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漫漫其修远兮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pd55 追求科学,勇于探索,苦海无涯,愿作小舟。

博文

电动车环保是一个误区

已有 5892 次阅读 2012-10-8 17:57 |个人分类:新观察|系统分类:博客资讯|关键词:学者| 环境污染, 电动车, 工业生态学, 绿色环保, 挪威科学家

面对汽车尾气对于环境污染问题的日趋严重,开发和使用电动车辆似乎成为改变这种污染的最有效的途径,但是最近挪威科学家的研究结果显示,电动汽车的污染问题同样不可小视,有可能会使貌似绿色环保的电动车辆变成污染更加严重的交通工具。引起这种质疑的导火索是来自挪威科技大学的一项令人振奋的研究结果。电动车辆的污染问题可能是一个新瓶装陈酒、换汤不换药式的老一套,以新污染代替老污染.在绿色革命过程中,电动汽车最终将成为一个更加严重的污染物来源。《工业生态学杂志》(Journal of Industrial Ecology)网站2012104发表了挪威科技大学(Norwegi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科学家的最新研究结果——Comparative Environmental Life Cycle Assessment of Conventional and Electric Vehicles

来自挪威科技大学的研究人员在研究报告中指出,“电动车展示的潜劣势就在于大大增加对于人类的毒性、对于淡水生态毒性、淡水水体富营养化以及主要来自于车辆供应链的金属损耗的影响。” 关于“供应链”部分的阐述关键是他们研究关注的焦点。电动车辆已经被提升为车辆未来重点发展方向,但是很快将电动车(EV)作为环境保护型车辆的选择应该从长计议,仔细审查,甚至需要加强监督,在车辆生产、使用以及报废的整个生命周期内究竟会发生些什么,都需要统筹兼顾、全盘考虑是否真正可以实现环境友好和可持续发展。

轻型车辆的能耗量约占全球能耗量的10%,同样温室气体(GHG) 的排放量也大约在10%左右,政策决策者们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和空气质量问题,已经准备采取相关措施。在挪威的研究中,研究人员从车辆的生产、使用以及报废全过程考虑,研究了传统车辆和电动车辆对环境的影响。他们得出结论认为,虽然电动车是一项具有重大潜在环境效益的重要技术突破,但是在车辆的整个生命周期内,包括生产、使用、报废各个环节,大量难以治理的环境污染弊端无处不在。他们的研究结果清楚地表明, 推广电动车的地区,电力的生产主要是依靠褐煤等煤炭甚至是重油的燃烧,这样的能源供应链不仅不会有利于环境保护,反而是适得其反,会加剧环境污染和GHG的排放。所以挪威的研究人员在文章中警告说:车辆尾气排放的消除是以电动车辆的电力生产链增加排放量为代价的,必然会对政策制定者和利益相关者带来风险。挪威研究者密切关注车辆的整个“生命周期”,他们的研究得到挪威研究委员会的电动车项目(E-Car Project)资助。

       在2012年早些时候,挪威的研究人员曾经对于我国车辆类型也有过多项研究报道,得出的结论是电动车作为一个整体,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影响,其对于健康的危害程度可能比传统车辆更为严重。挪威研究人员在研究了我国34个城市的污染程度之后,他们发现由发电厂所产生的电力来驱动电动车,与燃油动力车相比较,微粒的排放会更多。他们分析了五种车型即汽油车辆、柴油车辆、柴油公交车、电动自行车以及电动汽车。

    不同的车辆生产的标准化影响不同。挪威研究人员对于每一种影响的最大化结果进行了分类比较,比较内容包括全球变暖(GWP)、陆地酸化(TAP)、微粒形成(PMFP)、光化学氧化形成(POFP)、对人的毒性(HTP)、淡水生态毒性(FETP)、陆地生态毒性(TETP)、淡水水体富营养化(FEP)、矿产资源枯竭(MDP)、化石资源枯竭(FDP)、内燃机车(ICEV)、电动车辆(EV)、磷酸铁锂(LiFePO4)、锂镍钴锰(LiNCM)、煤碳(C)、天然气(NG),欧洲电力混合(Euro)等,具体影响力见图示。

更多信息请浏览原文:http://doc.sciencenet.cn/DocInfo.aspx?id=14108

更多的评议与争论请浏览:http://phys.org/news/2012-10-green-toxic-norwegians-electric-vehicle.html#nwlt



https://m.sciencenet.cn/blog-212210-620417.html

上一篇:何为撤稿的主要原因?
下一篇:2012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揭晓

7 郭维 赵建民 李学宽 王晓明 朱志敏 崔庆彬 zzjtcm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8 00:5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