吧喝酒。当他们喝得差不多时,柏拉图贴着苏格拉底的耳朵,悄悄地说,“中国的GDP快要超过德国了,来我们干一杯吧!要是德国不统一,中国早就超过了,也没有什么,不过让我们多等了两年,现在还不是超过了”。

“GDP是什么,超过他们做什么?”,苏格拉底一脸茫然,好像一切与他无关。

“看你说的,超过他们说明了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达到世界第三了,这可是世界第三,不是我们班里那种第三名,级别可不一样。”

“的确可喜可贺,可是GDP是什么,我不知道呀,要不你给我讲讲吧。”

“GDP,用经济学术语讲,指按市场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比如你看那个高个调酒师,在那里干活,也在创造GDP。GDP多,说明创造的东西多,你能说不好?”

“东西多了当然好,可我不明白‘市场价格计算’什么意思?”

 “你看那个调酒师为我们干活,他干得这个活要放到GDP里面,可是怎么放?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算算这个调酒师带来多少收益,然后加进去”。

“可是,我看到这个调酒师好几年了,没有什么变化呀,这GDP怎么能增长上去了?”

“全国GDP当然指全国总和,这就是科技的力量了。他袁隆平,把水稻从亩产1000斤提高到2000斤;还有国内外许多企业都搬到中国来了,那些效率高的,科技含量高的都来了,当然GDP就增长了。”

“是不是科技增加了,GDP就增加吗?”,“这个没有问题”,“你前天在我家看得电脑,两年前买的,主流配置,花了5000;现在主流的只要4000了,而且所有配件都上了一个层次。有点不合你的说法吧!”

“什么东西都要考虑一个比价,电脑降价了,这说明钱升值了。现在GDP统计没有考虑这么详细,它只考虑你花了多少钱,这也反映了科技的好处,在GDP不上升的情况下,都可以提高的人生活,从一个方面反映了科技才是生产力。”

“不会以花钱为标准计算GDP吧”

“还是老师有智慧,还真有一种用花了多少钱来计算GDP的,叫做支出法。以你为例子来说,你花了100块买国内的东西,就是帮着国家产生了100元的 GDP。全世界所有的人,企业等等吧,只要在我国买了我们的东西,都算成了我国的GDP。”

“要是在国内买了国外的东西怎么算?我国出口怎么算?”

“在我国买国外的东西,这只算增加值,就像做买卖,一加一减;出口嘛,其实也就是老外买咱的东西,也有个价,当然算GDP了”

“这是挺方便的,不过算赚得钱更方便,公司赚得钱,个人赚得,当然是税前”

“也有这个办法,叫做收入法,反正都一样”

“不过,我突然想到一个问题呀,你说GDP涨了这么多,为什么我怎么觉得最近挺难受的,肉也不敢随意吃了,油也涨了。前一段时候,我还想扩大一个咱们这个学院,我问了一下房子价格。我这一问呀,心里都有阴影了,我真得太难受了”

“GDP统计值,千真万确的,GDP高代表好,GDP增长一定是好的”

“那我生病了,医生给我看病所创造的GDP,我可不愿意要;地震了,房子要重建,我可负担不起这个GDP呀”

“这两种是外部灾难,我们最好不提,在正常情况下,GDP增长一定是好的”

“你说收入就算GDP,要是被抢了,是不是也算创造了GDP”
“你别说,还真的,现在加拿大都对小偷收税。不过,在我国绝对不会出现这种情况,GDP是指你自愿交钱,正常情况下的自愿交钱”
“按你的说话,古代剪径的土匪的收入也算GDP了,要想从此过,留下买路钱,你不自愿交钱,他不让你过呀”
“土匪不算,他们只是剪径,又没有付出劳动,付出劳动才行的”
“付出劳动才行,你说那土匪只要修了路,弄了点黄沙铺了一下,那就算GDP了?”
“老师你这不是糊涂吗?土匪是漫天要价,他们干那点活怎么算”
“那怎么才算呀,我真的不知道这GDP是怎么回事呀”
“GDP呀,要求你自愿交钱,还要付出合理劳动,土匪把路一拦,交钱才过人,那是强迫,不算自愿”
“可是你看那高速公路过路费,还不是一样,把路一拦,就要收钱,我不给钱,他们也不让过呀”
“这个吗?他们那些高速路是收钱还贷”“我怎么听说有一些路贷款早就还完了,还在收”

“这个吗,我想是少数,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不要光注意阴暗面”

“我还有个疑问呀,我前几天在路上走,就是去看你。我饿得走不动了,突然看见一个卖饼的,我招呼他,没有想到他狮子大开口呀,100元一个,其实平时也就 1元一个。你说我花100元是不是就增加了100元GDP”

“在数字上算,这属于乘人之危,不仗义,不理他”
“可是,我最听老听房地产商谈‘刚需’,房子本来不值什么钱,这样一折腾,房价涨了好几倍。你说算不算GDP?”

“在数字上算,这属于乘人之危,不仗义,不理他”
“不过,我怎么发现到处是这种事呀,本来我家小二要上大学了,你说学费要多少,我拿出了节省了半辈子的钱呀!这为GDP做贡献了,没有办法”
“老师呀,我看这GDP呀,大多数都是好的,只有极少数是没有办法的,咱不论这个好了”
“你当我小孩呀,我当你老师还是有能耐的,去年我的钱大部分花在看病、小二上学、还有学院的房子上了,我大部分是被迫的呀。少给我谈什么多数,少数的。我大部分钱都花得冤,你看GDP涨这么多,可我的工资还是那么少,你觉得我容易?我到是希望GDP不涨,我的工资涨。”
“你年纪这么大了,怎么还是一个愤青呀,纯粹是老愤青!”
“我愤什么愤,你不要以为看了一点经济学书,就了不得。我还是不明白GDP是什么?”
“GDP简单称为国内生产总值,就是创造的价值”
“生产后,总要有消费吧,我很奇怪呀,这些东西都让谁消费了?”
“这个么,当然是肉烂到锅里,让全国人民消费了或者出口换钱,不过出口换钱是很少很少的,大多数还是让咱自己用了”
“你这么说,咱这个社会为了维护运转,消费得东西越来越多了。消费不就是社会运转成本吗?”
“应该这样算吧,这说明社会运转成本高了”
“可是社会运转成本升高了,有什么得意的。人家都说要成本降低,我们窜到第三位了,是不是社会有问题,怎么成本会上升的这样快?”
“哦,我也不知道,看来GDP高也不见得好,重要是看大家的感觉,心理上是不是觉得好”
“我也不知道怎么才算最准,不过百姓的感觉,应该更重要一些。”


尾况说明:

中国人是开朗的民族,然而有些玩笑却很苦涩:“GDP长得跟胡子一样快,工资涨得跟眉毛一样慢”就是典型的一例。中国的GDP增速虽是发达国家的好几倍,但工资增速却远落后于这个幅度。经济连年保持接近10%的增长速度已经成为中国的骄傲,然而在GDP高速增长的同时,许多中国人并没感觉到收入有明显增长。至少相比于两位数的GDP增速,中国人的钱包并没有鼓起的那么快。当然,并不是中国人的感觉出了问题。事实上,中国人均收入水平增速已经连续多年低于GDP增速。也就是说,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中国人的
工资收入并没有跟着同步增长。与周围国家相比,印度平均工资水平在2003、2004和2005三年里分别上涨了11.45%、11.6%和14%,远远高于印度当年的GDP增长速度。2007年印度雇员的平均工资水平上涨了14%。这一速度有望继续保持,预计2008年的平均涨幅将达15%。

中国的GDP增速虽是发达国家的好几倍,但工资增速却远落后于这个幅度。当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时,日本工资的增长速度比美国快70%,从1950~1980 年,日本用了30年时间让百姓的工资收入追上美国,当日本和美国工资收入持平的时候,意味着日本人有了和美国人一样的购买力。当百姓具有足够的购买力时,国家绝不用担心消费低迷。而从1978~2004年,中国经济也高速增长了将近 30年,工资水平却只有美国的4%。扣除国内实际购买力高的因素,国内实际工资水平也达不到美国的20%。在制造业,中国的劳动力价格甚至比上世
纪90年代才开始快速增长的印度还要低10%。2007年,中国员工今年的薪资涨幅有望达到8%,2008年达到9%,与“全球最高”的印度14%、 15%的涨幅,已经接近有一小半的差距了。

而就是这样一个在增长的薪资水平,还在不知不觉中被拉面变贵、馒头变小、油价上浮、猪肉飞涨,以及柴米油盐消弭殆尽,还在不知不觉中被房价疯涨、教育重负的现实问题损耗大半,就连个人所得税重头戏瞄准的都是我们口袋里那点可怜的工资。

单从劳动时间来看,发达国家工人工作的时间呈现减少的趋势,GDP增长只有依靠生产率增长带动。怎么才能增长生产率,一是科技力量;二是减少不必要的损耗。然后,GDP仅仅是从货币上来统计的,那么会产生非常大的误差。科技在某些情况下还会降低GDP值,增加不必要的损耗反而有利于GDP增长。比如最近几年发展的信息产业,PC机、电话通信费用的价格一直在降低。增加不必要的损耗,比如高速公路多收费,大幅提高房价,从表面来看GDP的确增加了,然而这种行为不但没有实际经济价值,反而损害经济运行。

最后说明了GDP不仅仅是社会创造的价值,还代表了社会运转成本。从第一角度来看,GDP越高越好;而从第二角度来看,GDP越低越好。而我们现在有大量 GDP增加是以社会运转成本方式增加的,并不会使普通老百姓得利。



https://m.sciencenet.cn/blog-200346-378452.html

上一篇:伟大投机者——再告诉你一点经济真相(19)
下一篇:世界是平的吗?——再告诉你一点经济真相(11)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8 02:5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