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anjs 又名基湘,同学于浙大。

博文

美日的两个机场

已有 6498 次阅读 2009-12-29 10:46 |个人分类:海外见思|系统分类:海外观察|关键词:学者| 美日机场, 观察与思考

美日的两个机场

蓝劲松

     这年头留学生犹如过江之鲫,出过国或将出国的人多如牛毛,所以出国已经毫不奇怪。不过每个人出国时都有自己独特的观察和感受,这一点或许人人不同,所以有些分享的必要,是以记之。


                                                        ——题记

一、东京成田机场

   凡出国多先到机场。成田机场全称为Narita International Airport,位于东京东郊近海处,距离市内还有相当长一段距离。北京的飞机不是直飞该机场,而是先拐个倒C弯,从海上再进到机场着陆。

   成田机场包括两个候机大楼——Terminal 1 Terminal 2,它们通过机场巴士连接。Terminal 1 共有58个登机口,偏向日本国内航班。其形状呈不规则卧Y型, Y的下面为中央大楼主楼,其上南北两翼尖顶之间通过地下通道(under pass)连接。

    Terminal 2 共有99个登机口,国际转机多在此。它包括主楼(Main BIdg.)和卫星楼(Satellite)两部分,总体俯视呈“工”字型。其间通过一段不长的Shuttle Travel(地铁)连接。有朋友告知,成田机场Terminal 2主楼有个Yahoo  Café可以免费上网,一到那里果然如此。当然先要到其前台登记一下自己的护照号码。上网的人少时不妨在其中多呆些时间;如果顾客排队,那么查完信息、发完Email就及时退场,以便给人方便自己方便(哈哈,日本毕竟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国家,而是典型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私有制国家——当我把这个好消息公之于众后不久,Yahoo Cafe整个就“不翼而飞”,更别提免费上网了,遗憾!)。

  以下为成田机场Terminal 2主楼,右边为主楼与卫星楼之间的Shuttle Travel

成田机场卫星楼过道边有一个三省堂书店(Sanseido Bookstore),店名或许是来自曾子的“吾日三省吾身”语。下图为三省堂书店。

  不过书店内没有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多是一些时髦的大路货。有关中国的书籍大致占有一格。

二、美国达拉斯机场

 从东京去美国本土是穿越太平洋直飞目的地(城市)吗?答案是“否”。飞机不是直飞美国,而是“弧形”飞越太平洋。具体说来,就是沿着俄罗斯东部近海陆地,穿越阿留申群岛、阿拉斯加南沿上空、从温哥华、西雅图一线进入美国,再直飞目的地。其理由或许很简单:离陆地近点,就相对安全点。如果直飞太平洋,一旦有点事故,要着陆可不容易找地方,所以为安全起见,远点就远点吧!

 达拉斯机场全称是“Dallas- Fort Worth International Airport达拉斯-沃斯堡国际机场)”,简称DFW。据查,达拉斯机场是世界上最大的航空公司——美国航空的最大基地,还是世界上第三大繁忙机场。从卫星地图上看,该机场内立交桥交错,似乎颇为复杂,但其外型实际上很简单——大致形状就像一串大型的“糖葫芦”。三个多层的糖葫芦各自分为A-BC-D E-F东西两边,葫芦每边内均有38-40个登机口。葫芦之间通过Skylink(内层)与Terminal link(外层)串起来。外层交通实际上就是轻轨,只是无人驾驶。国际旅客多走这一层,如从BD 或从DB

 在成田机场候机楼大厅通常可见英、日、中、韩四种文字,其中英、日两种文字通常要大些(这完全可以理解)。但在美国航空公司的航班上只有英日两种语言播音,似乎显示两国之间不同寻常的关系。

 中国人对台湾的“国籍”问题总是比较敏感。美国航空公司飞机上摆放的航空杂志把台湾与中国(大陆)标为同样的颜色,初看之下以为美国在推行“两国论”(这在其他各国国籍颜色中非常清楚)。但再一看,美国把英国也分成四块——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北爱尔兰——都是采用独立国家的颜色(不知英国民众如何看?)。想美国与英国也属哥们,不至于推行分裂英国的“四块论”。哦,或许是在下多心了。

               (本文俯拍照片及示意图均来自网络,其余自拍)



游记
https://m.sciencenet.cn/blog-259131-282247.html

上一篇:《一流大学 卓越校长》(原译为《一往无前》)导读
下一篇:田忌赛马:21世纪非顶尖院校竞争战略

3 梁建华 蔣勁松 zhangcz07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13:1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