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t1949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dct1949

博文

知青生活杂记之四:喂猪

已有 3652 次阅读 2015-11-26 21:07 |系统分类:人物纪事|关键词:学者

在农村喂猪,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既需要不少劳力,也需要不少粮食。而且,猪是每天都要喂的,无形中就把喜欢走动串门的知青拴在了生产队里。所以,当时知青喂猪的不多。

我们那个知青灶能够喂猪,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总会有一两个人主动留在家里。

喂一头猪起码要一年工夫,从双月猪儿算起,大概要10个月,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长大阶段,拉架子阶段,催肥阶段。

我们喂的第一头猪,是从生产队买的双月猪儿,就是出生两个月的小猪。记得是过称后论斤买的。价格是多少已经记不清了,只记得当时没有付钱,是记到账上,要等到年终决算分配时再予扣除。

把买到的小猪牵回知青点,就关在我们一排知青住房边上的侧棚里。记得好像是去哪户农民家里,借了还是要了一个喂猪的木头猪槽,在侧棚的矮墙边,用几块木条修了一个猪圈门。就是把两根打眼的横木横着钉在矮墙上,在上下横木的眼中,再竖插进去几根木条,就是猪圈门了。喂猪的基础设施,就算齐备了。

双月猪儿不大,也就是十多斤重,首先得把它喂大。这个时候的喂猪饲料,要精粗结合。所谓粗饲料,就是一般的猪草。精饲料就是粮食,一般是包谷粉、细糠。刚开始的时候,要精多粗少,以后再慢慢调整,减少精饲料的比例。

当地的喂猪习惯,都是喂的熟饲料,就是把猪草切细弄碎以后,在锅里煮熟后再喂猪的。我们一开始也是喂的熟饲料。但是后来觉得太费事,也费柴火,于是做出大胆的改革:喂生饲料。这个改变,对于猪似乎是一个逐渐习惯的过程,一开始往往需要多添加些包谷粉、细糠,它才肯吃。到了后来,似乎是习惯成了自然,它也就愉快地进食了。第二头猪来的时候,有第一头猪作为榜样,生饲料也就不成其为问题了。

大概喂了两三个月后,十多斤重的双月猪儿可以长到三四十斤,这时就进入拉架子阶段了。所谓拉架子,是让猪长出一副尽可能大的骨架,以后催肥时就是往这副骨架上添肉加膘了。如果骨架小了,以后生长积存的肉、油的增加空间就少了。所以,拉架子是十分重要的。

这时的喂猪体会是:既要把猪喂饱,有时还要使它适当走动,它才能够很快地拉出大架子。饲料,则要以粗饲料为主。好在拉架子的三四个月期间,一般已是夏天,青草生长很快,提供了大量的青饲料,只需在田头地脚勤动手即可。所以,这时便可以看见,在田里薅秧、地里薅包谷的社员们,多数人背上都是一个大背篼,就是用来装在出工时顺便打到的猪草的。收工时,在路边的水沟里洗洗,回家把猪草用刀一切,一边煮饭一边煮猪草,一会儿人、猪都可以进餐了。

到每年的9月、10月时,架子拉得快的猪,可以长到百把斤,拉得慢的猪,也有七八十斤了。这时,就可以催肥了。

催肥的关键是,喂猪要逐渐以精饲料为主,猪要静卧少动。用现代经济学原理说,是加大投入,减少支出,增加积累。简而言之一句话,就是使猪多长肉添膘。据喂猪老农的经验,精饲料的添加,要慢慢地来,到最后一个月,才能以精饲料为主。

这时,也是大春粮食的收获季节,既有苕藤等粗饲料,也有红薯、玉米做为精饲料。所以,在催肥的前期,一般是苕藤、苕根、小苕这些饲料,加点米糠搭配着喂。到了催肥的后期,就应该是以红苕、包谷为主的精饲料了。

当然,各户喂猪饲料的差别也是很大的,粮食紧张的人家,就舍不得用太多的粮食来喂猪的。

我们也是这样安排饲料的。只是我们知青的自留地里面种的红苕不多,从生产队分得的红苕也少,又懒得从坡上背苕藤回来,所以我们在喂猪时,几下就把苕藤、红苕喂完了,主要的催肥饲料,就是以包谷为主的精饲料了。

包谷是在晒干以后,将包谷粒剥下来,在生产队的磨房里磨成粉的。喂猪时,不是直接喂干包谷粉,要把包谷粉加水后,煮成糊糊。把包谷糊糊煮好以后,从锅里盛到专用的饲料盆里,再端到猪圈门口,在圈门上把包谷糊糊倒入猪槽里面。猪是早已经熟悉了我的脚步声,人还没有到,猪就已经听见了,于是哼哼着起身,走到圈门口的猪槽边上,等着了。热气腾腾的包谷糊糊一倒下去,它就忙不迭地努力进餐了。

记得那时喂猪催肥的最后两个月时,一天要喂两次,每次是一大盆稠稠的包谷糊糊。当时还是粮食比较紧张的年代,这样喂猪似乎有过于奢侈的嫌疑。好在我们生产队水田多,旱地也多,我们4个男知青分得的谷子、包谷多,吃的又是以大米为主,还能够支撑猪在催肥阶段的较为豪华的消费。话又说回来,猪来世上一辈子,最终是一刀,在它生存期间,给它一点起码的生活愉快,以后它上天见了天蓬元帅,汇报时也有话可说呀!是不是?

 



https://m.sciencenet.cn/blog-2148125-938886.html

上一篇:知青生活杂记之三:知青的下乡安置经费
下一篇:知青生活杂记之五:杀猪

5 张晓良 史晓雷 胡文政 韩枫 林耕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07:5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