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 SCEIENCE & MY SKY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kingstar 致力于中小学科学教育的专业化与普及化工作!

博文

基于加涅层级理论的学习模式的评价

已有 7649 次阅读 2010-3-19 22:06 |个人分类:它山之石|系统分类:论文交流|关键词:学者| 评价, 加涅, 层级理论, 学习模式

认为,学生学习任何一种新的知识技能,都是以已经习得的、从属于它们的知识技能为基础的。例如:学生学习较复杂、抽象的知识,是以较简单、具体的知识为基础的。学生心理发展的过程,除基本的生长因素外,主要是各类能力的获得过程和累积过程。据此,他通过描述八个学习来研究学生理智技能的累积方式;并按照八类学习的复杂性程度,提出了累积学习的模式,即著名的学习的层级理论。

一、学习累积层次的划分

    1、信号学习

这是一种最简单的学习,一方面是因为控制这类学习的条件很容易确立,另一方面是由于这类学习的先决条件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有机体天生的神经组织。信号学习最典型的例子,是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

    2、刺激—反应学习

    这是另一种基本的学习。斯金纳的操作性学习或工具性学习就是这类学习的代表。信号学习与刺激—反应学习的区别是:前者是“不随意反应”,后者是“随意反应”。

    3、动作链索

链索是指一连串刺激—反应联结。凡按顺序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刺激—反应联结组合成一系列行动,都可称之为动作链索。从学生的内部条件来看,学生习得动作链索,是以事先习得每一个刺激反应联结为先决条件的;主要外部条件是,要让学生按适当顺序反复练习。

    4、言语联想

    实际上这是一种言语链索的学习,即根据言语刺激与反应行为的顺序组合而成的反应。学生需具备一些内部条件:①事先已知道这个单词意味着什么;②已经习得被联想到的单词;③已经掌握连接词。当学生已具备这些条件后,言语联想学习是相当简单的。

教师需安排的条件包括:①按适当序列呈现单词;②学生积极地做出所要求的反应;③利用外部刺激提供线索,以帮助学生学习;④如果言语链索中有些单词是学生未曾学过的,那么单词的最佳长度是七个左右的;⑤在学习过程中必须对正确的反应予以肯定。

    5、辨别学习

实质上这是一种知觉学习,即做出知觉的分化,它包括简单辨别和多重辨别。

学生要显示出已会辨别,必须具备再认或再现各种不同的反应链索的能力,这是辨别学习的内部条件。从外部条件来看,由于被辨别的刺激容易混淆,学生的反应时常有错,需及时给予反馈;由于存在着干扰,因而需要有较多的对比练习。

    6、概念学习

最能体现人类智慧的一个方面,就是把世上千变万化的事物分成类别,并根据各类别做出反应。学生学习根据类别对各种事物做出反应的过程,即概念学习的过程。加把概念分成两类:

①具体概念是指可以通过具体对象来表示的,是直接观察得到的。前提是学生己具备了辨别能力,因为概念学习通常涉及到对基本辨别的概括。作为外部条件,教师需同时呈现该概念的例子和不属该概念范畴的例子,要求学生辨别该概念的特征。

②定义概念不是凭少数事例可以识别的,它们都包含一些关系,是抽象的,因而必须通过定义来学习。这要求学生事先掌握作为定义的组成部分,同时还需掌握语法规则。从外部来说,教师需用口头的或书面的形式呈现概念的定义,以便定义的各组成部分按适当顺序进入学生的工作记忆。同样,定义概念学习也需给学生各种例子,包括不属于该概念的例子,以供学生识别该概念的特征。

    7、规则学习

    理智技能中最典型的形式是规则。实际上,一个定义概念就是一个特殊的分类规则。学生掌握一个规则后,就会在任何情况下对某一类刺激做出正确的反应。因此,规则学习涉及推理能力的形成,是学校教育内容中最普遍,最重要的一部分。

规则一般是由几个概念组成的。由于规则的内容不同,规则的类型也多种多样,规则学习实际上就是学习各种定理、定律或原理。

    8、问题解决或高级规则学习

  学习规则的目的,是利用它们来解决问题。人们为了解决问题,常常需要把一些简单的规则组合成复杂的,高级的规则。而且,许多问题可以有一系列可能的解决办法。因此,学生在获得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的过程中,也形成了一种新的能力,即把他们学到的东西用于解决其他类似的问题。这意味着他们已经习得了一种或一组新的规则——迁移的规则。

二、学习的层级理论的特征

学习的层级理论具有以下特征:

1、  学习的累积性。

把学生理智技能的八个方面描述成八类学习,其中前四类学习是基础性的,比较简单,而且有些部分在学龄前就已习得。因次,学校教育更关注的是后面四类学习。但这并不意味着前四类学习不重要。因为较复杂、较高级的学习,也是建立在基础性学习基础上的,每一类学习都是以前一类学习为基础而累积起来的。

2、  学习的迁移性。

从学习的累积性我们不难看出,累积学习模式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迁移,它甚至可以说是这个模式得以存在的关键。加区分了两种迁移:

①纵向迁移(vertical transfer);指把某种理智技能作为更高一级理智技能的基础。换而言之,把较简单的理智技能作为一个组成部分迁移到较复杂的理智技能中去。由此可见,学习较复杂的技能,主要取决于是否已掌握较简单的技能。基本技能掌握得越熟练,提取时越容易,同时也就越有可能迁移到学习较复杂的技能中去。

②横向迁移(lateral transfer);就是把习得的内容应用于类似的新情境中去。因此,让学生在各种不同情境中运用某种技能,有助于学生形成横向迁移的能力,从而为纵向迁移打好基础。

3、  教学设计的指导性。

基于学习层级理论的累积学习模式对教学设计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因为每一层次的学习,都是以前一层次的学习结果为前提条件的,即前一层次的学习为后一层次的学习作好了准备。这也就是加所讲的学习的内部条件:学生是否掌握前一层次的学习内容。这样,教师在设计教学前,可通过分析前一层次学习的结果,确定学生的内部条件,以保证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学生的内部条件不再是虚无飘渺的了,凭借学习层次,可以实实在在地确定学生是否已作好新的学习的准备。必要时,可采取个别教学或能力分组等方法,以帮助学生先获得必要的技能。            

三、累积学习模式的评价

提出的八个由简至繁的学习层次,对每种学习的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一一作了分析,教师可以此安排教学内容和选择教学方法,以保证教学活动顺利进行。因此上述八个学习层次在设计课程结构中起关键作用,笔者认为基于学习层级理论的累积学习模式构建的教学能够成为一种最有效的教学模式。

1、  兼收并蓄,博采各家各派之长;

的学习理论吸收了行为主义、格式塔心理学、人本主义以及控制论等观点,并把它们融合进自己的理论中去。在他的论著中,广泛引证了从桑代克,巴甫洛夫,华生到斯金纳;从韦墨,勒温到皮亚杰、布鲁纳和奥苏贝尔;从布卢姆到班杜拉等人的观点,加几乎没有对他们的理论进行过任何批判性分析,但从他对学习问题的论述中,可以看出来他的基本立场是由行为主义走向认知学派的。

加涅教学理论集大而成的特点,还明显地表现在他对学习阶段和教学阶段的论述上。他采用当今流行的信息加工模式,参照这个模式揭示出了学习的各个内部加工的阶段,并把教学过程中的各项工作与其一一对应起来。可见,加涅采用信息加工模式,目的不只是为了说明学习是如何进行的,而是要揭示教学过程,使教学中的每项工作都适合于学生的内部加工过程。

2、  指导性强,注重教学实践;

在加涅看来,研究人类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丰富教学理论的知识,从而把学习理论研究的结果运用于教学实践。教学理论与学习原理是联系在一起的(Gagne 1985)。几乎每个教师都可以在他的学与教理论中发现一些与自己经验相符的东西,同时又可以根据加涅的学习模式做出各种新的尝试。

正是由于加涅注重教学工作对学生学习的内部条件的影响,他特别强调教师的指导作用。人们也由此把加涅的模式称为指导教学的模式。与布鲁纳和奥苏贝尔相比,加涅不大关注教学内容是如何编排的,因为一般教师很少有可能自己编写教科书,所以,他更关注的是教学方法,即教师如何影响和促进学习过程。与布鲁纳提倡教师少指导、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相对照,加涅提倡教师要提供最充分的指导,以便使教学内容条理化。在加涅看来,学生只有在教师指导下,充分掌握必备的知识技能,才有可能成为一个有效的问题解决者。所以,知识技能在前,能力发展在后,后者是在前者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3、  论述颇有辩证法;

加涅认为教学过程既要根据学生内部加工过程,又要通过教学指导并影响这一过程。简单地说,影响学生学习的因素是由教学决定的,但教学若要有效,一定要依据学生的内部条件。应该承认,他对学习的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的论述还是颇具辩证法的。      

4、  学习模式略显简单;

加涅把学习过程、学习结果和教育目标有机地联系在一起,都是由低级到高级累积而成。每一层次的学习决定了学生将会得到什么样的结果,即学生会形成什么样的能力。对学习结果的分类,实质上就是对教育目标的分类。

然而,加涅的累积学习模式在某些方面看来过于简单化,因为各种理智技能除了有上下递进的关系之外,还有前后左右的相互关系或交叉关系。

最后,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加涅的教学模式提出了具体的学习阶段和相应的教学阶段,但每个教师所面临的对象是始终在发展变化着的学生,而且教学内容各不相同,因此,加涅的学习理论只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基本构架,而不是具体实施的步骤内容。广大一线教师只有以教学理论为指导,结合具体的教学工作实践,才能从根本上理解教学的本质,才能真正进行有效教学。

(PS:这篇文章应该是写于2001年的6月吧,华东师大。)



https://m.sciencenet.cn/blog-276084-304497.html

上一篇:点名的艺术
下一篇:本科后时代的小学科学教师的学科实践能力评价体系

0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16:1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