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anjs 又名基湘,同学于浙大。

博文

《一流大学 卓越校长》(原译为《一往无前》)导读

已有 5249 次阅读 2009-11-7 13:03 |个人分类:译校天下|系统分类:人文社科|关键词:学者| 导读, 《一往无前》

探索无止境的前沿

——《一流大学,卓越校长》(原译为《一往无前》)导读

蓝劲松


一、背景

 麻省理工学院(MIT)前校长、现美国工程院院长查尔斯·维斯特(Charles M. Vest)所著《Pursuing the endless frontier》原本敲定译题为《一往无前》,后来从市场考虑,又参考了台湾出版的同书另一译著,于是改为《一流大学 卓越校长》的书名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从书名看,该书似乎不像一本学术著作。严格说来,该书确实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学术论著,而是一本校长报告专集。不过,它并非国内常见的那种校长讲话汇编,而是维斯特在其年度校长报告——这是MIT的百年传统——基础上补充完成的著作。

 众所周知,万尼瓦尔·布什(Vannevar Bush)的《科学——无止境的前沿:致总统报告》已作为美国历史上影响最为显著的科技政策专著而载入史册。维斯特沿袭这一著作名称显然别有一番深意——在我看来,就是维斯特试图重续布什的荣光,使美国在全球的地位尤其是科技地位在21世纪仍然屹立不坠。

二、内容

 那么,这位执掌MIT14年的大学校长试图由此告诉我们什么呢?既然《一流大学卓越校长》一书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学术专著,而是一本年度校长报告专集,那么其年度探讨主题各不相同就是意料中事。事实上正是如此。表1就是对该书不同年度主题与内容的一个概括:

1  《一流大学 卓越校长》各章报告的内容

时间(年)

报告次序

标题

具体内容

1

1991

就职演说

MIT:塑造未来

大学理念

2

1991

1年度报告

MIT面临的国内外形势

政治论争

3

1992

2年度报告

在变革与限制时代

追求卓越

大学财政

4

1993

3年度报告

兼容并包,凝聚共识

国家研究需求的变化

5

1994

4年度报告

高等教育和新时代的挑战

大学在政府、工业和学术界创新体系中的角色

6

1995

5年度报告

未知世界

重大学术问题

7

1996

6年度报告

机遇与挑战并存

大学精神

——勇敢与宽容(开放)

8

1997

7年度报告

未来的管理者:学术界、企业与政府角色

企业、政府和大学在知识创造和分享当中的角色转变

9

1998

8年度报告

MIT:未来之路

MIT的愿景与战略

10

1999

9年度报告

悬而未决的三个问题

大学面临的三大问题:财政资助、教师的集体责任、大学与企业关系

11

2001

10年度报告

搅乱教育界的一池春水:数字时代的大学——出土文物还是时尚先锋?

关于信息技术在大学教育中作用的思考与实践

12

2002

11年度报告

应变与责任:研究和教育中安全与开放的平衡

国家安全与大学开放之关系

13

2003-2004

12年度报告

继续前进

14年校长经验的反

三、实例

 从“就职演说”到“卸任反思”,维斯特在MIT演绎了一幕幕精彩的人生话剧,而《一流大学 卓越校长》就是对维斯特这位导演兼演员角色行为的最好诠释。

 不能说《一流大学 卓越校长》一书的精彩之处比比皆是,但其亮点确实不少。学术是研究型大学的生命之所在。作为一位大学校长,自然必须对学术的本质和基础有透彻的理解。维斯特在这方面并没有提出自己特别的论点,而是坚持正确的基本传统。在他看来,学术的“基础就是真理,以及某些具有内在联系并相伴而来的价值观”。这些价值观包括“独立性与独创性;尊重不同意见的信念;以及坚持思想与言论自由。”他明确指出,“观点与假设都要经过辩论、检验、证实、证伪、修正、提高或推翻,这就是科学之所以为科学的原因——最最实在的学问——既是一种个人的,又是一种高度群体性的活动。”(P23

 认识“学术”是一回事,实践学术又是另一回事。虽然不少学者对“学术自由”津津乐道,但对如何落实这一理念却可能束手无策。维斯特则不同。他不仅能深入领会学术的精髓之所在,更能把它落到实处。其做法之一就是“成立著名教授组成的小组,审查我们的职责,明确阐明我们从事学术研究的价值观念;依据那些价值观念检查我们自己的政策和程序;拿我们的政策和程序去与联邦管理科研的专业标准和指标相比较,提出适当的改进意见;最后,就所采纳的辅导和教育方案提供建设性意见。该方案既涉及研究,又涉及为整个学术团体提供广泛的职业规范。”(P25

 跨学科研究与学习的重要性世人皆知,然而,不少院校就此想尽办法,但却收效甚微。为了推进这一工作,MIT最初也建立了许多研究中心和研究所,并配备了管理人员。然而这种“打破传统的学术部门并依据跨学科路线进行重组的试验从未成功过。”对组织规划进行重新修订,对办公室和实验室进行重新安排,“工作情况也无好转”。他们终于认识到,“如果研究人员从事他们感兴趣、令人激动而又需要各自专长的研究,跨学科工作则会进展顺利。”跨学科研究与学习“应该是完全动态的——不在于是否创建新的重心或研究所,而在于搭建一个不断流动和变通的舞台,创建虚拟中心(virtual center)就是可行办法之一。”中国不少大学或许也走过MIT以往的路子,其新的经验或许可以使我们少走弯路。

  如果有意成为领导者(不等于官僚)——尤其是成为一位有所作为的大学校长,那么本书第十四章或许不能不读。作为一位执掌MIT十四年的知名大学校长,其经验总结简单而独到。他认为,对于一位领导而言,最基本的品质就是卓越、坚韧、勇敢和乐观。卓越意味着目标的高瞻远瞩,令人振奋;坚韧意味着达成目标的意志力——在同等的智力和机遇情况下,一个人的成功至少80%以上取决于合符志趣的意志;勇敢——这是另一种“非智力因素”,它意味着内在的道德和外在的行动;乐观就意味着自信,坚信“一份辛劳一份收获”的因果律。作为领导,不仅自己需要这些素质,更主要的是使别人也感受到这种精神,从而开拓世界、完善人生,进而实现组织发展、国家与人类进步。 (未完)

      下了很大工夫把《一往无前》中文译本推上科学网,松了一口气。这篇《导读》是两年前写的,没有写完,也没有激情再续前文,放在这里仅供有兴趣的读友参考、补充、批评与指正。

                                                                                     ——作者补记



https://m.sciencenet.cn/blog-259131-269243.html

上一篇:《一流大学,卓越校长—MIT与研究型大学的作用》(完全版)
下一篇:美日的两个机场

2 冯国平 吴锦宇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 14:1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