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文化足迹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vnaiji 邮箱:naijilv@gmail.com

博文

怎样才能在科学网上“既-又-”?

已有 4160 次阅读 2010-4-22 16:04 |个人分类:杂谈|系统分类:人文社科|关键词:学者| 信誉, 科学网, 推荐, 虚拟社会, 名博

吕乃基

网友在笔者多余的话:科学网能否领改变学术风气之先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11345发表评论,提及“到底有多少精力被白白耗掉了。”

先前曾写过多篇关于科学网的文章,基本上都站在写作者或博主的立场,这句话触动了我。即使写了200多篇,即使有多少点击率和评论等,在相当程度上,笔者也是观众;同时更提醒我,科学网上还有大量阅读者、游客,以及单纯的注册者,等等。

怎样才能既浏览、关注科学网,同时又不被白白消耗掉精力?博主在欣赏各位的美文时大致有如下体会,提出来供网友评论。

首先是以我为主,这是重中之重。每日下午开信箱取回一叠报纸——报纸是越来越厚。有谁从头看到底?都是找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如体育、娱乐、国际新闻等。科学网亦然。好在首页已经做了较为清晰的分类。即使编辑部和读者推荐的文章,从标题——不论如何标新立异吸引眼球,总看得到内容的蛛丝马迹。择我之要。要能够抗拒、抵御那些有哗众取宠之嫌的文章。

其次,在浏览一段时间后,如一个月或稍长,大概能筛选到较为投自己脾胃的博主。所谓投缘,大致可以分为几个层次:首先是接近的价值观,其次是所涉及的内容,如不要太专太偏,第三是文笔文风,看起来舒服惬意。或许放在首位的还应是博主的人品。这似乎言重了,但确实还是能有所分辨。这么说吧,也就是博主写博的主导动机。例如,或抒发闲情逸致、有感而发,或故作玄虚、无实质内容,或针砭时弊、言之有物,或止于圈内沟通,或褒或贬,等等。对于动辄人身攻击甚至开骂的博主,大概可以一笔勾销。

其三,看首页的推荐。其要义是,以我为主也好,确定好友也好,都是相对的。“我”有待拓展,“好友”在变化之中。应该承认,首页所推荐的文章,其中的大多数确实值得推荐,阅后可以扩展和调整自己的好友名单,扩展自己的兴趣和知识面

第四,即使所选定的博主,即使首页的推荐,哪怕是置顶,同样不能保证篇篇皆为精品,或者完全投自己的口味;即使为精品加投缘,也未必字字珠玑。于是非得练就一目十行的本领。笔者在“多余的话”中曾对此有所不屑,看来这些话确实“多余”。没办法,在信息爆炸的今日,就得一目十行。然后或转而精读,或迅速撤离。同一个博主,有数次这样的撤离后,大致就可以将其从“好友”中勾销了。

最后,若是实在还是感到无聊,那就不必留恋,一走了事!科学网上,博主你来我往,游客就更是云游四海了。

 

从读者角度谈了这些,回过头对博主的作为也就看得更清了。

虽说是网络,但博主并非可以率性而为,尤其是名博。一旦拥有庞大读者群,如同公众人物,也就承担了更多的社会责任。或许别人可以打嗝,名博不能。退一步说,在科学网的平台上,在写博、评论和点击之时,也就建立了各方之间的默契和信任,建立了博主,特别是名博的信誉,以及科学网在读者乃至社会中的信誉。

不知是否有可能形成某种博主的公约,至少从不进行人身攻击做起。

 

科学网,也是一个社会,虽然是虚拟社会。至今的中国社会由上而下运行,缺乏来自底层的监管和动力。能否期待科学网由下而上、自组织形成自己的游戏规则?



博客感言
https://m.sciencenet.cn/blog-210844-314964.html

上一篇:沿马斯洛需求层次的逆向移动
下一篇:维稳,怎样维?中医,还是西医?

25 周可真 武夷山 梁进 胡业生 赵凤光 曹聪 吴飞鹏 曾纪晴 陈国文 刘立 吉宗祥 吕喆 柳东阳 张天翼 伍光良 李学宽 鲍海飞 唐常杰 齐霁 丛远新 黄璐 刘广明 刘华华 mqh zhaowanfu

发表评论 评论 (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2 06:5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