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2.0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reqdriven 创新从身边做起

博文

论文写作入门指南(2) 精选

已有 5904 次阅读 2009-6-29 18:12 |个人分类:教师探索|系统分类:科研笔记|关键词:学者

(续上)

 

6  摘要一定要自己深入读五遍,如果有可以省掉的话就一定删掉。如果有能力,最好先写一遍摘要,然后开始整个文章的构思,然后开写,然后回来再修改摘要;如果没法直接写出摘要,也可以先写各部分的主题句,然后综合,润色,成为摘要;最差的做法是先写完全部文章之后,再总结摘要。其坏处主要是失去了自己一个系统地构思全篇、约束行文范围的机会。写摘要的时候要记住,对于评审者,如果摘要中出现措辞混乱、不吸引人、语法错误的问题,基本上他们会毫不留情的“挥刀”。如果摘要的内容和文章的内容不能匹配,那么他们基本上也不会给你什么“改过自新”的机会。

 

7  作文之前要谨慎布局,先把各段的观点句写好,再把图画了,然后再统筹全篇,看看思路是否完整连贯,然后再写各段落。要有模块化的构思,如果全局搞乱了,局部的很多工作都是无用功。但全局性的东西有时候确实会变,所以要搞一些到处都可以用的小模块。

 

8  引出主题的思路推理最好不要超过三步,一定要在第一页就出现关于主题内容的相关介绍。不要铺垫过长。记住,评审的专家往往是一群非常忙的人,时间非常有限,你精妙的“娓娓道来”如果让他觉得过于罗嗦,没话找话,不够简洁,就会引起他们不耐烦,而动了“杀机”。千万不要把自己研究那点事情说得太大太空,似乎整个行业的发展的挑战都在你这篇文章中要解决了似的。通常只有不认真的人和推理不严谨对行业了解不深的初学者才会这么写背景部分。

 

9  要重视作图。几个关键图例对应于几个关键内容。如果图画的好,思路比较清楚,创新点表现清晰,工作量一目了然,所有的人都会爱你的。因为你节约了他们的时间。不要吝惜作图的时间,要让你的图帮助你说话。我个人猜测这也有认知心理学的理论基础,在评审者需要对你的论文在极短的时间确定“to be, or not to be”的时候,他们的内心也在挣扎。而这个时候,人们更加依赖感性思维,而非理性思维。所谓最后你看到的貌似严谨冷静条理清晰的评审意见,实际上挥刀者一怒拔刀之后,冷静下来之后慢慢为自己找到的一些理由。一怒/一喜的决定,往往就是刹那间的事情。

 

10、千万不要干自己写完中文,找师妹翻译成英文就投稿的事情。师妹帮你搞的全文翻译,一定不会很好。中英文表达习惯不一样,一定有很多需要重写的。所以机械翻译过来的东西,有30%是肯定变味的。如果你一定要坚持这样偷懒,不信这个邪,并不怕折腾,你就再找一个师弟把师妹的英文翻译重新再翻译成中文看看,你就知道为什么要哭了。

 

11、可以自己写,然后让word系统、让细心的师妹帮你挑语法以及写作上的其他错误。

 

12、多积累些起承转合的句子。动不动就first/second/third, on one hand, on another hand, becausehowever,……,弄得特生硬。中国人都读得别扭,老外一定不喜欢。这事情咱不能干。

 

13、写完第一稿之后要自己琢磨自己到底在卖什么。卖什么,吆喝什么————对于这句话有两个理解。第一,你卖的东西是否对路,能否打动挑剔的读者。第二,你吆喝的东西和你卖的东西有没有关系。别说一大堆无关的废话。为了引人入胜,你需要“抖”几个“包袱”,但如果后面你忘记或者大意了,少“接”了几个“包袱”。你就当心那些象张飞一样的评审和细读者们心头暗喝,“可恼哇,可恼!”。

 

14、将文章看成编程,要多花精力在调试上。要把自己在黑盒测试、白盒测试、联调时候debug的经验都用上。通常编程好的小兄弟第一稿文章都是很ugly的,就是以为隔行隔山,对写文章有恐惧心理,有神秘感。但其实道理是相通的。写论文就是用自然语言写的一个程序,好多招数都用得上。

 

15、记住如果是一个新手,花在排版上的时间至少是2-3天。排版如果出问题,不够美观的话,挑剔的评审者也会动杀机的。要知道一般的博士毕业,至少看了1000篇论文。如果资深的老师,至少看了5000篇论文。他们的眼睛已经被各种期刊系统标准化了。你在字体大小、缩进控制、图形字体与文章字体方面的差异与创新风格,很容易被他们的“火眼金睛”所抓住。你必须理解接受这样的现实:有相当多的老家伙们对论文研究方向的重要问题已经搞不清楚或者不太care了,他们专门喜欢挑细节,并通过细节处理的精细度推断你水平的高低与火候的老嫩。你掂量着办吧,是让自己半年多的汗水与美妙研究成果毁在这些你不关注的小细节呢,还是咽下这口气去“锄“草”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欢迎批评、切磋、丰富)

 

 

 



论文写作
https://m.sciencenet.cn/blog-251500-240967.html

上一篇:论文写作入门指南(1)
下一篇:论文写作入门指南(3)

3 向峥嵘 王德华 王力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21:0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