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毛忽洞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大毛忽洞 自留地是桃花源,只种颜色不耕田。 点击 【博文】 看分类目录 邮箱: lishchlishch@163.com;lishchlishch@gmail.com

博文

驳杨振宁的“归纳法论”

已有 10417 次阅读 2007-7-15 22:32 |个人分类:诺贝尔奖的奇思妙想|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诺贝尔奖

驳杨振宁的“归纳法论”
此文是一个几经修改的草稿,原题目为《质疑杨振宁的“归纳法论”》,写成之后,由于我的观点和杨振宁先生的背道而驰,因此,改名为《驳杨振宁的“归纳法论”》。
 
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2004文化高峰论坛”会上请点击来源
杨振宁先生认为,中华文化有归纳法,可没有推演法。请点击来源
大毛忽洞把杨振宁的这种观点及其论据称为“归纳法论”。
大毛忽洞则认为,中国文化缺少的是归纳法,而不是推演法,和杨振宁的观点正好相反。
杨振宁先生用他的“归纳法论”把中国在近代科学落伍的原因归纳为受《易经》的影响,这伤害了许多易学家(者)们对《易经》的感情,从而激起了他们对杨振宁的强烈反对。
大毛忽洞驳(质疑)的是杨振宁的“归纳法论”本身,而非杨振宁对《易经》的批评。
杨振宁的“归纳法论”进一步认为,中华文化的归纳法的来源就是《易经》。观物取像,取像类比是典型的易经,易经的精神分类、精简、抽象化是归纳法的精神。
杨振宁接着用徐光启翻译《几何原本》的例子,说明中华文化没有发展出推演法的理由。杨振宁说,徐光启第一个翻译了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欧几里德的几何学是人类史上一大贡献,第一次把推演法变成规律化。推演法对于近代科学产生的影响无法估量。徐光启翻译后了解到,了解到推演法一个特点就是“欲前后更置之不可得。” 就是一条一条推论不能次序颠倒。这跟中国传统不一样。中国传统对于逻辑不注意,说理次序不注意,要读者自己体会出来最后的结论。
众所周知,《几何原本》里不仅包括能充分展现推演法的465个命题,而且还包括119定义、5个公设和5个公理。《几何原本》的核心精华应该是第一卷里的5个公设和5个公理以及该卷的23个定义。
可以肯定地说,公设、公理和定义是不可能推演出来的,而只能用归纳法来得到。因此,大毛忽洞认为,欧几里德首先使用归纳法总结出《几何原本》中的定义、公设和公理,然后使用推演法证明了其他465个命题。因此,《几何原本》正是归纳法的产物。
杨振宁先生又说,后来牛顿写了Principia Mathematica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博主注释)。如果你翻一下此书你就会发现他写的方法完全是照着欧几里德几何原本方法,是由公理,定理,然后到证明等等。它是照抄欧几里德的推演法的形式。
大毛忽洞认为,牛顿力学是归纳法的产物,绝非推演法的产物。
为了能充分证明牛顿力学是归纳法的产物,需要从天文学家第谷说起。
丹麦天文学家第谷(Tycho Brahe1546-1601)仅凭肉眼进行天体观察(在第谷逝世9年后,伽利略发明了望远镜),得到了大量的观测数据。开普勒(JohannesKepler1571-1630在第谷的观察数据基础上,使用归纳法总结出行星运动的三定律(即开普勒定律),为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打下了基础。
   牛顿自己也承认(1713年牛顿在出版《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第 2版时在给他的学生科茨的信中),运动定律是居于首位的定律或称之为公理,并说它们都是从现象中推断或总结出来的,并运用归纳法使之普适化。
此外,麦克斯韦(Maxwell的电磁理论也是归纳出来的,没有什么理论能把电磁场理论推演出来,因此,电磁场理论是第一原理。杨振宁先生也承认麦克斯韦使用归纳法建立了电磁场理论,在归纳出的电磁场理论的基础上,麦克斯韦运用推演法得到了一些关于电磁波的新结论。
综上所述,科学的基本原理,都是用归纳法得到的。因此,学术界也把这些原理称为第一原理,再没有什么更基本的原理能把第一原理推演出来。这也再一次说明,第一原理只能用归纳法总结出来,没有什么推演的方法。如果一个原理能被推演出来,那这个原理就不是第一原理。
重要的科学原理都是根据归纳法建立的,然而,这些基本原理的使用倒是推演法的一种体现。牛顿使用归纳法建立了他的三个定律之后,在阐述其他命题时,格式和《几何原本》是一样的,这就是杨振宁先生所强调的,但是属于第二个层次的问题。
 
请问杨振宁先生,如果中国文化有归纳法,怎么就没有为近代科学归纳出一个基本原理呢?
下面我们看看,中国文化究竟缺少归纳法,还是缺少推演法?
《周易·系词上传》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接着就可以推演出:八卦生64卦,64卦生人间万象。
《道德经》也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这种论述显然是一种推演的思维,也反映出一种推演的逻辑。
推演法本质上是一种发散的思维,但是,非常令人遗憾的是,被发散的源泉没有包含多少真理的成分,结果使得千百年来的中国文化没有推演出什么科学原理,而注释和二次推演《易经》(还有《道德经》等经典)的各种各样的著作层出不穷,年复一年,代传一代,丝毫没有什么新的内容。
为什么呢?
因为老祖宗的“太极”和“道”是一种虚无飘渺的东西,老祖宗并没有阐明“太极”是什么东西?也没有阐明“道”是什么东西?并不是老祖宗不想告诉我们,而是老祖宗也实在是说不清楚,因此,才用所谓的“道可道,非常道”来做挡箭牌。
由于被发散的思想源泉没有包含客观真理,因此,当采用发散性思维的推演法之后,结果那些注释家们把老祖宗的经典反复地进行稀释(注释),当然就不可能发展出什么近代科学了。
然而归纳法却不同,和推演法相比,归纳法是一种提炼和凝缩的思维方法,被提炼和凝缩的原料就是大量对自然和社会现象观察的实验数据(描述)。例如,第谷、伽利略、开普勒和牛顿,他们反复使用归纳法,经过多次对观察数据的提炼和凝缩,最后获得了真理。如果他们也使用推演法,后面的学者对前面的学者的著作不停地进行稀释(注释),最后结果是离真理越来越远。
根据以上的论述,大毛忽洞得出结论:
中华文化缺少归纳法,而不缺少推演法。
这个结论和杨振宁先生的“中华文化有归纳法,可没有推演法”正好相反。

 



https://m.sciencenet.cn/blog-2321-4556.html

上一篇:伟大的虚无飘渺:以太学说
下一篇:纯粹的科学家-程开甲院士(1)

1 刘洪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4 10:3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