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散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qng1008 前三十年写日记,后三十年写博客

博文

[转载]中医理论体系亟待重建——兼评《差异、困惑与选择》

已有 1475 次阅读 2021-11-21 17:56 |个人分类:思考中医|系统分类:观点评述|文章来源:转载

资料来源:吴兆华,黎润霖. 中医理论体系亟待重建——兼评《差异、困惑与选择》. 医学与哲学,1991,(9):53

阖上案前之卷,思潮久久不能平静。何也?卷中提出中医理论体系为何重建及怎样重建等一系列带有战略性的问题,我们不能不为作者们高屋建瓶,独具慧眼的洞察力和过人的胆略所折服!这是一份对中医学过去的历史、今天的现实、未来的前途思考所作的答案。它通过中西医学的研究比较,追溯这两种医学理论体系产生差异的历史渊源及本质所在,寻求着中医现代化、中西医结合历程中长期困惑和徘徊的原因及其解决办法。

一、从中医学进化史看“重建”的必要

中医学历史进化的特点具有“稳定而缓慢增长,一脉相承、独立性和封闭性等”。这是从宏观而全新的角度,与“异质”医学体系比较的结果。中医学进化的这些特点,我们以为最重要的是由于理论和人的因素导致的。

首先是中医理论体系自身特点的约束。从逻辑上看,中医的理论建构在正名逻辑类比法和演绎推理的基础上,显露出当时的局限性。以逻辑论,阴阳五行是一个可以包容万物的“大类”和公理,人之气血、藏腑、经络……之理均不会超出“阴阳一理”之外,正如张景岳概言之:“医道虽繁,而可以一言蔽之者,曰阴阳而已”。理论体系的这种逻辑特征,决定了中医有关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和药理等见解始终只能是围绕阴阳之理的展开或对其的证明,即不可能导致对具体机制的发现。换言之,中医理论的涵容性极大,且又偏于模糊、笼统,似乎是整个解释“尽在其中”。如此而已,岂有他哉?

其次是社会文化因素的制约和中医家们言必“经云”,书必“仲师”的尊经崇古的心态所决定的。以心悟代替检验科学真理的实践尺度,后果必然是排斥新生事物,僵化学术思想,令认识停滞不前。

概而言之,中医理论体系千百年来接近凝滞状态,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缩影。然而,轻率地认为“中医过时”或片面强调保持传统“特色”的认识和做法,都是没有摆正社会、时代总体文化环境与具体科学发展的辩证关系。我们必须把中医学放在整个世界医学发展历史的长河中加以系统全面的比较和思考,才有“重建”并使之走向世界的紧迫感。我们赞同《差异》中的观点,“独特的理论体系的封闭结构阻滞了科学的顺利发展,为此,突破原有理论体系是发展中医学的关键。”

(二)“重建”应在继承与创新的辩证统一之中进行

中医重建如何进行?先建什么后建什么?“淘汰”什么?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笔者认为,重建应在不断更新的基础上对整个体系作“脱胎换骨”般的调整,但并非将整个体系“全部打倒”。

《差异》在导言中说:“近、现代中医发展中历历在目的事实告诉人们,中西医学体系之间存在着深刻的差异,忽视这些差异,人为地以一方取代另一方,或强拉硬拖地去融合,结局必然是悲剧性的。”这表明重建的复杂性和艰巨性。重建不应“划出”固定的模式,既不能简单地摈弃,又不能原封不动地保留,而应该边继承边创新,在创新中继承,去伪存真。并使概念、术语规范化,成为“国际性语言”。为此,一定要在中医学辩证思维方法的指导下,采用现代科学技术,进一步对中医学的知识进行系统化、理论化的整理,加速各学科的发展,使辨证论治更加规范化、标准化。从而在本世纪内坚定不移地做到既保持中医特色,发挥中医优势,又面向现代化、而向世界、面向未来。



https://m.sciencenet.cn/blog-279293-1313364.html

上一篇:[转载]中医转型时期与比较医学——读《差异·困惑与选择》
下一篇:[转载]中医“宝库”的全盘清点与重建——读《差异·困惑与选择》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14:5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