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anyizhang6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tianyizhang6

博文

向Seymour Benzer同学学习 精选

已有 12696 次阅读 2009-8-4 11:01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科研笔记|关键词:学者| 大科学家

昨天晚上花了三个小时,终于把<Time, Love, Memory>读完了。也算对赠书该给我的同行有个交代。但书里讲述的人物和事件太多,以我的记忆力,也就只能记住主要的人物和这本书大概的路线。

这本书主要讲述Seymour Benzer。也许科学网的大部分读者,尤其是非生物专业的读者,都不知道Benzer是谁。但我相信,大部分的科学网读者都知道饶毅是谁,也有相当一部分人知道饶毅的博士导师是YN Jan。而Jan则是Benzer的博士后。不知道他是谁没关系,只要google一下就知道了。所以在此我对他的平生不再赘述。

Benzer (1921-2007)的研究大概可以归为五个阶段:140-50年代,在普渡大学研究物理(具体研究内容不详,只提到他在开始时研究过半导体);250年代用噬菌体为模型,做微生物遗传研究;360-80年代,以果蝇为模型,研究动物行为的遗传和分子机理;480年代-90年代,以果蝇眼睛为模型,研究细胞分化和神经元的构造;590年代-去世,以果蝇为模型,研究与疾病(主要是神经退行性疾病和衰老)相关的基因。他在这五个不同的领域都是最有竞争力的科学家之一。领域3)是他开创的,他也是最先进入领域4)和5)的科学家之一。

他在领域2)做出了一个微生物遗传学史上很有影响力的实验,通过噬菌体单个基因的交换重组,证明了基因是可分裂的。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Benzer的这个发现有重大理论意义,应该获得诺贝尔奖。更多人认为,他开创了动物行为遗传学,证明了基因控制动物的某些行为,这个工作更应该获得诺贝尔奖。但可惜的是,他在去世前,还是没被评上。诺贝尔奖也是一个奖,虽然它比别的奖要难拿。获奖大概需要两个前提:1)工作要有意义,有影响力;2)获奖者之前要善于利用一些技巧,吸引评委的眼球。Benzer是那种只专心搞学术,不会搞政治的人,所以在第2)点上功课做得不够,没拿到奖也很正常。况且这两点只是可能的最重要的影响获奖的因素。除此以外,还有很多其他因素。

 

根据这本书对Benzer的描述,总结一下他在科学上取得成功的原因:

1)  有环境气氛。Benzer的父母是来自波兰的犹太人。家境很一般,但家里就只有Benzer一个男孩,他的父母从小就让他去做他自己想做的事。他从小就对科学感兴趣,在上高中以前,就在家里的地下室搞了一个实验室。

2)  有梦想和兴趣。虽然Benzer大学选择的是物理,但他一直对生物医学感兴趣。这种兴趣来源于他中学时读过的一本书《Arrowsmith》。里面的主人公通过自己的努力,走过了坎坷的路途,终于在医学上有了重大突破,造福人类。那人也是Benzer 的崇拜对象。

3)  聪明加勤奋。换领域不是容易的事情;换了之后,还要做得很成功,更是难上加难。Benzer从领域1)到2),以及从2)到3),都阅读消化了大量的书籍资料,了解最前沿的科学进展,进行了缜密的分析比较。

4)  对科研的执着和痴迷。这本书里多次描写Benzer的科研作风:半夜做实验,凌晨开车回家。更离谱的是,他想研究动物的脑和意识,叫他妻子给他买来各种动物的脑,自己解剖了之后,吃掉。(建议大家不要学)

5)  善于交流合作。Benzer虽然没有获得诺贝尔奖,但他进入生物圈时,几乎天天都和未来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打交道。Watson, Crick刚提出DNA双螺旋结构,Benzer就和他们搭上了关系;Delbrück最先建立了噬菌体的研究模型,Benzer立刻就想出了证明基因是否可分裂的实验,并和Delbrück紧密合作;他打算研究神经和行为生物学,到Sperry在加州理工的实验室学习,并随后在那里遇到了摩尔根的嫡系徒孙Lewis,在他的帮助下,Benzer成功地在果蝇里找到了第一个影响果蝇节律的突变。以上提到的这些人全是诺贝尔奖获得者。

6)  建立良好的实验室文化。Benzer46岁以前,基本是单干,直到找到了能令他满意的研究领域(动物行为遗传学),他才开始大规模地培养博士后和学生,发展自己的学派。博士后离开后,都可以把自己的工作带走,建立新的实验室。

 

以上提到的这些方面,也许我们已经听过上百遍了。但这几方面都是成为一名大科学家必备的条件。

 

     虽然在美国呆了几年,但我的活动空间还是局限于实验室,对美国的社会和教育谈不上有深入的了解。但通过身边的一些人和事,以及自己有意识地去关注的一些信息,我对美国教育成功的一面可以归结为一句话:教给普通人技巧和能力;创建和维护让天才成长的环境。虽然大部分美国人都表现得有些自负,但他们也很相信和依赖天才。因为只有天才才能带领普通人走出困境,发现新的天地。天才,顾名思义,是培养不出来的,只能提供适当的环境,让他们的才能发挥出来。反之,不良的社会和家庭气氛,会扼杀天才。Benzer生在20年代,摩尔根更是生在上上个世纪。美国在那时就已经有了让天才成长的土壤和体系。教育是一门很复杂的学问,它和政治、经济、文化和传统是共生的。Benzer的故事除了展现一个大科学家的成功,也反应了美国教育成功的一面,包括别人怎么教Benzer以及Benzer怎么教别人。

 



https://m.sciencenet.cn/blog-216720-247334.html

上一篇:对摩尔根的一些新认识
下一篇:女性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幸福生活

9 吴顺凡 武夷山 孙学军 肖重发 周春雷 刘立 刘颖彪 苗元华 王力

发表评论 评论 (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30 14:4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