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oHaifei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aoHaifei

博文

科举遗风今犹在 精选

已有 6044 次阅读 2014-1-10 12:38 |个人分类:随想|系统分类:生活其它|关键词:学者

科举遗风今犹在

鲍海飞 2014-1-10

年前,南京某学院的一个博士后事件成为科网广泛关注的一个焦点;年后刚开始,山东曲师大的考研群体又成为了科网大探讨的热点。去年,是一个人在默默的战斗;今年,又是一群年轻的学子在默默的战斗,挑战和冲刺着命运。这两个事件都暴露出我们今天的教育问题和社会发展的现状问题,根本是人生价值观和人生发展道路的选择问题。

社会方面的问题很复杂,非三言语就能讲得清楚,但当前的教育、教改的确存在不少问题,其出发点或许是好的,但在执行的过程中却暴露出这样那样的问题。比如:小学升初中可以不考试了,于是产生了摇号,但是那些好的学校其招生指标都被谁摇去了?又是谁去读了那些资源好的学校了?这个问题不值得反思吗?大学可以自主招生了,但又是哪些人得到了实惠,究竟是怎么招的,都是谁有门路进到了名校?说取消奥数考试,但今天怎么样啊?依然盛行;社会上各种补习班都已经有相当规模了。

如今,最不应该的就是所谓考研基地的出现了!按理说,今天这个时代,信息社会的迅速发展和普及,世界范围内的科学知识的传播和普及,已经让国人、尤其是年轻人、特别是青年学生,有了足够的眼界。尤其是大学生,接受过的教育都应该是最新的了,即使接受的不是最新的,但计算机和网络世界也足以让他们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了。然而,青年人愈发不敢走出自己应该走出的一步!都拥挤在这一个‘科举’的狭路上了!结果出现了‘考研基地’这样的境况。时代的进步,并没有让人们的眼光变得开阔,反而却似乎变得越来越狭隘和保守了。这到的确是一件奇怪的事情了!想当年的五十年代,美国硅谷创立之初,有多少都是年轻人冲锋在前。他们带着自己的知识行囊,心里充满着激情和梦想,挥舞着坚实的臂膀,向往着理想、奋斗和目标,他们前赴后继,终于造就了今天的硅谷—现代的微电子世界。

话再说回来,我们这些大学生,他们能考试,而且考的分数都很不错,这至少说明我们的学生智商并不低,理解力和领悟力、接受能力也都非常好。因此,他们有能力能够造就或成就一番属于他们自己的天地。但是,是什么让他们畏手畏脚呢?不妨与下面的一些因素有关系。

 

第一,目前社会衡量人或者衡量人才的标准和观念问题。实际上这是衡量人才的观念依旧没有改变,比如现在所谓的一些名校毕业的学生就很容易找到工作。这就是社会单一的价值观取向,让人、尤其是年轻人不敢有所选择和创新,走一条属于自己的路。而所谓的英雄不问出处,那也只是你成名了以后才能说的话。

第二,面临着家庭的束缚。目前看来,家庭的价值观念影响着孩子。家庭就是让孩子找到一个稳妥的工作和职业,找一个铁饭碗就可以了。这就说明我们现在还没有练就或者适应在一个流动的社会环境下去生活,在一个变化的世界里去生活、去变化。此外,一些观念如: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书中自有黄金屋,出人头地,只有考试获得的成功才是成功等观念也限制和妨碍了人们的视野和选择。

第三,独生子女政策的问题。家庭束缚根源的核心问题是中国家庭的现状,大部分的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这一个孩子的现实,导致了、甚至决定了家庭的观念和决策:不能让孩子冒风险,而且也没有必要让孩子冒风险的决定;按部就班,人生顺利就可以了。读书终究不是坏事,那就让孩子读书好了。孩子愿意啃老,父母也愿意被啃,但其实双方都是无奈。

第四,青年学生没有形成真正的个人价值观。针对个人来说,考研为了啥,其实好多学生都不知道,似乎这是人生的一个节点,你们考了,我也得考。书反正是要读一辈子,那就跟着感觉走吧!等等、看看、得过且过、以及观望是现在流行的一种思潮和现状!因此,如果这样的理念得不到改变,我们可能永远造就不出来像乔布斯这样的人才来。

第五,应试教育机制问题。只有通过考试了,拿到各种证书了,这才是一个人的凭证,这也是单位录取的门槛;如果是国外的票、证、以及经历的话,则更吃香。因此,应试教育导致这样的结果更是个必然。

第六,社会问题。中国人口众多,而资源有限,没有那么多就业门路。因此,人们之间除了比之外,就是残酷的社会竞争。在学生还没有毕业之前,为了给孩子找到一个好工作,作为父母的更是挖空心思,有关系的就找关系,没有门路的就到处挖门路,能花钱的就花钱,各种不正之风成了社会的时尚和风气,也成了一种家庭能力、地位的展示和较量。一个人如果没有特长,家庭又没有背景,社会又难以提供一个好的后勤保障体系的话,那么他的选择就很有限,靠考试这个相对公平的方式就成了个人走向社会、走向成功的唯一选项。

第七,投资环境。硅谷的一些公司在起步阶段,有很多都是靠私人投资开始的。比如,仙童公司就将一部分钱用来投资成立仙童半导体公司。在我们当下,国内大部分都是国企单位,而国企单位已经人满为患,国企不能无限制的扩大。而一些私人企业眼光放的不远,只看眼前的利益,没有人愿意将钞票投在与科技相关方面的投资,因为科研成果的出现需要时间和市场的考验。因此,私人对科技的投资相当有限,即使有也是希望马上出效益。有一些人甚至认为,买来了机器就得马上印出钞票。因此,如果这样的投资环境和理念得不到改善和改变,我们可能永远造就不出来像硅谷这样的传奇。

 

综上,我们看到有一系列问题影响和困扰着今天青年学生的出路和选择,尤其是一些旧的观念和某些社会现状依然在束缚着青年的头脑。摆脱这种困境和束缚需要社会、家庭乃至个人的共同努力才能取得,社会、家庭和个人都要有耐心和勇气来面对这些现实。毕竟,我们的大学生、我们的孩子,他们是未来的潜力股。话再说回来,不仅是考研成风,多少年以来,我们有多少的这样那样的考试,如曾经的夜大、电大、函大,现在的公务员考试、奥数考试、托福考试、这个补习班、那个补习班等等五花八门,真是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哪里又没有基地啊!关键是,我们要正视这些‘基地’的出现,如何开源节流,如何培养一代、几代人,如何营造开放和公平的社会环境,如何造就开拓、进取、创新的人才,让每个人都能够敢于发挥自己的才能和潜力,而不只是只局限于这“科举”的一条路!

社会也要做好全面的人力资源统计和调查,如何调控社会的管理与发展等一系列问题。我们的国企、私企也都要有耐心和毅力不断培养人才,打造自己的人文环境、科研环境和生产环境,总不能老是等着吃现成的大枣。有这样一大批人力资源,千万不要把他们看成是社会的负担,更不能无情的讽刺和挖苦他们,他们是未来的创业开拓者。

反思我们自己,我们又究竟有多少理想?我们的价值究竟在哪里?命运交响曲!同命运抗争又是多么一件不容易的事!很多时候,我们要学会默默地忍受、默默地等待,但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要忘记学习!一介书生又如何!但让心中装满世界!在教育与社会之间,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在沙漠与绿洲之间,在阵痛与彷徨之间,我们坚信那些年轻人,他们一定会有美好的未来,他们一定能走出一条属于自己应该走的路。

 

科举遗风今犹在,青年学子把头抬;

人生道路多磨砺,勇对现实向未来。

 

 



研究生招生与培养
https://m.sciencenet.cn/blog-278905-757730.html

上一篇:前行的路啊---在哪里?
下一篇:心中盈着一水天

43 戎可 李宇斌 尤明庆 庄世宇 吕喆 钟炳 戴德昌 陈小润 刘旭霞 张强 许芬 徐晓 武夷山 陈安 苏红 孙宝玺 张忆文 王德咏 王浩 胡孙铃 王启云 吉宗祥 陈湘明 李学宽 曹聪 杨顺楷 曹君君 侯成亚 王涛 高岩辉 陈绥阳 刘博 曾新林 杨金波 王春阳 anran123 JIANHUN hangzhou vdmzsfj sanwenshi biofans aliala jiareng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4 05:3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