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水.熵.复杂性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angxw 张学文的文章,涉及气象、水分、熵、统计、复杂性、一般科学等

博文

“盆地气象”能否成为新学科?

已有 3660 次阅读 2012-10-3 10:26 |个人分类:盆地气象学|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盆地气象学

2012.9.18中国气象报3版登了田惠平对我采访稿,是涉及盆地气象学的。现在附后,欢迎(关注+评论)
张学文
 
“盆地气象”能否成为新学科?

刊于中国气象报3031期,2012.9.18的三版(科技版)头条

名士观点

本期观点:盆地受周围山体和盆地内空中水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天气气候特色。建议创立盆地气象学,研究盆地地形对盆地内天气与天气系统的影响以及盆地特有个天气气候特征。

本期嘉宾:原新疆气象科学研究所所长 张学文

采访人:本报记者田惠平

 

盆地面积在我国国土面积中占了很大比例,并且大多数盆地处在我国西部。四川盆地、塔里木盆地、吐鲁番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都是我国著名的盆地,需要对盆地气象作深入分析。

  我国气象界已经创立了高原气象学,但还未创立盆地气象学。原新疆气象科学研究所所长张学文表示,高原气象学重点研究高原对周围天气系统的影响,盆地气象学则应当研究盆地地形对盆地内天气与天气系统的影响,以及盆地特有的天气气候特征。

盆地气象学应考虑山体对空中水活动的影响

发源于西方的天气学最早启示的是天气系统的移动性,例如,气旋、锋面、台风等这些天气系统在平原中的连贯性特征,在我国东部得到体现。但是我国西部多山,也应当关注被山体包围的盆地的气象特征。在周围山体的影响下,移动性明显的天气系统在盆地受到了限制,而盆地本身又形成自己特有的天气气候特色。这些都需要淡化天气系统移动性的主导地位,耐心提炼盆地气象特征。

    张学文表示,90%的空气集中在1 6千米以下的大气中,大气中90%的水分集中于近地面5千米的空气层内。如果一个盆地与包围它的山体的高度差达到5千米,那么盆地周围山体对盆地内空中水的活动有明显影响,其降水、云系的特征受盆地地形制约。而我国的一些盆地与其周围山体的高度差接近这个数值,所以要特别关注盆地四周山体对盆地中水汽、云、降的影响。

盆地气象应当关注干湿程度

盆地的干湿程度值得注意。如果把年平均降水日数超过100天的盆地称为湿盆地,那么我国的四川盆地、青海湖盆地以及非洲著名的刚果盆地就属于湿盆地。反之,年平均降水日数不足30天的盆地就是干盆地。吐鲁番盆地、柴达木盆地、塔里木盆地则都在其列。准噶尔盆地比较浅,但是冬季大气水分的重心也低,于是准噶尔盆地的冬季属于湿盆地。

    张学文分析说,我国盆地气候具有“非干即湿”的两极分化特点,即盆地一旦空中水稀缺,它会长时间维持干旱状态,反之,如果盆地内空中水盈余,空中水可以在盆地内自行“水分循环",从而使降水偏多。这类似于电脑中广泛应用的数字电路的双稳态特征(不是高电位,就是低电位)

有的学者大胆提出为干旱盆地人工引进外来水的假设。如果可以论证这一假设,就可为干盆地气候改造为湿盆地提供了重要的切入点。

盆地气象学应统一研究

上世纪70年代,张学文注意到准噶尔盆地的低云雾和降雪现象是盆地内的天气系统。结合那里特有逆温层问题,80年代曾著文提出把盆地气象作为独立主题开展研究的想法。

这个想法在90年代得到时任中国气象局副局长章基嘉的支持。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游来光曾经主持了准噶尔盆地低云与降水(云的高度低于盆地周边的山顶)系统研究,1992年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006年张学文又提出盆地内水分小循环的见解。此外,盆地内气压日变化大、盆地内的云可以长期滞留并形成弱降水、盆地内的涡旋云系等盆地特有的天气气候特征也都被新疆气象工作者所注意。同时,四川气象工作者预报盆地暴雨的特殊本领早就闻名了。

    张学文说,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准噶尔盆地中冬季降雪及其延续效应。实践证实,外来天气系统对准噶尔盆地造成降雪以后,形成盆地内的积雪,而积雪反射太阳能,加速了盆地冬季稳定逆温层的形成。它使得积雪盆地的温度明显低于周围地区。初冬近地面的水汽在逆温层下形成雾,成为准噶尔盆地持续的冬雾。这也严重影响了交通运输和社会生活。塔里木盆地冬季一般没有积雪,可一旦形成积雪,也会出现逆温层。有的年份那里的温度竟然比准噶尔盆地还要低。   

    张学文认为,盆地气象研究应以西部的四川盆地、青海湖、柴达木盆地以及新疆的塔里木、准噶尔、吐鲁番等盆地作为统一研究对象,在这种视角下容易形成系统性的新学科。



https://m.sciencenet.cn/blog-2024-618788.html

上一篇:我国的降水笼罩率(瞬时的)
下一篇:10月2日36%的国土有209亿立方米的降水,华西秋雨盛.

7 陈楷翰 尚松浩 朱晓刚 张骥 庄世宇 檀成龙 zhxftcl1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06:0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