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锦清的博客天地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angjinqin 写博客我是小学生,向网友学习,建设和谐友谊乐观豁达的博客天地

博文

评基金委三个"更加侧重"的战略导向:必须不折不扣贯彻落实!!

已有 4317 次阅读 2010-4-8 19:10 |个人分类:杂谈评论|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评论

评基金委三个"更加侧重"的战略导向:

关键在于不折不扣真正贯彻落实!

   

最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陈宜瑜在"科技日报"上发表了"更加侧重基础 更加侧重前沿 更加侧重人才——推动科学基金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战略导向"文章. 看上去,为了加快推进自主创新,紧紧抓住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带来的战略机遇,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必须强化战略导向,繁荣基础研究,为全面提升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奠定坚实基础.

     我认为,从其思想和精神都很好.问题的关键在于:今后怎么能够做到不折不真正贯彻落实!?

     过去,曾经也强调基础研究的极端重要性,无疑是正确的.因为基础研究是自主创新的活力之源,基础研究既是原始创新的源头,又是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支撑。原始创新是一个国家竞争力的源泉。这些谁能否认?   但是,问题是基金委内部有没有统一思想认识?能否做到实际行动决不动摇!让人担心的是, 往往把基础研究项目与实际工程和应用任务比较时,那些"工程眼光"的专家和领导人还是轻视基础研究,看重所谓工程实际应用的载体. 请检查一下这种思想和做法的倾向在基金委内是不是存在?

    我们当然支持:"科学基金工作必须把更加侧重基础、更加侧重前沿、更加侧重人才,作为今后一段时期推动科学基金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战略导向。" 在科学基金工作更加侧重基础上,要把推动学科均衡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科学基金发展的战略基点,重视基础学科或传统学科,加强薄弱学科或濒危学科,关注基本的数据积累和数据库建设工作.认为,这点对于从事网络科学与应用的研究十分重要,现在国内许多国家的数据库被人为地"保密"起来,或高价出售,数据的驱动问题成为一个瓶颈,大大影响了研究工作,使得我们不得不利用国外数据,成果为国外利用和关注,例如最近我国研究生关于美国电网受攻击的问题引起美国国会和媒体的重视就是典型实例。

  需要"更加侧重前沿,就是要前瞻部署和支持能够引领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科学前沿研究。......在科学基金工作中更加侧重前沿,要把培育原始创新作为科学基金发展的战略重点,在全面布局的基础上推进学科交叉融合,着力发展新兴学科和学科生长点,积极扶持影响未来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科技制高点,高度关注孕育新思想、新概念的变革性研究。前沿很容易成为热点,但热点不等于前沿。既要努力在热点中寻找关键的科学前沿问题,又要审慎地在冷门中发现新的突破口,超前支持具有推动作用的学科前沿,带动中国基础研究的原始创新,提升国家科技竞争力。" 这里的重要问题是: 目前超前支持谈何容易?相信谁?走什么路线?怎么支持?经常听到有许多离经叛道的新见解、新思想、新项目往往被扼杀!

  当然,"更加侧重人才,就是要着力打造培养创新人才和团队的资助链。" 存在不同层次人才结构,究竟怎么产生领军人才?要特别重视形成贯穿科研职业生涯的人才资助链。这里存在“当官”与“当研”或“教授”不分的状态,并没有坚持培养后备人才和激励科研一线人才相结合,如何进一步完善由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青年科学基金、地区科学基金、外国青年学者研究基金、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海外学者研究基金、创新研究群体构成的科学基金人才链,这些同样存在值得关注的问题。

  "更加侧重基础是基本前提,更加侧重前沿是战略方向,更加侧重人才是根本依靠。"我们希望: 基金委不是停留在口头上,而是真正把"三个更加侧重"真正作为科学基金工作今后一段时期发展的重要战略导向。真正落实到自己工作的具体行动中!就是说, 最关键问题是:基金委今后怎么真正贯彻落实三个更加侧重,以推进自主创新?是依靠少数专家闭门造车?还是自由开放式的征求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意见?对此我们表示怀疑,因为过去大家提过的许多意见你们都无动于衷!今后究竟怎么做得更好? 人们拭目以待!



https://m.sciencenet.cn/blog-266190-310011.html

上一篇:谭人中:[复杂网络观察]之九: 人性的复杂与不确定性研究
下一篇:谭人中:浅谈所谓"论坛"

4 陈儒军 赵凤光 左正伟 高绪仁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03:1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