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r Xuefeng Pan's Web Log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duke01361 分子遗传学、分子病理学、分子药理学等研究者、教师、诗人、译者、管理者

博文

科学是使聪明人变“笨”的一种学问

已有 3288 次阅读 2011-7-23 11:04 |个人分类:My Ideas|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科学家, 艺术, 技巧, 聪明人, 高明

“科学是使聪明人变‘笨’的一种学问”。这是我一直想说又不愿意说的一句话。之所以想说是因为迄今为止,整个“科学网”上,如此多的“高人”上没有人说出这样的话,而这却又是从事科学的最基本要求。好像应该属于“天机”不可泄露的东西。
我不想说,这句话可以点醒很多“作着科学家”美梦的人,但是,如果你能够理解这句话的本义,那么至少你还算得上是一位“聪明人”,那么如果从事“科学”活动,你只需要变得“笨”一些就好了!
 
我之所以说“科学是使聪明人变‘笨’的一种学问”,而不是“科学是是聪明人变得‘蠢’的一种学问”只是因为我理解“蠢”意味着“不聪明”,而“笨”更多地是说一个人“做事情”的技巧不“高明”,于是,延续这样的思路,我还要更进一步地说:如果我们承认科学是使聪明人变“笨”的一种学问,那么,我们还要承认工程和艺术是使“聪明人”变“巧”的一种学问。
 
这些表述应该成为我们开展科学教育、工程教育和艺术教育所必需遵循的宗旨。这就是我们的教育宗旨!
 
“科学”无论其定义有多少歧义,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科学”必须能够为我们提供“可信赖的知识”,什么样的知识值得我们“信赖”?
实证!只有实证过的知识,或只有能够通过“实证”的考验的知识才值得我们信赖!
所以科学家必须具有能够为我们提供“可供实证”的知识,而这需要科学家拿出“笨”功夫!而不是“巧”功夫!
工程学家需要做出一些有用的东西,这个过程中不能“笨”,艺术家需要为我们提供具有欣赏价值的艺术品,这个过程不能“笨”。在工程和艺术这些活动中,精巧的构思,加上或简洁或出人不意或高超的“实现”过程可以成就工程师和艺术家的美誉,体现工程师和艺术家的价值。
而科学很少会是这样,“科学”离不开科学家的“笨拙”,需要科学家放弃想当然的人类思维属性,拚弃投机取巧的欲望,但这仅仅是说在提供可信赖知识过程中所采取的手段和方法,当然,很多的可信赖的科学知识会使人出其不意,会使人觉得充满了艺术美感。而这又是科学、工程和艺术同源的东西了,这不是在过程之中,而是体现在结果上。
 
23-07-2011Uni Wollongong NSW
 
 
 


https://m.sciencenet.cn/blog-218980-467540.html

上一篇:英文教学是很多高校教师的软肋
下一篇:科学教育的愚笨法则

2 李学宽 张彦斌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14:2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