籍工场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lpemail

博文

作者学?

已有 589 次阅读 2024-6-7 19:13 |个人分类:编作交流场|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以作者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学问,(作者学)是否可行?

       作者学的名堂,不少。

       以一作为例,有唯一一作、并列一作;通讯作者,有唯一的,也有若干个并列的。是不是还有“舵手作者”之说?舵作者手的重要性,不亚于一作、通讯作者?

       有实名作者、有笔名作者、有化名作者。化名,不等于笔名。

       有署名作者、有未署名作者;有匿名作者、有佚名作者。有名义作者,有实际作者。有影子作者、有枪手作者。有主动作者、有被动作者。有特约作者,比如特约评论员。有合作作者、有执笔作者。既然有挂名作者,就有赠名作者?还有蹭名作者。蹭名者,有的是和一作关系好,有的与挂名作者关系密切。

       这些作者概念,尚待推敲,有的在外延上存在交叉。

       初创作者必须有、追加作者可以有。追加者,可以陆续进来。大部头著作,系列丛书,会有新作者不断充实进来。

      在论文署名方面,还有所谓学生(在读中学生、大学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作者,老师(导师)作者。还可以在作者之前添加各种显示职称、头衔的名词。有些期刊社、杂志社、出版社,在办公楼一层大厅里上墙了院士作者,第一次看到这样的作者墙时,我被震撼到了。

        作者们本来都是有名字的,可是还有“无名的”、非著名的、著名的作者之分;有成名作者,未成名作者之别。有的著名是自封的、朋友封的,有的著名作者,是读者们公认的。著名和著名不一样,重量级与重量级不一样。有无牌作者,有大牌作者。

        以作者的年龄段区别,还可以有少儿、青年、成年、中老年作者之分。有经验的编辑,会以不同的方式、方法对待不同的作者。悲怆的是,有些老作者刚看到“宝宝”——新书问世,就与世长辞了;有的作者,遗稿由亲人、朋友、同行等整理出版;原作者看不到自己的著作。

      以作者的行业来源区分,作者群就更是丰富多彩了。同样的体裁,不同行业的作者都可写。写出的文章味道与风格会大不一样。

     以写作风格区别作者,划分作者群,有时候方便了评论家、读者;有时却令读者疑惑不解,有些牵强。有些百科全书式作者,不太好归类。有些作者,刚被冠以某体裁、题材的,他就推出了其他体裁、题材的作品,让贸然为他分类、贴标签的人“措手不及”,左右为难。这是令人尴尬的,也是有趣的。比如,一位数学家写出了畅销的童话书,有著名人物特别喜欢,就要求他出下一本书时一定要赠送一本。结果,这个著名人物得到了一本崭新的数学专著,她一看到新书,头就大了一圈儿。

     读者看书看多了,自然会“认识”各式各样的作者;编辑也是,在工作中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作者。有的作者脾气随和、有的牛气冲天、有的谦虚客气、有的作风干练、有的拖泥带水,有的粗心大意、有的严谨细致。作者好比花园里的花朵。作者群里可谓百花齐放。

     网络时代,又有所谓灌水作者、网红作者,还有一些“复制粘贴作者”——乐于做二道贩子、数道贩子。

      还有一种作者,我称之为“石沉大海的作者”。他们得到文章的修改意见后,好像消失了一样,多种方式都联系不上。有的作者,答复编辑说,文章给别的期刊了,你这里撤稿吧。

      也有我这样的——貌似坚持多年,其实进步不大的作者,暂且称为“原地踏步的作者”吧。



https://m.sciencenet.cn/blog-255-1437281.html

上一篇:端午节去哪里过?科学家博物馆
下一篇:才华才奴与奴才——读《屈原列传》

8 尤明庆 宁利中 郑永军 刘进平 杨卫东 张学文 武夷山 王安良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8 19: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