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色胡杨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tarimriver

博文

土鳖学习海龟,海龟学习王鸿飞

已有 4119 次阅读 2011-2-12 21:43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关系网, 佼佼者, 五星红旗, 同龄人, 中央一套

   (爱她,就该离开她!)
  陈永金
    在中国科教界人们将具有较高学识学位的人分为两类,土鳖与海龟。土鳖是土生土长的科研人才,海龟是具有国外留学背景的科研人才。当前,海龟受重视的程度远非土鳖所能比,土鳖中的佼佼者多数感到忿忿不平。其实,按照道理来说,不论海龟还是土鳖都应该平等才对,这在国外应该不成问题,可是在中国却有巨大差别,现在所有有点名气的高校都要求有海外经历,我想这或许是中国资源有限造成的。但总体来说,海龟或者具有海外留学背景的人应该在科研学术上比土鳖要高一些,这不仅是因为国际化是一种趋势,还因为,他们在海外往往能接受更高水平的培训,浸身另一种文化氛围中,能学习另一种文化的优点,集中外优秀文化于一身,更能扬长避短,也容易取得成绩。
 
    就是不说这些高调,那些能够出国的人也要比同龄人具有一定的优势。要出国,首先自己的学业要好,外语水平要高,他们为了将来能够出国,学习上也更努力;其次,如果他们学习不一定好,那么他们肯定有一个叫李刚或什么的当官的父母,他们的关系网给力;如果他们父母长辈不是当官的,那么他们家很有钱,没有钱怎么能出国?这扯远了点。
   
    最近中央一套正在播放五星红旗迎风飘扬,看看那些搞原子弹的科学家,什么钱学森、钱三强、王淦昌、等等,谁不是海龟啊?欧美国家为什么科研水平高?他们出国留学就像我们出省上学一样容易。
 
    回首春秋战国时期的学术盛事,其原因就是出国留学成为一种时尚。孔子孔圣人之所以圣人就是由于他到齐国、周室、郯国不断留学,学习各国的文化精髓然后形成儒家思想。孔子还不是最早的海龟,老子李聃差不多是留学的鼻祖。他是宋国人,十三岁就到当时的周学习先进文化,然后成为海呆,呆在周几十年,像杨振宁一样到了晚年才回国的。后了的儒学大师荀子好像是赵国人吧,他十多岁就到齐国的稷下学宫学习齐鲁文化,后来呆在楚国的兰陵当官搞学术研究。
 
    也许有人说,那是的齐楚魏赵各国都是周朝治下的诸侯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国家,如同今天的各省。其实,这是不一样的。现在你只要在中国,不论哪个省都是学习几乎一样的东东,塑造出来的是相似的人才。而那时候各国的文化不一样,学习的方式、内容也不同,不同文化共同培养出了的人才具有跨文化优势,比土鳖更容易出成果。
  
    说这些的目的是,如果现在有机会出国留学,就要把握住。当年的季羡林清华大学毕业后回到山东进入唯一的省立中学教书,工资应该相当于现在的教授,但他抓住机会出了国,回来成为国宝学界泰斗什么的,如果他没有出国,能有现在的成就吗?
    如果现在没有出国的可能了,那么一定要创造条件让孩子出国,让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过上更有尊严的生活。
 现在名人纷纷出国,他们在为自己着想的同时,也是为了孩子。现在官员和有钱人谁不把孩子往海外送?如果单纯认为不出国学习更爱国就有些迂腐了,端正的态度是:爱她,就要离开她。
 
    看看春运多么紧张,想回趟家多么不容易,(能坐起飞机的另当别论),现在把铁道部长刘志军处理了,但未必能解决问题;看看研究生、博士生找工作多么不容易!原因是什么?中国任何资源都希缺。有人说,中国买啥啥贵,中国卖啥啥贱。还不是人太多的原因?你看俄罗斯、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有那么广阔的土地,空气清新,资源丰富,为什么不到那里去?
 在国内,居于蜗室,吸者浊气,吃着毒品(有毒食物),还被幸福着!如果中国出去一半的人,情形应该有非常大的改观,不知你是否同意?
 
    中国的土鳖过着什么样的生活?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围下,享受不到多少传统文化的利益。如,中国人讲究天伦之乐,讲孝道。你自己生活都解决不了,怎么尽孝道?当你老了,生病了,就一个孩子在天涯海角,谁来照顾?即使孩子在身边可以伺候,也没有个商量的,替换的,又要工作,又要照看病人,多难为?而农民可以生2个、3个孩子甚至更多,当官的,有钱的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生几个孩子,而你只能生一个,如果孩子出国了,我们老了只能忍受孤独。如果你在国外的话,生活条件好多了,欧洲等地你生多了孩子还有奖励,老了享受天伦还是问题吗?
 
    所以,我赞同佩服王鸿飞老师来而又去的伟大气概,我们有更多的人出国,较少的人回来,中国资源紧缺状况应该可以有较好的改善,农民可以出国打工(陕西电视台报道,农民工海外打工3年挣回来十几万,在国内一年挣了3200元,人家还不给,只好喝药自尽(在包工头的催促下)),商人可以海外经商,学生更应该出外留学。
  
   总结:土鳖应该好好学习海龟,海龟学习王鸿飞!爱她(国),就该离开她!
 


https://m.sciencenet.cn/blog-200380-412372.html

上一篇:第二位西天取经的人
下一篇:冰川学家施雅风院士去世

28 许培扬 武夷山 徐耀 朱志敏 黄天明 刘立 徐耀阳 李小文 丁甜 孔晓飞 刘进平 刘广明 周永胜 于锋 张欣 刘庆丰 刘颖彪 王涛 施继龙 李永丹 何士刚 李学宽 牛丕业 丛远新 阎建民 iwesun bridgeneer zzjtcm

发表评论 评论 (2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 16:0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