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叟王铮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王铮 中国科学院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兼华东师大、中国科大教授

博文

关于“中国软科学奖”‎名称之质疑

已有 3977 次阅读 2011-2-26 08:15 |个人分类:为科学而科学|系统分类:教学心得|关键词:学者| 基金会, 深圳市, 中国软科学奖

从网络知道,我国颁发了“第一届中国软科学奖”,有三位学者获得首届中国软科学奖,还有三位提名奖。我感到高兴,我认为国家终于给软科学以承认。可喜可贺。高兴之余,窃自思,这个奖怎么没有如其他科学奖设等级?一查却发现不是国务院或者他的下属机构设立的奖,百度百科说:中国软科学奖由深圳市综研软科学发展基金会面向全国设立。这样引起了我一些想法:

对获奖者的成果,我没有丝毫怀疑,有的获奖者是我的熟人,甚至是我的领导,我特表示祝贺。获提名奖的“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每年春节都加班,有个同志,我见到年二十九还睡在办公室,精神感人。

然而奖是好奖,这个名称我觉得值得推敲,为什么?因为国家没有软科学奖,深圳市综研软科学发展基金会使用这个名称容易使人误会此奖为国家奖,带来一系列问题。

“深圳市综研软科学发展基金会”这名字,让人猜测是深圳市的下属机构,因为带有“市”。因此从政府级别讲,此奖就应该认定为市级奖。但是国家似乎规定省级以下政府不设奖,如果是政府奖,此奖就产生合法性问题。所以这个奖励应该被理解为民间组织奖。

有人可能认为民间组织奖地位不高非要个“中国”不可,那么叫个“宇宙”奖好啦。其实不然,众所周知,诺贝尔奖代表人类文明的最高奖赏,它的奖励范围是全世界的学术成就,是世界范围的奖,诺贝尔奖励机构没有追求官文化,把它叫“全球科学与文明奖”或者“联合国奖”(或者按设奖的1900年的国际组织名称叫国联奖),而是叫诺贝尔奖,或者叫“诺贝尔物理学奖”、“诺贝尔经济科学奖”等。这个个性化名称丝毫没有影响它的声誉。所以这个“中国软科学奖”正确的叫法应该叫“综研软科学奖”,为了说明性质,或者叫“综研中国软科学奖”,这里的中国限定的应该是“中国研究的软科学”,而不是代表国家奖励软科学。“深圳市综研软科学发展基金会”的这个奖励的名字,带有自信不足,带有官文化特点,事实上损害了这个奖的公信力。人们会说,“中国软科学奖,搞得像国家发的似的,忽悠!”忽悠这个词,在全国太流行了。

近年,使用中国名称的各种东西很多,什么“中国X发展研究院”,仿佛是国家设立的结构,还有那个到处骗人交钱当院士的“中国管理科学院”,实际上就是夫妻俩的皮包公司。前几天我路过一个“云X过桥米线全国连锁店”,进去吃了,根本不是过桥米线,请开发票(我干什么都要发票,它既可帮助国家收税又可以在出事时查询,尤其是商品)?没有。原来是个有非法性质的小店,它居然号称全国连锁。记得前些日子“河南航空公司”飞机掉下来,河南省一查,河南省根本就没有这个公司,公司也不设在河南。河南人又背了次黑锅。所以名字不好随便注以地方名称的。

实际上,从保护受奖者利益看,这个奖应该明确为“综研中国软科学奖”或者“深综研中国软科学奖”,不然,一旦出现“中国管理科学院”那样的被批判事件,受奖者名誉将受损,就如后来“中国管理科学院院士”名誉受损一样。

我建议,“深圳市综研软科学发展基金会”完全可以学习诺贝尔奖励委员会,委托国内外学术机构评审获奖人,把“深综研中国软科学奖”发扬光大,而不是玩心跳,弄个模棱两可的“中国软科学奖”,使人感到有夸大色彩,弄不好为后人留下笑柄,使得受奖学者承担被批评的风险。因此此奖应该正名为“深综研中国软科学奖”。

民间组织设奖,一直是我的一个愿望,大约15年前,我对云南民族村负责人建议,由他们设立一个关于中国民族文化研究的奖,这样扩大了自己的名声,又推动了科学发展。何乐而不为?诺贝尔是谁?如果没有这个奖,他可能早被人忘记了。但是这个奖,剔除了官文化,诚信、公正,赢得了世界声誉。今后民间组织设奖可能越来越多,这是中国文明进步的表现。如果官文化不除,个别奖可以自称中国的诺贝尔奖,钱可以比诺贝尔奖掏得多,可是科学家们却没有当回事。这些就要求中国从现在起解决两个问题:第一、国家要有法律和法令规范民间奖励,规范了也就是承认它;第二、民间奖不要玩官文化,要有诚信力。这次中奖人似乎有两个人民代表,我建议他们今年“两会”就民间组织奖励问题提出立法建议,如果成功,就该再给他们个大大的“中国软科学”的奖了。

 

诺贝尔奖奖章正面。诺贝尔奖,它就是一个民间组织奖



https://m.sciencenet.cn/blog-2211-416578.html

上一篇:青年基金,祝你成功!
下一篇:辩论不要白马非马,也不要偷换概念

7 刘广明 吕喆 刘钢 丛晓男 陈苏华 王启云 techne

发表评论 评论 (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23:4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