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毅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饶毅      

博文

和起步学生聊天:如果你不把握未来,未来就会把握你 精选

已有 17616 次阅读 2009-4-22 08:40 |个人分类:社会|系统分类:教学心得|关键词:学者

  
和快速变化的中国有关的是,中国的代沟特别明显。变化慢的国家,两代之间相同的事情更多些、稍微容易理解一些。
 
在中国,和我年纪相仿、或更大的人们,成长期常常是机会很少、条件不好,而动力较强。而我们觉得现在学生生活的时代很好、机会很多,而自我动力似乎不够强。
 
我希望,正在起步的同学们,能珍惜机会、把握未来。
 
简单地说,成人以后,难以避免要探索与自己事业相关的兴趣。而且不能停留在表面,需要深入了解,看到底感兴趣的是什么,要发展这样的兴趣需要什么背景和能力。在大学本科很短的几年内,这颇费脑筋。
 
许多中国的大学本科生,也许是由于过分强调考试的教育带来的后果,在全面成熟程度上有点像美国的高中生。其结果是在他们申请美国的研究生时,有些举动也就更像美国的高中生申请大学,而非大学生申请研究生。
 
常听到国内和国外一些老师抱怨学生,收到的学生申请没有针对性,一些老师看都不看,就把申请或email扔到垃圾箱了。
 
到北大任职后,有些国外的老师,碰到对我们学院学生寄去的申请很生气的情况下,有时转给我。
 
我举北大的一些具体事例。
 
去年夏天,我们送了四、五十个学生到国外的实验室做暑期实习。现在又开始组织今年夏天的。
 
我们的学生去实习,绝大多数都是对方资助机票、并有生活补贴。其中相当部分是我的朋友们,为支持我的教育工作、支持北大学生。有时他们也以此作为筛选自己今后的研究生。但是对于多数学校和实验室,培养学生是主要的。
 
学生暑期实习,对于实验室来说,一般是出了钱,还要花时间、精力、研究经费、空间。没有实验室期望学生在那么短的时间内出成果,而且还可能要为学生申请研究生时写推荐信。有几位教授,对学生非常好,给他们讲科学,为他们修改一张张作报告用的幻灯片,培训他们的表达能力。实际上,简单地从实验室角度,基本是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
 
学生们不一定都知道他们对实验室多半是累赘,但是都知道暑期实习对自己今后的发展有益。
 
奇怪的是,很多学生,申请这些实验室时几乎毫无准备。不仅写申请前,没有准备、申请没有针对性,而且当有些教授委托我和同事面试学生时,还有相当部分学生没有准备。
 
当一个学生没准备时,我还连接提问。但是几个学生没有准备时,我提问的兴致大减。
 
学生中有成熟的,为自己负责,申请前,搞清楚哪些自己喜欢,碰到不懂的东西,会专心调研、并有比较做出适合自己的决定。
 
但是还有很多同学仍然处在高中状态:“我在考试,没有看国外老师是做什么的”,“我忙着准备GRE,没有时间看实验室的研究”。把考试看作最重要,而忽视考试后有了未来可以做什么。考研究生录取相关的考试是为了进实验室,实验室是考试的目的。把方法和目的反过来了,把考试凌驾于实验室上,是本末倒置。
 
有的回答“我看了他们网页,信息太少,搞不清楚”。这样的态度是把认识科学前沿变成了老师的责任,而不是自己发现欠缺,赶紧想方设法跟上。实际是对自己不负责。有人说“我申请了三个实验室,我现在不清楚他们干什么,等其中某个实验室录取了我,我再看”。这似乎很聪明,很省时间,不肯浪费时间了解不去的实验室,实际是放弃了比较,没有自己开动脑筋。所谓“聪明反被聪明误”,可能就是为描述这种小聪明而发明的。
 
诸如此类的问题,很多本科生申请研究生时也同样犯。
 
有机会时不好好准备,得到的机会就很容易失去。年轻的时候如果不积极地、仔细认真地探索,为自己选择道路、方向,那么未来的选择就越来越难,就会很被动。
 
如果你去做暑期实习、或者留在学院某个实验室里,最好都要提前做准备,使暑期的工作最有效。进实验室后,虽然时间短,也要尽量使你能够体验不仅一个实验室,而且理解、懂得相应领域的情形。所以,一个暑假,其实很紧张。做的好,是增加你的机会、你今后的自由度。做的不好,是减少你的自由度。如果老师对你这次暑假有很明确的判断,对你的影响比以前几年的分数重要。
 
全国申请到我实验室的人,多数人的第一封信基本也是千篇一律。我问学生“为什么申请我实验室”,多数学生在两个问题之内、在越过他们标语口号式的答案后就不能再继续。少数回答多点的学生,我把这个问题一直追踪下去,问到实验细节、领域研究的比较,绝大多数也不能回答,最后剩下的是真喜欢实验室工作的学生、也是对自己负责愿意花时间为自己的将来做准备的学生。我认为,我这样做,是为其他学校的学生做点教育工作。就是最后不来我实验室,他也认真面临过一些具体的问题、而不是空洞的标准答案。
 
你是否对科学感兴趣、是否对生命科学感兴趣,决定权在自己,其他人不过是从旁提供意见和帮助。千万不要怨天尤人。都是成人,要自己把握自己的未来。信息是否全,要看你是否收集全。没有人有责任全面给你提供信息。也许,在决定你从事何种行业、专业的时候,根本就不存在全面的客观信息。你要在有限的信息中,看自己喜欢什么、适合什么。
 
当你决定读研究生时,你需要积极地寻找自己喜欢的东西。这个过程,不是要别人告诉你,是你自己从课本、老师、讲座、文献、同学交流中积累的结果。多半不是一次就找到,有些东西,你后来发现不合适,或有时你发现其他更有趣的东西。以前探索过的后来又放弃了,好像浪费了时间,其实不然,探索过程经常有转折的出现。而且你虽然放弃了一些,但是积累了经验和知识,有些今后还可能有用。如果以为只有马上做的东西,你才准备,那么你就没有充分的基础,就很难判断什么该放弃,什么不该放弃。
 
选择实验室也好,进一步选择研究课题也好,都少不了自己积极探索。
 
如果你省下探索的时间,那么其他人的说法就会左右你的选择,而不是你主动得到的结果。所以,在这种意义上可以说:
 
你如果不愿探索,那么实际就是愿意被忽悠。
 
如果你不把握未来,未来就会把握你。
 


https://m.sciencenet.cn/blog-2237-227460.html

上一篇:逆反的后生?
下一篇:科学是为了功利 还是好奇

38 李侠 赵星 吴明健 张乾兵 梁进 闫莹莹 牛振江 王春艳 杨远帆 曹聪 寸玉鹏 梁建华 王亚娟 张亮生 毛克彪 曾涛涛 肖桢 张钫 周立 杨佳 陈应泉 黄清辉 郭磊 任伟 龙桃 李超 缪文 notinhill heisenbergg hypersurface elwin1011 kincaid sosee xuqingzheng bioxsp wandar wanghh05 alee

发表评论 评论 (2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02:0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