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文志的BLOG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angwenzhi

博文

学术交流的本源动机

已有 4541 次阅读 2009-2-10 21:19 |个人分类:学术交流|系统分类:科研笔记|关键词:学者| 学术交流, 本源动机, 本源动机

    从科学技术发展史和科学社会学角度,学术交流的本意及其主要动机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切磋质疑和互作创新。学术交流对产生创新性基础科学成果至关重要。库恩认为,科学共同体的特点是“他们在专业方面的思想交流是比较充分的”。著名物理学家海森堡指出,“科学扎根于交流,起源于讨论”。创新需要不同学科的学术交流,英国著名物理学家、科学学家贝尔纳认为,“伟大的17世纪科学进展在18世纪变成强弩之末”的原因,就是不同学科互不通气,“一个物理学教授对地球另一端一个物理实验室的了解,可能远远超过他对隔壁房子里的化学实验室的了解程度。其结果,人们对各个学科领域相互关联的认识大大落后了”。数学大师丘成桐说过:科学研究经常遇到困难,90%以上的时间都遇到思路上的困难,使科学研究难以为继。此时交流思想,可以打开思路,产生新的研究方向,出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地。在怀疑和质疑的前提下,通过学术交流获得创新源泉和科学真理。
    学术交流是科技工作者间思想的碰撞,是相互启发、“上位迁移”的过程。利益激发竞争,宽松和包容孵化创新。人们通过讨论和争鸣使对方受到激励、联想和启发,以至产生新的思想和灵感。调查发现,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创造性思维的50%以上得益于学术交流,特别是无拘束的学术交流和争鸣;1902年爱因斯坦提议,组织由哈比希特(数学家)、李洛文(哲学家)和爱因斯坦三人组成的学术讨论小组(称为奥林比亚科学院),经常聚在一起讨论学术问题,给他们提供决定性突破的灵感,后来一些学者把这种通过思想碰撞使自己得到灵感的现象,称为奥林匹亚效应;罗森勃吕特在哈佛大学餐厅设立科学讨论会,使哈佛大学的餐厅不时迸发“餐桌上的思想火花”,控制论、计算机、博弈论、神经控制论、人工智能的开创者们都曾是这个餐厅讨论的常客;李政道称他与杨振宁合作打破宇称守恒定理是吃饭时解决的;上世纪初,物理科学家汤姆森领导的实验室,形成“茶休”习惯,每天上午和下午,都聚在一起喝茶,展开辩论和批评,这一形式被国外许多大学和科研机构所效仿,一些国际会议也常采用这种形式;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十二室坚持每周六的学术活动制度,在学术讨论中不论资格、不讲名望、百家争鸣,自由的学术交流促进该室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多次获得科学成果和奖励,并引起国际同行的关注。现代学术交流形式更加丰富,如学术年会、专题学术交流会、专题论坛、学术沙龙等聚会形式,以及学报、通报、快报、互联网等传媒形式,在学术交流者的心目中,参与者最大的收获往往不仅获得新知,而是参与讨论,在互动中获得新思想。
学术交流是检验科学成果的舞台,是启迪思维、掌握新知、纠正谬误的最佳场所。霍金有一句名言:“科学的本质是疑问”;爱因斯坦把怀疑和批判精神视为科学的生命、社会进步的原动力和人类自我完善的催化剂。科学家不仅是科学知识的创新者,也是争鸣、质疑的大师,有条理的怀疑是科学的内在精神,通过怀疑,可使其个人的认识越来越得到同行的承认。科学家们无不重视学术交流中的质疑,他们往往在学术会议中带头质疑,科学史表明重大的质疑往往是科技进步的先导。
    2.同行评价和社会评价。科学承认是科学共同体范式的基本准则。科尔兄弟根据美国科学界(主要是物理学界)的情况,在对科学界的社会分层问题研究后认为,科学家在社会分层体系中的位置不是由金钱、财富的多少来决定的,由于科学的价值体系强调科学知识的公有性质,因此科学家所拥有的主要“财富”是科学共同体的社会同行对他所做贡献的承认。在科学中,承认是财产的功能等价物;要求得到承认,确实是科学家的不可剥夺的权利。默顿也认为,科学承认是科学王国的基本通货。
    传统的科学主体是科学家个人,尽管科学家的新发现、新理论可通过实验加以验证,但要获得接受和认同,须由科学共同体做出判断和裁决。科学共同体内部的学术交流作为科学的组成部分,正是充当评价、选择理论的角色。现实中,科技工作者在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参加学术会议,其主要目的之一是得到同行的评价和认可。同行评价和同行认可是国际学术界科技评价的基本标准,在其形成过程中为保证学术信息和成果通报的科学性,逐渐形成科技期刊、学术年会等。科技工作者写成论文在期刊上发表,获载学术会议上宣布自己的研究进展,就意味着得到科学同行的认可,是对科研成果的肯定。一些真正有成就的专家学者在本领域一些重要的学术交流场合往往十分活跃,不但积极与会和发表论文,而且十分关注交流内容,认真提问,热情讨论。他们往往成为同行的熟人,建立私人友谊,这也有利于在同行中建立良好的学术信誉。
    通过学术交流方式获得同行认可和社会认可后,科学家们可以获得更大成功。法国学者拉都尔在一个著名的科学实验室实地考察两年后,于1979年出版《实验室生活》认为,科学家的科学活动中实际存在着一种循环,即“信用(或贷款)的循环”,或者说“可信用性(借贷能力)的循环”。科学家在从事科学活动的过程中总是包含着某种经济学意义上的谋算或者说投资战略。其动机不仅仅是默顿所说的去争取得到科学共同体的承认,获取荣誉,以得到一种成就感或心理上的满足。更本质地讲,科学家们总是在不断追求信用(credit)或信贷能力(credibility)。他们所获得的评价、奖励、荣誉、声望和已占有的科学资源都被看作是某种信用或信贷能力,以此可求得更大的信用。这样,获得同行认可和社会认可就不仅是一个目标,也是一种手段,它有助于科学家获得进一步的成功。这导致科学活动中普遍存在的优势累积效应和“马太效应”。从这方面说,科学家的行为和资本投资者有惊人的相似,累积的信贷能力是进行投资的先决条件,这种储备越多,投资者就能得到更多的实质性回报,使他增长着的资本更进一步增加。科学家的全部活动内容几乎都可以从信贷能力的循环这一角度加以阐释。当某位科学家因某项研究成果通过学术交流获得认可,随之而来的声望就代表一定信用,这种信用会使他更易获得进一步研究的经费、科研立项、仪器设备以及有才能的学生、富有激励性的同事等,占有更多的科学资源,其新的研究成果也较容易进入科学交流系统并引起同行的关注。
    3.获得科学发现的优先权。默顿在《科学发现的优先权》中认为,科学史上大量存在的优先权之争,不能从诸如人类或某些人身上特有的自我中心主义天性出发予以解释,因为这不仅在理论出发点上是幼稚的,而且与科学史史实不符。科学史上许多卷入优先权之争的科学家实际上是毫无野心、受人尊敬的谦谦君子,而且往往不是由他自己,而是由周围其他一些科学家为他的某项科学成果的优先权积极地辩护,这是用自我中心主义天性所难以解释的。只有从科学的建制目标和科学家的行为规范入手,才能对优先权之争产生正确的理解。科学通常目标是扩充正确无误的知识,这要求科学家去作出独创性的贡献。增进知识是科学家的任务,是社会对他的角色要求。科学家为证明自己实现科学建制目标规定的增进知识的任务和自己作为职业科学家的角色,必然关注科学共同体对自己所做贡献的承认,这必然导致科学家对科学发现优先权问题的特别关注。优先权反映科学家对科学规范的尊重和角色期待的满足。早期的科技社团,如英国皇家学会等为鼓励科学家公开自己的科研成果,创立一种激励机制,即要求科学家将自己的成果以书面通报形式寄到学会,学会记录收稿的日期,以确定其优先发现权。
    科学发现优先权的确立,有利于这些具有优先权的科学家更容易进入学术交流系统。在科研成果进入科学交流体系的过程方面,越有名望的科学家越容易使他们的科研成果在刊物上发表,而且发表在一些权威的、能见度很高的刊物上,并迅速引起同行的广泛注意,即使有时这些成果质量不高或存在问题也无妨,因为他们已有的荣誉和地位使编辑和读者容易对他们的新成果产生信任感。而无名之辈的研究成果则经常地遭到冷落,难以发表,即使发表也常常难以得到人们足够的重视。如孟德尔在提出他的遗传定律时,由于在当时的学术界没有名气,他的论文屡遭拒绝,最后发表在一个不出名的杂志上,没有谁去注意他的见解,孟德尔的科学贡献因而被埋没30年。又如英国已著名的科学家瑞利爵士在寄交一篇论文时,原稿上的名字被偶然地弄掉了,作者被编辑认为是“自相矛盾的怪人”退稿。当瑞利重新署名后,编辑则马上采纳,改口说:“论文毕竟是有价值的。”科学的爆炸式发展对学术交流体系造成极大的压力。据统计,每隔10年,科学杂志的数量翻一番。如何在浩如烟海的论文中选择出有价值的东西,对编辑和读者来说均非易事。较为简便的方法是采纳和阅读具有专业声望的科学家的论文,这导致科学家声望和能见度之间具有一种正相关的联系。而且,当著名科学家与别人共同署名发表论文时,不论他的名字出现在前面还是后面,不论他在研究中实际所起的作用如何,人们总是首先注意到他而忽视其他的作者,造成荣誉分配的不公正。


https://m.sciencenet.cn/blog-212814-214220.html

上一篇:学术社团的“牧猫”艺术
下一篇:学者如何做科普演讲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19:3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