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r Xuefeng Pan's Web Log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duke01361 分子遗传学、分子病理学、分子药理学等研究者、教师、诗人、译者、管理者

博文

论“鬼”

已有 2626 次阅读 2019-11-30 10:33 |个人分类:先哲也闲着|系统分类:人文社科|关键词:学者

东西方文化里都有“鬼”(ghost, 鬼、鬼魂、幽灵)这个表述。先前爱丁堡的一位朋友写了一篇关于"Monster"的获奖论文(

https://doi.org/10.1111/j.1478-0542.2008.00531.x),她系统地追溯了“Monster"的文化根源及人们对“Monster"寓意的理解 。在她看来"Monster"之说起源并风靡于16世纪到17世纪,主要代表”差异、道德与控制、超自然观念与正式文化的演变“。她并没有论证”Monster" 实体是否有其现实的存在。

我和她不同,我不是一位历史学家,也不是一位文化学者,我从事的工作是生命的机制的解读,当然这让我对物种的起源和演变也有些兴趣(正如我的校友达尔文那样),当Anna发表她的获奖论文之后,我一直在自问:这个世界的什么地方,或历史上的某个阶段是否存在或出现过大家在议论的“Monster"? 

尽管我的校友达尔文著名的”The Origin of Species- by means of natural selection" 从根本上奠定了“生物进化论”的基石,但“物种”的最初起源的细节至今上不得而知(在我看来达尔文的“进化论”所依据的相似性(生物术语叫“同源性”),但这些“相似性”也可以换个思维加以解读,即物种”结构的相似性“完全可以用”同构论“( Isomorphism )加以理解。即所有的“生命”需要组织成类似的结构,包括能够保证信息、能量和物质的协同“运动”,它们之间完全可以体现“结构”和“代谢模式”的相似性,并适应“地球”所能提供的存在环境,但他们之间从来,而且根本不能如世俗所理解的那样从”低级到高级“形式的演变(这一点和当今分子生物学的理解不同,现代分子生物学对此的理解是说“高等”生物的基因组在一定“基因”数基本稳定的情况通过那些“垃圾DNA”重塑了基因表达模式的复杂度,并是的物种出现了简单到复杂,低级到高级生命体的多种形式)。


既然自称做”达尔文校友”从情感上还是希望维护其声誉(就像很多大学生和研究生选择看不到自己所在学校的问题,一味维护其声誉那样,我觉得这是试图在维护其自己的荣誉),我很不确定“同构论”(Isomorphism)是否能真正体现最初物种产生的情形(比如创世纪所描述的那样,物种之间被安排特定的关系? 比如植物和动物之间,植物、不同动物之间那种传递物质和能量的”食物链“)


寒武纪生命大爆炸

考古学家发现,在地球演进的一个特定时期,“寒武纪”生命形式出现了“爆炸式”多样化,Anna所探讨的“Monster"在那个特定的时期或许真实地存在过,只是地球环境并没有停下不变,比如早已灭绝的“恐龙”,有一种观点现在天上飞翔的很多“鸟”的祖先是当时的一种“恐龙”形式,他们之所以成了“鸟”是因为他们可以在陨石砸向地球引发洪荒的时候能够“飞翔”在空中。同样的逻辑也可以解释在地球上上的某个人迹罕至的地方可能依然存在这“Monster"! 比如至今尚不能确认的尼斯湖水怪,或者在人所不能到达的某个海沟?


创世纪只是一种传说吗?

很多信仰基督教的人相信”上帝“用了一个礼拜的时间创造了物种,并赋予了不同物种的生态位。科学出现之后,特别是实证科学变成主导之后,人们更倾向于看证据。遗憾的是很多的证据难以寻得,很多的情景是人类的能力所不能再现的。这使得“思维”变得无奈,有时会变得“焦虑”。

真相究竟是什么?

按照当今的价值趋向,很多超出人的能力的事情的真相会永远成谜!


生命形式的“同构”解释——创世纪的物种同构论(Isomorphism


同构论的第一证据


细胞是生命的最小结构和功能单位

所有的细胞来自细胞

那么世界的第一个“细胞”来自哪里?

那么世界上第一个作为遗传信息载体的DNA或RNA来自哪里?

分子生物学的DNA半保留复制需要DNA模板,在这样的模板“诞生之前”DNA的模板在哪里?


很多的事情依然成谜!

包括这个世界上究竟有没有大家常说的“鬼”“鬼魂”或“幽灵”?

这取决于如何看待“精神”和“意识”?

意识是人体的机能?

我的问题是“意识”是纯粹的“机能”还是具有“物质”的属性?

就像“物质”和“反物质”,“物质”和“反物质”在“物质”这个层面就像人间和阴间的“阴阳两隔”...





https://m.sciencenet.cn/blog-218980-1208184.html

上一篇:学生考试用书:《现代分子生物学考试千题解》寻求出版
下一篇:人的机械化生产流程-当这一天最终到来

4 刘全慧 王安良 王永奉 宁利中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8 07:0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