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飞跃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王飞跃

博文

科举百年后的启示:固化与异化 精选

已有 71892 次阅读 2011-12-18 19:00 |个人分类:随思走笔|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科举

科举百年后的启示:科举的固化与异化

去年正值清王朝废止科举制度百年之际,科举的作用与意义也引起了许多人士的重新认识和评断。近来国内外出版了许多关于科学历史和意义的专著,加之当前对古董的热爱与追奉,一时间大有出现科举热之势。


十 九世纪初识中国的外国人曾誉科举会像火药和印刷术一样,在国家制度,甚至是欧洲国家制度中,引起另一次伟大的变革。或许科举的理念对英美近代文官考试 制度的形成,的确有过实在的影响。然而,在中国科举是一个不断挨骂并长期为中国近代的衰败背黑锅的东西。在以文化或传统之名思考为科举平反之前, 深入研究科举复杂而漫长的演化过程,认清这一制度的实质与利弊,不但是对历史的负责,对中国政治制度的进一步改革,对未来科技事业发展和评价政策的制定,将有重要的积极作用。

 

科举源于千四百年前的隋炀帝大业二年(公元606), 其制度在唐朝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从经文扩展至算学、玄学和史学,还算注重实际和充满活力,也毫无疑问为当时真正的国际领先。科举的固化始于宋朝,为其 制定了完善的考试制度与规格;至明朝,科举制度更加细化,八股文的引入,等级规则的明确,使其系统性发展到极至;科举到了它的鼎盛时代,也加剧了科举的目的与作用的异化过程。满清入关之后,康熙曾因八股文空疏无用,实与政事无涉为由废止八股文考试5年,但终因不用经书为文,人将置圣贤之学于不讲而复之。毕竟科举已变成维持中国社会闭合金字塔结构黏合剂,是保证一个封闭社会相对稳定、和谐的基础。

 

科举的出现,使之前的而优则仕,而优则仕,一跃变成而优则仕,实为历史上的一个划时代理念与实践。然而,它的形式化与固化,最终导致了其初始目的与实际作用的异化和分道扬镳,也导致了这一制度最后的废弃与终结。

 

尽 管有人说科举制度是因时代而失败的制度,并不是因为其本身而失败的制度。有人更认为如果没有外界的作用,闭合的中国社会将会在连绵不断的科举考试下和 谐稳定的发展,因为科举有均衡贫富,形成人才在不同社会阶层流动的功能。问题是时代在不断变化,中国之外,还有整个世界,更有落后必挨打的残酷教训。

 

梁 启超曾有夫科举非恶制也,所恶乎畴昔之科举者,徒以其所试之科目不足致用也之评说。但正如近人所指出的:古人又不是傻子,何尝不知科举考的全是无用之 物?只不过一个人能否将无用的东西学好,可以看出其人的资质智能,所以科举并不是用来选学有所成之士,而是在选可堪造就之人。

 

这一认识用到现实的科技评估制度之中也很有益处。许多论文其实也是无用之物,因此以论文评价人才时,应该认清评价的实质是什么,是实在的成就还是潜在的资质?选出的是有所成之士还是可堪造就之人?更关键核心之处在于:选出之人的定位和作用是什么?

 

钱 穆曾言科举制度显然在开放政权,这始是科举制度之内在意义与精神生命。这话有道理,但什么人进来了,又把政权在何处?我们也可以说目前的科技评价体系之内在意义在开放政府资源,我们也不得不想想同样的问题:什么人进来,又把资源在何处?科举的固化与异化,会不会在百年之后,又有了现代的翻版?

 

无论是好与坏,恨与爱,科举在民族几千年的历史上烙下了深深的印痕。我们必须珍惜总结这一科举历程,从而前事不忘,后事之师,避免杜牧在《阿房宫赋》最后所感叹的: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

 

2006216日于Camelback Inn, A JW Marriott Resort & Spa , Scottsdale, Arizona

 

 

此文作为“千字文”发表于《科学新闻》2006年第7期:

         

 



https://m.sciencenet.cn/blog-2374-519684.html

上一篇:一点希望
下一篇:基础创新与未来愿景

58 武夷山 吕喆 许培扬 文双春 王涛 莫红 罗汉江 曹聪 李永丹 王铮 唐常杰 孟凡 张彦斌 冉思伟 林涛 宋健敏 单博炜 曾杰 罗晓敏 任胜利 高建国 石磊 黄富强 牛丕业 刘建国 周可真 赵新铭 闫钟峰 赵凤光 朱新亮 阎建民 者仁王 scavenge zhaochunxiao liuyunfang51 wangchunxue evancheng pengboliao LIZHAN1 zhaowenmin liurun8 Wunderfool XIAOFENG1 wgq3867 Alashan crossludo GURUN lftkf shitao9 guojiexin hanmingwang shoujibulai guanyufuwu zax64 nko21 luowenying liyintao xrg63

发表评论 评论 (8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30 19: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