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 SCEIENCE & MY SKY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kingstar 致力于中小学科学教育的专业化与普及化工作!

博文

霞客行:生活着的千年古镇(西塘)

已有 3780 次阅读 2010-2-28 22:55 |个人分类:国家地理|系统分类:生活其它|关键词:学者| 乌镇, 水乡, 西塘

这个叫做吴根越角的地方,我是第四次去了,只不过这次是自己开车去,而且再过3天就过年了,这时候去人一定少,更能领略江南水乡的独特风情,上一次正好是初一初二,好个人山人海。第一次去是10年前,真的谋杀了很多菲林,因为那是带的是EOS50EQD,而且回来后还颇有样子的写了两篇游记,一篇是西塘的,认认真真写的,现在找不到,那时是存在软盘里面的,还有一篇是写乌镇的,后来发表在《地理教学》上,也是找不到电子稿,再后来因为百度自己,发现乌镇的官方网站在美文共享里有我的文章,复制下来就又有电子稿了,于是也不计较稿费了(具体经历见博文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54063)。第三次是单位组织的活动,人很多,很热闹,也拍了一些片子,用上了40D,居然我的工作视频被别人拍去,还传到了QQ上。嘿嘿,不多说了,上图! 

































【后记】难道真是老天有眼?在上海居然找到失散多年的文章!

           

      ——记生活中的江南古镇西塘

 

对于江南,我知道我的笔太软、太轻,太笨、太拙了,要知道沉淀积蕴了千年的江南是多么凝重啊!我又怎么掂得起来!孔尚任笔下的江南是一把艳丽凄迷的桃花扇;戴望舒笔下的江南是一把湿淋淋的雨纸伞;唐诗里的江南是一幅画:“春风又绿江南岸”;宋词里的江南多伤感:“孤月照寒山”。

  对于文化艺术界来说,江南水乡之所以令人神往,是得益于已故著名画家陈逸飞的作品,那画家笔下的古镇周庄骤然给江南水乡的价值倍添了筹码,而江南水乡则在现代文明的映照下放射出从未有过的光彩。其实像周庄这样的水乡古镇在杭嘉湖平原、太湖周遭多如繁星。这些古镇就像一叶叶古朴的小船停泊在历史文化的港湾,却又那么真实的躺在现实生活的怀抱里。西塘应该就是其中最具典型的一个了:你很难想象在繁华绮丽的沪杭线上,还会保存这样的一个民风淳朴的古镇,依旧是一拱如月的石桥,依旧是桨声四起的流水,依旧是青瓦灰墙的人家。尤其是那沿河搭起的千米多长的廊棚,与街上众多的明清建筑交错在一起,更具有别样的风韵。西塘有很多特色的东西,古老民居建筑是历史赋予它的最好奖赏。人们在领略这一切的时候,是否会想到的今后该如何保存,我们的后代是否也会有同样的惊喜?毕竟这些真实的历史遗产只会越来越少。带着发现、保存以及分享的复杂心绪,我走进了梦中的水乡,与之深情的对话去释读那西塘生活着的千年风情。

西塘又名胥塘、平川,所谓胥塘也许跟伍子胥曾在此为官一方造福百姓有关了。据明·正德《嘉善县志》记载:“晓市之盛,官设征商局于上。……贾舶鳞集。”清·康熙《嘉善县志》称:“(西塘)民居稠密,不减市廛,水乡贸易者萃焉。”可见,明代的西塘已是颇具规模的市镇了,再追溯到春秋战国时代,西塘就是吴越两国相争的交界地,所以也就有了吴根越角的讲法。这里不是曾叫平川吗,一马平川,地势坦荡、西面与运河与太湖相邻,河汊纵横,自然环境十分幽静,数条河道流经交汇于古镇,把全镇分割成一个个板块,五福桥、卧龙桥、送子来凤桥、环秀桥等众多的古代石桥又把全镇各板块连在一起。在古城区有保存完好的诸如圣堂、薛宅、西园、永宁桥、石皮弄、尊闻堂、迩易堂等许多明清建筑。鸟瞰全镇,处处绿波荡漾,家家临水人影。晨间,小桥流水,薄雾似纱,两岸粉墙皂瓦,高屋倒影;傍晚,夕阳斜照,渔舟扁扁,河畔桅篙如林;入夜,万家灯火,河岸相映,摇曳闪烁,似诗如画。桥多,弄多、廊棚多,西塘几乎包含了所有的江南水乡传统文化特色元素,好一座透着原生态味,处处幽雅的江南古镇。

西塘作为江南水乡古镇的一个缩影和典型代表,现存的老城区民居正印证了“人家尽枕河”的江南民宅建筑的第一个特色:依水筑室,美观便利,室内有石阶通向河里。在交通不发达的过去,船是主要的运载工具,经济的发达与否和有无水道交通有着直接的联系。白居易曾以“处处楼前飘管吹,家家门外泊舟航”来描写当时的盛况。以船代步成为最便利的交通形式,而两岸居民临窗观闹也是乐在其中。在河水未受污染的过去依水筑室,还为居民用水提供了极大方便,江南老民宅蕴含的丰富的文化意义,集中地反映了古人平和、含蓄、淡雅、实用的审美追求。中国的诗讲究言有尽而意无穷,中国画有意到笔不到之说,而江南民宅有那么多花窗、回廊、曲径通幽,让人随之低回婉转,回味无穷。有时顺着弄堂走下去,跨过一个个小门,顿觉豁然开朗,竟是一个厅亭相对,池石相映的小花园。这种建筑风格正是中国传统的与世无争、恬静淡泊、注重自身完善的人生观、道德观的物化表现。南社的创始人之一、著名爱国诗人柳亚子先生曾居留过的西园就是如此结构。而尊闻堂里百寿厅的百寿木雕,则正是反映了这种恬静的极致——达到寿的目的。

  江南的民宅,无论是不谋而合的沿河沿街房屋,还是自给自足的封闭式大宅,都体现了虚实相生,平衡中求律动、整齐中求变化的特色。那些小民宅,像有一个总工程师在指挥似的,很少有毗连的几幢房子深浅高低完全一样,左单檐砌墙,右则重檐开窗;左楼室外伸,右则略微内缩,而墙基又整齐划一,一排房屋之前街道自然形成。大宅户中更加讲究,往往前有天井,后带小院;前用月洞门,后开落地窗,重檐的、单檐的、歇山顶的、轩合厅堂的,既相呼应,又各自有别。各屋之间又有长廊相连,两室之间互不相碍,曲折洞达,虚虚实实。象薛宅的后门更是可以楫船放棹,出水远涉,偏旁则建有一水乡戏台,难怪有“家家夜来听管弦”之说。

  西塘民居的色彩也极为讲究。远眺古镇往往是一片云白的上方黑色为顶,在气象万千的江南大地上别具味道,自有一种静穆、庄重、典雅的风格。黑色在我国古代社会作为天界的颜色备受崇拜。《易经》定天色为玄(黑),地色为黄,即“天地玄黄”之论。天上黑色为尊,地下黄色为贵,古镇里多有殿堂、庙宇即有黄色的墙壁,如西塘的圣堂,门窗也大都为黑色,只有少数大户人家才有朱红色大门,故有“朱门酒肉臭”一句诗流传下来。

  朝南埭的千米廊棚及永宁桥与环秀桥之间的大红灯笼一串串张挂了起来,本来清幽秀丽的水乡古镇像突然睁开了美丽的眼睛,又像突然展开了一幅绝佳的水乡画卷,抖落了满河的星星,对于酷爱摄影的我来说,这无疑更是一条极富吸引力的风景线:这些或单个或成串的大红灯笼挂着,在古老的黑色门楣或檐壁的映照下显得特别耀眼,有活力,一边是历史的沧桑、丰润,一边是现实的鲜活、明亮,红红火火,这是一种今与古的揉和,这是一种古老与现代文化的映照和对比。于是我内心的激动也被这古镇的红灯点燃了,举起相机,不停地按动快门,通过镜头,梦中的水乡美景由瞬间成了永恒。



https://m.sciencenet.cn/blog-276084-298526.html

上一篇:窗前的低碳生活
下一篇:文科大楼里的理科生001

3 曹聪 许浚远 侯成亚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3 21:1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