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地震、降雨和潮汐组合对比

已有 2393 次阅读 2011-5-3 04:49 |个人分类:科技点评|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潮汐组合, 地震, 降雨

青海达日县发生4.4级地震
图中A点即为震中所在地图中A点即为震中所在地

  发震时刻: 2011年05月02日 13:48:39

  纬度: 33.7°

  经度: 98.9°

  深度: 10 千米

  震级: 4.4

  参考位置: 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达日县

(编辑:SN019)

南方遭遇持续大范围强降雨天气 多地雷电相伴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5月02日15:40  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北京5月2日电(记者 阮煜琳)中国南方大部遭遇持续较强降雨,2日降雨范围进一步增大,局部地区还伴有雷雨大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中央气象台预计,未来三天,中国南方大部地区还将持续降水天气,其中,江南、华南等地部分地区有大到暴雨,局部地区大暴雨。【点击此处查询天气】
  近日,南方大部持续阴雨,1日开始降水强度加强,范围扩大。中央气象台监测显示,1日5时至2日5时,浙江南部、江西中南部、湖南中部、福建大部、广州北部、广西东北部、贵州中部、重庆西部、四川东部等地普遍出现了中到大雨,其中四川东北部、福建北部和西南部、江西南部、广东北部、贵州北部等地的局部地区还出现了暴雨,广东的新丰甚至出现100.7毫米的大暴雨。在这大片的雨水当中,冷空气的南下,还激发了南方大面积的雷雨、大风等强对流天气。1日四川、重庆、贵州、湖南、江西、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等南方诸多省区出现雷雨,其中,四川北部的红原还监测到了冰雹。
  5月2日,江南南部、华南北部持续大到暴雨,与此同时,南方降雨范围还会扩大,湖北、安徽、江苏等淮河以南大部分地区都会出现降水,部分地区并伴有大风、雷电、冰雹等强对流天气。
  中央气象台预计,受冷暖空气共同影响,预计2~4日,中国南方大部地区有一次明显的降水天气过程,其中,江南中南部、华南中北部等地有大到暴雨,局部地区大暴雨,另外四川盆地西南部、西藏东南部的部分地区有大雨;上述部分地区并伴有短时雷雨大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
  4月28至30日,中国北方地区遭遇今年以来强度最大、范围最广的沙尘暴天气袭击。5月2日,南疆盆地,内蒙古中西部、甘肃西部、宁夏北部等地的部分地区仍有扬沙或浮尘天气。(完)
http://weather.news.sina.com.cn/news/2011/0502/64685.html
2011年5月潮汐组合: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
已有 292 次阅读 2011-4-11 16:11 |个人分类:潮汐预警|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潮汐组合 月亮赤纬角 厄尔尼诺
                        2011年5月潮汐组合: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
                                      杨学祥
 
2011年1-5月,月亮近地潮和日月大潮的间隔时间不超过3天,为强潮汐时期。2011年5月是第五个强潮汐月,天文奇点相对集中,地球转速变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容易激发突发事件。
 
潮汐组合A:2011年5月3日为日月大潮,潮汐强度较大,6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大值北纬23.42129度,两者弱叠加,潮汐南北震荡较强,可激发冷空气活动和地震火山活动。
 
潮汐组合B:2011年5月11日为上弦,日月小潮,13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小值北纬0.00056度,两者叠加,赤道和两极潮汐变化大。
 
潮汐组合C:5月15日为月亮近地潮,17日为日月大潮,19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大值南纬23.40006度, 三者两两强叠加,潮汐南北震荡较大,地球扁率变小,地球自转变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
 
潮汐组合D:5月25日为日月小潮(下弦),26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极小值北纬0.0000度。两者强叠加,潮汐强度变弱,赤道和两极潮汐变化较大。
 
本月天文奇点相对集中,潮汐组合个数减少,变化幅度增大,容易激发突发事件。日月大潮向月亮赤纬角最大值靠近,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和地球自转加速,可激发冷空气活动和地震火山活动。


https://m.sciencenet.cn/blog-2277-439742.html

上一篇:通古拉瓦火山喷发 将巨石抛出两公里:火山喷发导致低温灾害
下一篇:高校大跃进和高校破产:历史、现实和未来

2 杨华磊 钟炳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08:3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