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飞跃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王飞跃

博文

机器人产业发展三则:担心与希望

已有 5738 次阅读 2016-6-7 15:02 |个人分类:行业观察|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机器人骗补, 国产机器人, 机器人大跃进

机器人产业发展三则:担心与希望

导读:十二分希望中国机器人产业健康地发展,但愿工匠精神能够在此坚持下来,以绿色可持续的方式,成就我们的机器人研发和产业,更希望下面三则担心是不必要的,有则止之,无则勉之。


[转载]中国机器人产业恐是骗局一场

2016-06-03 自由时报

        中国把机器人产业列为“十三五规划”、“中国制造二○二五”政策发展重点之一,但英文版《南华早报》却引述中国业界圈内人指控,这可能是骗局一场,企业靠着“诈骗行为”和“非法关系”取得地方政府大量补贴情形普遍,根本就是补贴吹起的大“泡沫”。

靠补贴吹起大泡沫

  中国工信部数据显示,中国机器人公司数从几年前的数百家,激增至三千四百家以上,包括制造和服务工业机器人在内。中国去年就有卅六个城市把机器人产业列为重点发展项目,祭出税收减免、信贷、技术等优惠政策。

  中国政府目标预定在二○二○年,达到自主品牌工业机器人年产量十万台,服务机器人年销售达三百亿人民币。

   不过,产业新闻网站“中国机器人网”执行总裁赵勇估计,中国机器人公司要不是赔钱,就是勉强打平,去年中国共卖出工业机器人一四○亿人民币,85%是进口货;业界推算平均每家机器人公司年营收不到十万人民币。

  中国人工智能机器人产业联盟执董王财荣(音译)表示,中国很多机器人公司,包括上市公司在内,都号称具有媲美外国竞争对手的关键技术,其实都是靠欺骗而取得补贴,这已是产业界“公开秘密”,有些业者还一口气设立好几家新公司,用以申请更多的一次性补贴。

无关键零组件无法生产

  该联盟发现,中国特定机器人公司并没有进口关键零组件,根本无法生产。此产业联盟四月间甫成立,由深圳市无人机行业协会、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研究院等十六家机器人企业和六家科研院所发起。

  王财荣指出,中国机器人产业正处于补贴带动的泡沫中,呼吁官方应对这些靠欺骗或非法关系获得补贴的公司,启动全国性调查。他说,中国没有足够专家能评估机器人产业的实况,而补贴就由地方政府自行决定。

  业界消息人士指出,中国地方政府直接补贴机器人领域的国有企业,尤其是和有影响力官员攀上“关系”的公司。广东、浙江、江苏等省份都提供机器人企业每年数亿人民币以上的补贴和减税。

      中国业界骗补贴现象层出不穷,迄去年都还有僵尸车厂假借绿能环保车之名,骗取政府补助。

~~~~~~~~~~~~~~~~~~~~~~~~~~~~~~~~~~~~~~~~~~~~~~~~~~~~~~~~~~~~~~~~~~~~~~~~

[转载]机器人补贴的前车之鉴

  2016-05-07 胡家源

经济观察报5月2日刊发的《机器人补贴调查》一文在业界引发了不少讨论。正如文中提到的,不少有识之士担心,各地因政绩目标而设置的种种机器人补贴政策,因执行尺度不一、自由裁量权过大,可能在加速培育一个新兴产业的同时,引发整个行业的某种不健康症状,比如套取补贴、产能“虚火”、竞争低端化,甚至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这一定不是决策层提出机器人产业发展战略时所希望看到的,我们反思产业补贴政策,初衷并非否定补贴本身包含的积极意义,而是希望厘清补贴在企业经营决策和市场竞争格局中发挥作用的微观机理,从而有益于产业长远发展。

补贴是世界各国扶持新兴行业的一种通行做法,但这种做法的积极作用一般出现在行业发展的某些特定阶段,一旦新兴行业渡过最初的蛮荒时代,亟待建立某种秩序和核心竞争力时,补贴有时会适得其反。大量的补贴会令整个产业更加无序,将市场竞争的层次锁定在毫无技术含量可言的价格战领域。这种做法对于一个封闭的国内市场、区域市场,对于普通消费品来说,也许能满足一时之需,但对于一个面向全球开放的高技术战场,过度的补贴不仅无益于技术进步、竞争力提高,反而会招来国际反补贴的惩罚和制裁,令本已竞争激烈的状况,雪上加霜。

一个比较突出的例子是中国的光伏多晶硅行业,中央政府曾通过在一度电价里多收8厘钱对产业实施补贴,同时地方政府也开始大力招商引资,将其列为当地支柱产业,以优惠的土地、税收等补贴政策建立各种新能源产业基地。然而,各地多晶硅生产随后不久就开始出现过剩迹象,由于核心技术一直受制于人,再加上国际反补贴“大棒”一再袭来,种种原因导致整个行业此后遭遇寒冬,行业龙头企业甚至陷入破产境地。

对补贴政策的反思刻不容缓。国家发展改革委近期就表示,中国将完善光伏发电补贴标准,伴随产业技术进步将逐步下调光伏发电补贴水平,直至取消补贴,这对当下盛行的新能源汽车和机器人产业补贴也是一种警醒。事实上,在很多行业的补贴政策刚刚出台的头几年,由于力度很大,导致一些不具备补贴条件的企业,也都拿到了补贴;而另一些符合条件却没有真正对光伏行业做出贡献的企业,也拿到了补贴。这会令企业产生一种无风险投资的错觉,甚至很多企业以更名、注册、收购等种种方式千方百计进入这个行业的目的,只是为了一种财务上的权宜性安排,把自身的年度报告粉饰地更加好看而已。甚至有些企业设立空壳公司专为套取补贴所用,经济观察报在1月18日的《新能源汽车行业的骗补者》一文中就对此予以了披露。

机器人行业就站在这样的十字路口。由于大多数补贴来自于地方政府,投入真金白银之后,主政者当然希望能带来丰厚的GDP政绩,以至于众多地方机器人发展目标加总之后,竟然比国家整体规划高出好几倍,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跃进”的做法。这只是硬币的一面,另一面是众多行业内的龙头企业在补贴政策的影响下,面临的其实是上下两端的挤压和竞争——国际机器人巨头以技术制高点牢牢占据了全国市场超过八成的份额,核心零部件和制造工艺铸造了高壁垒;剩下的不足两成份额,还需要与各行业涌进来的良莠不齐的对手竞争,价格战一触即发。

实际上,中国机器人行业最顶尖的几家公司新松、埃斯顿等,无一例外都在寻求补贴的路上越走越远。它们在2015年的财报显示,如果没有政府大额的补贴(有些补贴甚至过亿),这些企业将实际上是负增长。这正是补贴政策影响市场竞争格局的又一例证。如何调整补贴政策,使得对地方政府和企业的激励更多地向寻求技术进步、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方向靠拢,这将是摆在决策层面前的一道考题。~~~~~~~~~~~~~~~~~~~~~~~~~~~~~~~~~~~~~~~~~~~~~~~~~~~~~~~~~~~~~~~~~~~~~~~

[转载]【新战略观察】频繁打脸国内机器人公司被疑骗补民族品牌出路到底在何方?

 原创 2016-06-06 叶兮

美的收购库卡案:一个坚定 一个摇摆

   就在昨日,被外界炒的沸沸扬扬,关注度持续飙升的美的收购库卡一案,又有了新的说法。据路透社报道,库卡(Kuka)CEO蒂尔.劳伊特(TillReuter)表示,该公司将会对欧洲企业可能发出的收购方案进行评估,但不要以为欧洲公司在竞购时要比中国美的公司具有优先权。劳伊特表示:“要是政客的努力能促使新的收购方案出现,我们还是会按照评估美的收购条件的方式评估新的交易。”

   劳伊特还表示,美的对于库卡的管理层已经做出数项妥协,比如承诺保留在德国的工作岗位和研发能力。不过,劳伊特还说,美的最终的收购方案可能还需要数周才能正式提出。

   这种模棱两可的说法不知道对于美的确信的态度而言是不是类似于打脸的说法?但我们已然明确中国企业的跨过收购之路并没有想象中好走。

   美的收购库卡事件短时间内尚难以定论,这起全球关注的机器人大案让几乎所有业内人士都有了自己的评估和判断。然而,对于中国机器人企业来说,我们深刻明白了,企业没有话语权,即使再财大气粗也不敌人家的筹码。

频繁打脸:国内机器人公司被疑骗补

   英文版《南华早报》引述中国业界圈内人指控,指出中国机器人投资热潮和很有可能是骗局一场,企业靠着“诈骗行为”和“非法关系”取得地方政府大量补贴情形普遍,根本就是补贴吹起的大“泡沫”。

   中国工信部数据显示,中国机器人公司数从几年前的数百家,激增至三千四百家以上,包括制造和服务工业机器人在内。其实真实的数据远不止于这些。过去一两年来,各省市政府甚至县政府都将机器人产业列为重点发展项目,祭出税收减免、信贷、技术等优惠政策。

   有业内人士估计,中国机器人公司要不是赔钱,就是勉强打平,去年中国共卖出工业机器人140亿人民币,85%是进口货;甚至有人推算平均每家机器人公司年营收不到十万人民币。

中国人工智能机器人产业联盟执董王财荣(音译)表示,中国很多机器人公司,包括上市公司在内,都号称具有媲美外国竞争对手的关键技术,其实都是靠欺骗而取得补贴,这已是产业界“公开秘密”,有些业者还一口气设立好几家新公司,用以申请更多的一次性补贴。

   该联盟发现,中国特定机器人公司并没有进口关键零组件,根本无法生产。王财荣指出,中国机器人产业正处于补贴带动的泡沫中,呼吁官方应对这些靠欺骗或非法关系获得补贴的公司,启动全国性调查。他说,中国没有足够专家能评估机器人产业的实况,而补贴就由地方政府自行决定。

  业界消息人士指出,中国地方政府直接补贴机器人领域的国有企业,尤其是和有影响力官员攀上“关系”的公司。广东、浙江、江苏等省份都提供机器人企业每年数亿人民币以上的补贴和减税。

看客心理:国产机器人孰去孰留几年后见分晓

   都知道机器人行业目前像极了多年前的光伏和LED产业,也知道这个产业必须经历市场的洗礼和检测才能逐步走向成熟和稳定,因此,看客们都在观望:哪些企业能够留在最后还得要时间证明。

   对于大都数尚在观望机器人的企业来说,机器人的热闹能够持续性的制造话题,且能够让中国制造业有自己的盼头和立足点。虽然眼见机器人补贴日盛,不少企业被政府奉为座上宾,眼红和妒忌心里油然而生,但是对于中国机器人企业的内在生存法则和利害关系则处于看客心理,对于他们日后的发展方向和前景则抱着“走着瞧”的态度。

业内呼声:唯有真本事才有话语权

   在中国机器人市场,外国机器人巨头处于明显的垄断地位,尽管这几年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迅速,相关企业奋起直追,但是依然处于弱势地位。所面临的自主品牌薄弱、核心零部件研发滞后、产品认知度与附加值低、低端产能过剩等一系列问题日益突出。

   随着近几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表现强劲,市场容量不断扩大,世界上工业机器人四大行业巨头———瑞士ABB、德国库卡、安川电机和日本发那科纷纷抢滩中国,设立分公司及合资公司。这四大企业在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占比高达70%,而且仍在不断强化布局优势。不仅如此,意大利、美国、韩国的机器人及配套企业也已经布局中国主要地区。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企业竞逐的最热门市场,分享中国大餐,已经成为全球共识。

   国内的机器人企业也是遍地开花,机器人概念的上市公司就多达80余家,跟机器人相关的规模企业近200家,而且平均每周还会出现一个机器人概念的企业。而国外的机器人企业也不过十几家。

  在这种环境下,我国机器人产业竞争态势日益严峻,产品的价格势必出现两极分化的局面,行业整体利润不断下滑、“洗牌”格局初显。由于我国机器人市场的竞争尚完全处于无序状态,低价竞争的后果就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利润下滑导致企业资金链脆弱。中国机器人企业处于前所未有的爆发和严峻时期,不断裂化的企业在世界机器人舞台上更加缺乏话语权,真正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凤毛麟角。

  其实,每一个身处机器人行业的企业都有着一颗民族品牌的心,都怀揣着技术救国、产品敌外的抱负,但是时间却是难以改变的事实,短时间内想要突破国外企业数以倍计的时间和精力付出,这种难度可想而知。因此,中国的机器人企业需迅速沉静下来,在可能的领域和细分方向上占据优势,以及之长补己之短,唯有真本事才能在任何时候拥有话语权。



https://m.sciencenet.cn/blog-2374-983017.html

上一篇:好雨知时节-科技“三会”杂记
下一篇:沒有任何组织可以忽视智能技术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8 18:2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