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漫漫其修远兮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pd55 追求科学,勇于探索,苦海无涯,愿作小舟。

博文

面对“我国温室气体浓度再攀升”所想到

已有 5197 次阅读 2013-1-21 08:44 |个人分类:新观察|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温室气体, 发电厂, 能源结构

    北京1月15日电,记者游雪晴在《科技日报》报道了中国气象局刚刚发布的《2011年中国温室气体公报》显示,据全国7个大气本底站的观测数据,大气中二氧化碳、甲烷和氧化亚氮的平均浓度2011年又有攀升,且高于世界气象组织公布的全球平均值,但与北半球中纬度地区的平均浓度大体相当。这是中国气象局首次对外公开温室气体年度报告。
    公报显示,在青海瓦里关全球大气本底站,2011年大气中的3种主要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甲烷和氧化亚氮)的年平均浓度分别升至392.2ppm、1861ppb和324.7ppb,高于同期全球平均值,但与北半球中纬度地区的平均浓度大体相当,均创1990年建站以来新高。黑龙江龙凤山、北京上甸子和浙江临安3个站,3种主要温室气体的年平均浓度均高于青海瓦里关站,反映出其周边地区人类和自然活动对大气温室气体浓度的影响。
    专家表示,温室气体浓度升高趋势是全球性的,不只是发生在中国。世界气象组织发布的《2011年温室气体公报》显示,2011年全球大气中主要温室气体浓度再次突破有观测记录以来的最高点,二氧化碳平均浓度为390.9ppm,甲烷为1813ppb,氧化亚氮为324.2ppb,分别比1750年工业革命前增加了40%、159%和20%。端义宏说,中国的温室气体的绝对量和人均量均不是世界最多的国家。
    面对温室气体对环境带来的变化,各个国家和地区纷纷采取了不同的应对措施。以美国等国家为例,采用燃料结构调整可以认为是一项重要的改革措施,由昔日的单一直接燃煤能源结构,转化为以水煤为基础的液化或者气化工艺研究,同时添加其他可再生能源材料(生物质等),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可能就是火了发电厂的烟道气培养藻类,实现温室气体的零排放,将培养的藻类应用化工原料生产或者合成燃气,也可以与煤共燃,是节能减排双丰收。这方面的研究已经有多项专利如US 2010/0285576 Al等,其流程框图如下。
    英国政府2000年就已经颁布了相关的法规,明确规定电力供应企业提供的可再生能源电力必须占总电量的一定份额,2002-2003年为3%,2010年必须提高到10%,2015年要达到15%。达到目标者可以颁发可再生能源义务资格证(Renewable Obligation Certificate),尚未达到目标者需要支付补偿金30英镑/MWh,而且赔偿金是根据零售价格指数进行浮动。英国的这些政策鼓励电力企业积极开展可再生能源利用研究,改善发电燃料结构,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在这些政策的引导下,电力企业已经将能源结构调整的目光转移到生物能的利用方面。苏格兰Doosan Babcock公司的W R Livingston有一篇比较全面的概述—Advanced biomass co-firing technologies for coal-fired boilers。这些经验值得我们参考和借鉴。
也可以参考Biomass-coal Co-combustion: Opportunity for Affordable Renewable Energy
Larry Baxter1, Jaap Koppejan2
1 Professor Chemical Engineering, Brigham Young University, Provo, UT 84601, USA,
phone: +1 (801) 422-8616, fax: +1 (801) 422-0151, email larry_baxter@byu.edu
2 Project manager Bioenergy systems, TNO-MEP, PO Box 342, 7300 AH Apeldoorn, Netherlands,
phone +31 55 5493167, fax +31 55 5493287, email J.Koppejan@mep.tno.nl
 


https://m.sciencenet.cn/blog-212210-655079.html

上一篇:20.4%:CIGS太阳能电池的转化效率又创世界新纪录
下一篇:MOF新应用:直接过滤水中污染物(百草枯)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2 13: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