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通古拉瓦火山喷发 将巨石抛出两公里:火山喷发导致低温灾害

已有 2930 次阅读 2011-5-2 12:53 |个人分类:科技点评|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潮汐组合, 火山喷发, 低温灾害

通古拉瓦火山喷发 将巨石抛出两公里,至少300人被疏散
时间:2011-05-01 05:58:37  来源:新闻晨报  作者:
   
    [提要]  厄瓜多尔中部通古拉瓦火山4月29日喷发,将卡车大小的石块抛出大约两公里,致至少300人疏散。”  民防部门通报,大量火山灰覆盖火山周边地区,波及大约5公里外的旅游胜地巴尼奥斯。
  据新华社4月30日电 厄瓜多尔中部通古拉瓦火山4月29日喷发,将卡车大小的石块抛出大约两公里,致至少300人疏散。
  这座火山25日开始喷出火山灰,周边多座村庄受影响。当地政府27日关闭火山附近4所学校,要求居民关闭门窗,外出时用口罩遮掩口鼻。
  29日,火山喷发,声音传至数公里外。一些巨石随火山灰和岩浆从火山口喷出。厄瓜多尔国家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人员西尔瓦娜 伊达尔戈经由电话告诉美联社记者,巨石最远被抛至两公里外。她说:“最小的石头有轿车大小,最大的与卡车相当,在地面砸出的坑半径最长达10米.
  民防部门通报,大量火山灰覆盖火山周边地区,波及大约5公里外的旅游胜地巴尼奥斯。
  通古拉瓦火山属厄瓜多尔中部安第斯山脉,海拔5023米,位于厄瓜多尔首都基多东南大约135公里处,1999年以来火山活动频繁。这座火山2006年7月至8月多次喷发,至少4人死亡,数以千计居民撤离。
http://www.chinadaily.com.cn/micro-reading/dzh/2011-05-01/content_2478339.html
2011年4月潮汐组合:强震频发值得关注
2011-3-18 08:30
                   2011年4月潮汐组合:强震频发值得关注
                                 杨学祥
 
    2011年1-5月,月亮近地潮和日月大潮的间隔时间不超过3天,为强潮汐时期。2011年4月是第四个强潮汐月,倒春寒发生的可能性很大,严防强寒流的爆发,三月强震频发,需要继续关注。                                                                                                    
 
    潮汐组合A:2011年4月3日为日月大潮,潮汐强度较大,1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小值南纬0.0002度,赤道和两极潮汐变化最大,地球扁率变大,地球自转变慢,两者最强叠加,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2日为月亮远地潮,比近地潮减弱35%。
 
    潮汐组合B:2011年4月9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大值北纬23.56868度,11为日月小潮(上弦),两者强叠加,潮汐南北摆动幅度变大,强度相对变弱。
 
    潮汐组合C:4月15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小值北纬0.0126度,18日为日月大潮,17日为月亮近地潮,日、地、月在赤道面成一线排列,三种天文奇点两两强叠加,潮汐强度较大,赤道和两极潮汐变化较大,地球扁率变大,地球自转变慢,有利于拉尼娜发展,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
 
    潮汐组合D:4月21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极大值南纬23.49661度。潮汐南北震荡幅度变大。
 
    潮汐组合E:4月25日为日月小潮(下弦),潮汐强度变小。
 
    潮汐组合F:4月29日达到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北纬0.00003度,赤道和两极潮汐变化最大。
 
    本月天文奇点相对分散,潮汐组合个数增多,变化幅度减少,激发突发事件可能性降低,3月的地震高潮持续并减弱,需继续关注。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423684
  不能忘记的历史:1816年低温改变世界
 
  1816年广泛的农作物歉收使欧洲几乎每一个国家都出现了“粮食骚乱”,激发了席卷欧洲大陆的革命激情。在美国,饥饿的人群往西迁移,改变了农业结构,拓展了领土。在中国,饥荒导致民变,引发了清朝由盛转衰的道光萧条。同时自然的阴霾还影响到绘画风格和文学基调,促进了新宗教的诞生,新发明的涌现。一次全球性的气候变化,影响了整个世界的走向。而自然史学家,把这一连串变化部分归因于印尼的一次火山爆发。百年后,专家们开始担心,冰岛火山爆发是否会让地球重返寒冷。
  1816年,全球性的低温袭击了从欧洲、美洲甚至中国,据保守估计1816年北半球平均气温下降了0.4-0.7℃。在西方,这一年被称为“无夏之年”,在民间的记忆里被称为“冻死人的1816年”。嘉庆年间的云南饥荒与西方所说的“无夏之年”有共同的气候背景。
    气候恶化直接影响粮食生产,而资源短缺则导致人类冲突。1816年广泛的农作物歉收使欧洲几乎每一个国家都出现了“粮食骚乱”,激发了席卷欧洲大陆的革命激情。
    在美国,饥饿的人群往西迁移,改变了农业结构,拓展了领土。在中国,饥荒导致民变,引发了清朝由盛转衰的道光萧条。同时自然的阴霾还影响到绘画风格和文学基调,促进了新宗教的诞生,新发明的涌现。
    1816年的夏季低温令自然生态崩溃,但是极端气候的原因何在?一般认为这一年的太阳磁场活动非常不活跃,用科学术语说就是处于道尔顿极小期。这段磁场不活跃期从1795年一直持续到1820年。在此之前的蒙德极小期造成了北半球持续70年的连续低温。
  所谓的蒙德极小期是指1645年到1715年太阳黑子显著减少的这一段时期。这一结论是英国天文学家蒙德发现并提出的。在蒙德最小期时,欧洲的天气比平常冷得多,伦敦人可以在冬天结冰的泰晤士河上举办各种活动。
  蒙德极小期夹在更加寒冷的时期--小冰期的中间,1450年到1850年这段时间被称为小冰期。在这段时期内,欧洲许多地区的冰川都有所扩大,温暖的夏天消失了,河流、港口和运河都冻结了。第二个因素是在道尔顿极小期期间,太阳偏离了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这种情况每178-180年就出现一次。但是造成1816年寒冷现象的更直接原因是1815年坦博拉火山喷发。
  1815年4月5日,沉睡了五千年的印尼松巴哇岛坦博拉火山岩浆喷薄而出,气势汹汹。五天之后,也就是1815年4月10日晚7时左右,坦博拉火山岩再次爆发,随后断断续续持续百余天。这是坦博拉火山近两个世纪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次喷发,也是有史以来、有文字记载的伤亡程度最为惨重的一次火山灾难,遇难人数总计11.7万。
    当烟雾消散以后,坦博拉火山已“喷掉了山顶”,其高度从4100米锐减到2850米。坦博拉火山爆发的剧烈程度相当于1883年喀拉喀托火山爆发的十倍,喷出的火山灰在地球大气圈中形成一个层面,它“一手遮天”,将太阳释放给整个地球的光和热给挡在了外面,导致低温天气。
    因为火山灰在大气层中需要时间流动,所以并没有立刻影响附近地区的气候,直到1816年影响才显现出来。在此之前还有两次火山爆发,分别发生在1812年的加勒比海地区和1814年的菲律宾,在大气层中早已存在的火山灰因为坦博拉火山的喷发更加严重。
    这些资料从侧面证实了今天的自然史学家的研究:太阳磁场的改变,巨大的火山喷发和太阳黑子活动造成了北半球的饥荒、干旱和毁灭性的雨雪天气。
    美国两位未来学家在一份报告中向美国国防部发出警告,其根据就是基于历史的记录:太阳磁场的改变,巨大的火山喷发,潮汐极大期和太阳黑子极小期造成了北半球的饥荒、干旱和毁灭性的雨雪天气【19】。
    历史记录证明,全球小气候最适期人类社会繁荣发展而全球小冰期导致农业减产,饥荒和民族大迁移。
    2000年“拉马德雷”进入“冷位相”再次提醒人们:警惕全球迅速变冷【20】!
 


https://m.sciencenet.cn/blog-2277-439525.html

上一篇:手电筒的功能:利比亚的黑暗
下一篇:地震、降雨和潮汐组合对比

4 张伟 陈立军 钟炳 sunxiaofei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07:0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