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锦清的博客天地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angjinqin 写博客我是小学生,向网友学习,建设和谐友谊乐观豁达的博客天地

博文

[转载]赞科普著作获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已有 4293 次阅读 2015-2-10 09:33 |个人分类:科普文章|系统分类:科研笔记|关键词:学者| 国家科技进步奖, 科普著作

赞科普著作获得2014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我在博文:“再谈科学知识传播:它甚至重于发表学术论文”指出:有识之士不可否认,科学知识传播与科研的创造性工作是同样重要的,有时甚至前者重于发表学术论文,特别是在我国整体科学素质比较低的发展中国家,更是如此。道理很简单,科技成果只有通过普及才能对于社会发展产生实际影响,才能提高对于客观世界的认识,从而有可能尽快成为新技术的生长点,变成社会的劳动技能,最终才能形成强大的科技生产力,才能带给人类生活和进步的真正福音。


     非常高兴获悉:201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共授奖318项成果、8位科技专家和1个外国组织。其中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1人;国家自然科学奖46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45项;国家技术发明奖70项,其中一等奖3项、二等奖67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202项,其中特等奖3项、一等奖26项、二等奖173项,在科技进步二等奖中,科普作品有3项获奖。深表热烈祝贺!

   其实,在2005年度,国家科技奖励项目中就首次为7项科普著作颁发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打破了科普著作无缘国家科技奖的历史。 获奖的科普著作中,《院士科普书系》尤其引人关注。这套丛书共分4辑100本,其内容涉及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约100个学科或领域,几乎涵盖当代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发展的所有主要领域,由我国各领域著名的科学家领衔主编。作为科普创作方面的一项系统工程,这套丛书在表现形式和创作手法上都有所创新、有所突破,对于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发挥了重要作用。科技部有关负责人指出,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是科技腾飞的两翼。但长期以来,我国面向科普研究、科普创作的激励机制几乎是空白,各级政府的科技奖励对象范围中都没有科普的位置。有鉴于此,有关方面对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实施细则作出相应修订,将科普工作纳入国家科技进步奖的奖励范围。

 

    看来目前科普项目获奖项目还比较少,说明我国科普工作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2014年获奖项目中大概情况如下:例如(1)《远古的悸动:生命起源与进化》是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周志炎院士主编,冯伟民研究员等编著。此前该书还获得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吴大猷科学普及著作奖等多个奖项,这几乎是一本科普书能获得的最高奖项。这本由一线古生物学家撰写,跨越地球40多亿年历史变迁,展现波澜壮阔、跌宕起伏的生命演化史,被称为“史诗巨片”的科普著作。(2)《听伯伯讲银杏的故事》是    由中国林学会副理事长、南京林业大学校长曹福亮教授领衔,祝遵凌、邵权熙等10位专家共同编著的》项目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这是林业科普作品首次获得国家奖励,也是继2014年10月26日,中国科普作家协会授予《听伯伯讲银杏的故事》第三届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优秀科普作品金奖后,再次获此殊荣。该书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趣味浓郁的故事和栩栩如生的童画,向青少年讲述了银杏的由来;列举了有代表性的我国著名古银杏树,使读者了解我国银杏悠久的历史;介绍了历代文人墨客对银杏的礼赞,阐述了我国丰富的银杏文化;还介绍了银杏奇特的生长特性、银杏广泛用途以及现代科技手段对银杏的研究等。该书2012年被中国林学会评为梁希科普作品类奖一等奖。在获奖作品基础上,又组织林学、科普、美术、文学、出版等方面专家学者,精心创作出纸质图书、纸质图书电子版、APP应用终端、科普讲座课件等多媒体等科普系列作品,针对儿童特点,全方位普及银杏起源演化、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培育、利用和文化艺术等知识,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该书再次获奖,实现林业科普作品获国家奖励零的突破,是对科学家从事科普创作莫大激励。


     希望今后有更多的科普作品获得国家级科技进步奖!


附:应网友要求:网络科普著作《漫游网络世界》可在网上购买:

网页链  http://www.aep.com.cn 






https://m.sciencenet.cn/blog-266190-866946.html

上一篇:参观《中国核工业创建60周年成就展》
下一篇:第十届中国网络科学论坛论文集

4 蒋新正 李伟钢 徐攀 icgwang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 08:5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