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通医学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uowenxin 汇聚古今通融天下.汇通现代医学与中国医学,是幻想,更是现实。

博文

卫气营血理论新说

已有 6714 次阅读 2009-12-6 23:16 |个人分类:理论|系统分类:科普集锦|关键词:学者| 卫气营血理论

卫气营血理论新说

作者 罗文新

 

    按照面向对象的观点,中医基础理论及辨证可分为四级。第一级为阴阳,第二级为气血精液、卫气营血,第三级为脏腑、经络。臌胀、咳嗽、消渴、乳岩、疳痢等由症状或疾病名称命名的辨证为第四级。第四级辨证也可称为诊断.

卫气营血是中医对人体疾病认识的第二层次。我们不妨把它看作是感染性疾病或者急性传染性疾病的四个病理生理阶段。

 卫气营血理论,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作用:

1.分清病变部位或深浅层次:

在中文习惯里,卫代表浅表,表层的含义。卫分证指表层或浅层病变,即所谓卫主表,病变部位多在皮毛、肌腠、四肢、头面、鼻喉及肺;气常指功能,气分证指脏器的功能性病变,属较深层病变,即所谓气主里,病变部分多在肺、胸膈、脾、胃、肠、胆、膀胱等;营可简单理解为“营盘",营分证指器官受损的病变,常表示为病变(邪热)深入心营,病在心与心包;血常指组织器官的失代尝病变,血分证则多指器官组织的较重病变,常侵及心、肝、肾等。

2.区分病程阶段:

病由卫入气,由气入营,由营入血,标志着疾病步步深入,病情逐渐加重的深浅轻重不同的四个阶段。

3.说明疾病的转变规律;

感染性疾病常常会有不同程度的演化过程,也即所谓温热病的传变顺序,一般自表入里,从卫开始,渐次顺序传至气、营、血,由表及里,由轻到重,此种情况称为顺传;如有较轻的疾病,直接演变,出现神经系统症状或者出凝血功能方面的障碍,即所谓卫分之邪不经气分,直传心包或营血,称为逆传;若一发病就在气分、营分、血分,为伏邪内发;传变过程中,卫分之邪去罢,又兼见气分或营分证,为卫气同病或营卫同病,气分之邪未解,而在营分或血分之见证,则为气营同病或气血两燔。传变与否,取决于病邪的类别,感邪的轻重,体质的强弱和治疗护理是否恰当。

4.确定治疗原则:

病在卫分,宜汗解,驱邪外出;病在气分,宜清热生津,既不能汗解,又忌用营血分药,不致引邪入阴,热入营分,用清营透热法病在血分,宜用凉血散血

 《内经》中有关卫气营血的论述是指生理功能及其在人体中分布的浅深层次,张仲景《伤寒论》有营卫的病机与辩证理论。清代名医叶天士在《内经》的基础上,并引伸仲景的表里辩证理论,总结出卫气营血辩证,它既是对外感温热病(感染性疾病或者急性传染性疾病)四类不同证候的概括,又表示着温热病变发展过程中浅深轻重各异的四个阶段。

卫气营血辨证,是叶天士首创的一种外感温热病的辨证论治方法。是温热病辩证的主要方法。温热病是外感六淫,疫疠等引起的多种急性热病的总称。   

 病邪侵袭人体,会造成卫气营血生理功能的失常,破坏了人体的动态平衡,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此种辨证方法是在伤寒六经辨证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使感染性疾病的辨证简单扼要,又弥补了六经辨证的不足,从而丰富了外感病辨证学的内容。
       感染性疾病,一般先起于卫分,邪在卫分郁而不解则传变而入气分,气分病邪不解,以致正气虚弱,津液亏耗,病邪乘虚而入营血,营分有热,动血耗阴势必累及血分。
    一、卫气营血证候分类
    温热病按照卫气管血的方法来辨证,可分为卫分证候、气分证候、营分证候和血分证候四大类。四类征候标志着温热病邪侵袭人体后由表入里的四个层次。卫分主皮毛,是最浅表的一层,也是温热病的初起。气分主肌肉,较皮毛深入一层。营血主里,营主里之浅,血主里之深。
    (-)卫分证候
    卫分证候,是指温热病邪侵犯人体肌表,致使肺卫功能失常所表现的证候。其病变主要累及肺卫。
    【临床表现】本证的基本临床特征是:发热与恶寒并见,发热较重,恶风(寒)较轻。风温之邪犯表,卫气被郁,奋而抗邪,故发热、微恶风寒。风温伤肺,故咳嗽,咽喉肿痛。风热上扰,则舌边尖红。风邪在表,故脉浮,苔薄,兼热邪则脉数。
    【病理生理】病情轻,处于疾病的初期阶段。恶寒发热,出现呼吸系统功能受损症状。机体处于代偿状态。

(二)气分证候
    气分证候,是指温热病邪内入脏腑,正盛邪实,正邪剧争,阳热亢盛的里热证候。为温热邪气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的极盛时期、由于邪入气分及所在脏腑、部位的不同,所反映的证候有多种类型,常见的有热壅于肺、热扰胸膈、热在肺胃、热迫大肠等。
    【临床表现】发热不恶寒反恶热,舌红苔黄,脉数;常伴有心烦、口渴、面赤等症。若兼咳喘、胸痛、咯吐黄稠痰者,为热壅于肺;若兼心烦懊恼坐卧不安者,为热扰胸膈;若兼自汗,喘急、烦闷、渴甚,脉数而苔黄燥者为热在肺胃;若兼胸痞、烦渴、下利、谵语者,为热迫大肠。
    【病理生理】病情较重,发热较高,出现神经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等多系统功能受损的症状。

【证候分析】温热病邪,入于气分,正邪剧争,阳热亢盛,发热而不恶寒,尿赤、舌红、苔黄、脉数,邪不在表,不恶寒而反恶热;热甚津伤故口渴;热扰心神故心烦。热壅于肺,气机不利,故咳喘、胸痛;肺热炼液成痰,故痰多黄稠。热扰胸膈,郁而不达故烦闷懊恼,坐卧不宁。热在肺胃,热在于肺,肺热郁蒸,则自汗、喘急;热在于胃,胃在津液被热所灼,则烦闷,渴甚而脉数,苔黄燥。肺胃之热下迫大肠,肠热炽甚,热结旁流,则胸痞烦渴而下利、谵语。
    (三)营分证候
    营分证候,是指温热病邪内陷的深重阶段表现的征候。营行脉中,内通于心,故营分证以营阴受损,心神被扰的病变为其特点。
    【临床表现】身热夜甚,口渴不甚,心烦不寐,甚或神昏谵语,斑疹隐现,舌质红绛,脉象细数。
    【病理生理】病情重,神经系统症状加重,出现谵望甚至昏迷。出现早期血液系统受损表现。

【证候分析】邪热人营,灼伤营阴,真阴被劫,故身热灼手,入夜尤甚,口干反不甚渴,脉细数。营分有热,热势蒸腾,故舌质红绛。若热窜血络,则可见斑疹隐隐。心神被扰,故心烦不寐,神昏谵语。
    (四)血分证候
    血分证候,是指温热邪气深入阴分,损伤精血津液的危重阶段所表现出的证候。也是卫气营血病变最后阶段的证候。典型的病理变化为热盛动血,心神错乱。病变主要累及心、肝肾三脏。临床以血热妄行和血热伤阴多见。
    1。血热妄行证;是指热入血分,损伤血络而表现的出血证候。
    【临床表现】在营分证的基础上,更见烦热躁扰,昏狂,谵妄,斑疹透露,色紫或黑,吐衄,便血,尿血,舌质深绛或紫。脉细数。
    【病理生理】病情严重,神经系统症状明显加重,出现躁狂、谵妄,甚至昏迷。出现明显血液系统受损,凝血功能障碍表现,甚至出现DIC。

【证候分析】邪热入于血分,较诸热闭营分更为重。血热扰心,故躁扰发狂;血分热极,迫血妄行,故见出血诸症;由于热炽甚极故昏谵而斑疹紫黑。血中热炽,故舌质深绛或紫。
    实热伤阴耗血,故脉见细数。热入营分和血热妄行二者在麻疹和舌象上的主要区别为;前者热灼于营,斑疹隐隐,舌质红绛,为病尚浅;后者热灼于血,斑疹透紫色或紫黑,舌深绛或紫。
    2。血热伤阴证;是指血分热盛,阴液耗伤而见的阴虚内热的证候。
    【临床表现】持续低热、暮热朝凉、五心烦热、口干咽燥、神倦耳聋、心烦不寐、舌上少津、脉虚细数。
    【病理生理】病情重,神经系统症状明显,出现明显的慢性、消耗性、感染性疾病的所谓阴虚症状。。

【证候分析】邪热久羁血分,劫灼阴液,阴虚则阳热内扰,故低热,或暮热朝凉,五心烦热;阴精耗竭,不能上荣清窍,故口干、舌燥、舌上少津,耳聋失聪;阴精亏损,神失所养,故神倦;精血不足,故脉虚细;阴虚内热,则见脉数。
    小结 卫气营血证候鉴别如下:
    ① 卫分症:
    症状:发热,微恶风寒,口渴,头痛咳嗽,咽喉肿痛。
    舌苔:舌边尖红。
    脉象:浮数。
    ② 气分症:
    症状:发热不恶寒反恶热,口渴甚,或咳喘痰黄,或心烦懊恼,或壮热大汗。
    舌苔:舌红苔黄。
    脉象:数。
    ③ 营分症:
    症状:身热夜甚,口渴不甚,心烦不寐,甚或神昏谵语,斑疹隐现。
    舌苔:舌苔绛,
    脉象:细数。
    ④ 血分症:
    血热妄行证:
    症状:烦热狂躁,谵妄,斑疹透露,吐衄,便血,尿血。
    舌苔:舌质深绛或紫。
    脉象:细数。
    血热伤阴证:
    症状:低热、暮热朝凉、五心烦热、口干,神倦,耳聋、心烦不寐。
    舌苔:舌体瘦小少津。
    脉象:虚细数。
    二、卫气营血证候的传变规律
    在外感温热病过程中,卫气营血的证候传变,有顺传和逆传两种形式。
    1。顺传:外感温热病多起于卫分,渐次传入气分、营分、血分,即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按照卫--气--营--血的次序传变,标志着邪气步步深入,病情逐渐加重。
    2。逆传:即不依上述次序传变,又可分为两种:一为不循经传,如在发病初期不一定出现卫分证候,而直接出现气分、营分或血分证候;一为传变迅速而病情重笃为逆传,如热势弥漫,不但气分、营分有热,而且血分受燔灼出现气营同病,或气血两燔。

需要指出的是,卫气营血辨证只是粗略地把感染性疾病或者急性传染性疾病划分为卫气营血的四个病理生理阶段。对古人而言,把感染性疾病或者急性传染性疾病进行这么祥细的分析,处理,无疑是当时最先进,最有效的认识疾病,治疗疾病的方法。是同时代的西方医学所无法比拟的。

根据现在的临床医疗水平,外感病或外感温热病(感染性疾病或传染病)仅仅按卫气营血辨证或是六经辨证都是远远不够的。对疾病必须有更深层次的认识。一般应根据现代医学知识,作出有现代医学意义的病名诊断,才不会延误病情



https://m.sciencenet.cn/blog-210016-276619.html

上一篇:精、气、血、津液新说
下一篇:只讲辨证,是中医误诊误治的根源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8 19:3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