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散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qng1008 前三十年写日记,后三十年写博客

博文

[转载]分子配伍的理论与实践

已有 1442 次阅读 2023-2-10 20:08 |个人分类:思考中医|系统分类:科研笔记|文章来源:转载

资料来源:王淑玲谢恬孙敏曾昭武王安明展晓日. 分子配伍的理论与实践.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0,16(15):222-224

摘要:论述中药配伍理论的科学意义,在中药现代化的进程中,从配伍角度看,中药配伍的发展存在三个层次:饮片配伍中药→组分配伍中药→分子配伍中药。提出分子配伍新模式,以及利用分子配伍研发现代中药的初步方法和理论框架。

1 中药七情配伍关系的科学意义

中药七情配伍关系包括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单行。从中药配伍的原理和配伍的中药之间的关系而言,大体可归纳为相辅相成配伍和相反相成配伍,相须和相使的中药配伍都具有相辅相成的科学意义,通过配伍使疗效达到“1 + 1 > 2”的效果。如石膏配知母、大黄配芒硝,荆芥配苏叶等。相反相成的配伍关系包括:药性相反的药物配伍,如寒性药和热性药同用,可以起到以一药之寒热之性针对病性,另一药之功用治其证候,如石膏和麻黄之配伍、大黄配附子均属此义;或者起到寒热并治,平调寒热、和其阴阳的作用,如黄芩与半夏、干姜与黄连的配伍;再者寒热搭配起到反佐之用,即在热药中加少量寒性药或在寒药中投少量的热性药,用于病情危重发生拒药时;药味相反的药物配伍:如麻黄配白果,二药一辛散一涩收,既可加强平喘之功,又可防止肺气的耗散;药势相反的药物配伍:如枳实之理气泻热配伍柴胡,二者一升一降,加强了气机的调畅而升清降浊;功用相反的药物 配 伍:如大黄配人参、当归,一泄一补,治疗气血虚弱之便秘;反、畏药物的配伍:应属用药配伍禁忌,即“十八反”、“十九畏”中的中药,中药作用后会产生或增强毒、副作用,不可盲目配伍使用;减毒配伍:即相杀或相畏,用于消除和减缓君、臣药的毒性与烈性。

中药通过合理的配伍,能增效、减毒、改变或扩大治疗范围,更能适应人体复杂的病情。配伍原理体现了中医药理论的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核心思想,涵盖了药物的性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等中药的基本理论,体现了中医的治疗法则,体现了中药用法、用量、制剂等用药法度。在中药的临床应用中具有重要的科学指导意义。

2 君臣佐使理论的科学涵义

“君臣佐使”借人际从属关系来形象地说明方剂中诸药的相互关系,君臣佐使理论起源于《内经》之《素问·至真要大论》:“歧伯曰: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君一臣二,制之小也,君一臣三佐五,制之中也,君一臣三佐九,制之大也”。后世医家在临床应用的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逐渐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中医组方理论——君臣佐使理论。方中君臣佐使各自的涵义为:君药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中药。是方剂中不可缺少的核心药物。其药力居方中之首,用量较方中其他中药为大,药味少[1-4]。臣药有两种意义:一是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的中药;二是针对重要的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中药。其药力小于君药,药味较多。佐药有3种意义:一是佐助药;二是佐制药;三是反佐药;佐药的药力小于臣药,药量较轻。使药有两种意义:一是引经药;二是调和药。使药的药力、药量小,药味少。

中药复方的君臣佐使理论是中医临床用药组方不可缺少的基本指导原则。其实质就是确立处方中药物配伍的主从关系、明确的分工以及紧密的配合关系,使方剂能充分发挥协助,综合的防治疾病的作用。君臣佐使理论不仅适用于传统中药方剂的结构的解释,同样可以用它来解释现代临床的药物复方的结构。君臣佐使理论不仅被数千年的中医临床证明是科学的,同样也可以用分子生物学等现代科学来阐述其合理性。

3 中药配伍制剂的发展层次

中药及其复方制剂所含化学成分多而复杂,为药效物质和作用机制的研究带来巨大的困难,这也是中医药被认为“说不清、道不明”一个主要原因。中医药学博大精深,但是要发展,必须反对不可知论。随着中药现代化的发展,从配伍角度分,中药存在三个层次,具体如下:

3.1  饮片配伍中药  传统中药制剂,如汤剂、丸剂、散剂、膏剂等,是中药饮片按照君臣佐使配伍等理论,利用传统制剂技术制成的,属于中药饮片配伍制剂。传统中成药在中医临床上发挥了数千年的治疗作用,疗效确切。但是传统饮片配伍中药具有大、黑、粗以及药效成分不清楚,作用机制无法用简明的现代语言阐述清楚等缺点。

3.2  中药组分配伍  在传统中药配伍理论的基础上,张伯礼、王永炎院士提出组分配伍研发中药的理论,首先分离各个标准组分,通过建立组效关系寻找有效组分,然后优化各组分的配伍配比。形成组分处方,进一步研究处方作用机制,研发新药,建立质量标准,利用组分配伍已对清开灵、复方丹参、六味地黄汤等多个经典方进行了研究和二次开发。

组分配伍中药利用中药配伍理论将有效组分优化配伍配比而成,改善了传统饮片配伍中药的剂量大、粗糙的缺点,但由于有效成分仍然不明确,仅仅选取有效组分中结构、药效较清楚的成分作为指标成分来控制质量,而指标成分的药效作用不能完全反映整个制剂的作用。并且剂量仍然较大,限制了先进剂型的应用。是其局限性。

3.3  分子配伍新假说  分子配伍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在组分配伍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有效成分、作用机制,将结构、药效、作用靶点清楚的多个有效分子,优化配伍成分子复方,制成具有先进剂型的现代中药,并建立质量标准。分子配伍是组分配伍的发展和完善,也是组分配伍发展的更高阶段。

3.3.1  分子配伍的特点

3.3.1.1  坚持了中医药理论的整体观  分子配伍坚持中医药理论为指导的路线,按照中医的“理”“法”“方”“药”进行辨证选药,按照中药配伍原则进行组方,而不是单成分入药。既坚持中医药整体观,又充分发挥中药多靶点、多环节、多渠道、多成分的综合疗效优势,而不是单一成分治病。克服了中药成分、机制不明确的缺点。

3.3.1.2  系统思维与分析还原法的有机结合  真正的系统思维不排斥分析思维,反而需要还原方法提供的数据信息积累,以及对于初始条件计算参数的有益提示。中药及其复方的研究应该:明确概念、逻辑推理,建立体现自身特色的研究方法体系,在系统论指导下还原分析[5-7]。分子配伍法充分吸纳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的优势,利用分析还原法将药效分子在细胞、分子水平上的作用机制和作用靶点阐述出来。这种在分子水平把分子复方的作用机制和组合的合理性清楚明了地展现出来,更加直观,更有说服力。

3.3.1.3  分子配伍体现了中西医有机结合  分子配伍法兼顾了中西药治病的长处。指导思想是系统思维指导下的分析还原,分子配伍将有效成分按照君臣佐使进行配伍制成现代中药,克服了可能存在的中药物质基础不明和西药作用片面的缺点,兼取了中药综合作用的优势和西药针对性强的优点。

3.3.2  研制分子配伍中药的基本条件

3.3.2.1  选择确有疗效的中药、药对或者小处方复方名优中药,并且有效成分基本清楚。

3.3.2.2  建立相关病证有效成分文献筛选平台和建立有效分子提取分离平台  单味药有效分子的提取;复方的有效分子的提取分离;针对某一病理环节筛选多个中药的共同的有效分子。

3.3.2.3  建立分效评价平台  利用中药指纹图谱研究方法[8],结合制作治疗病证的相对特异性模型,以相关的指标,在整体、器官药理水平,并结合细胞和分子基因实验技术,进行活性评价,阐明分效关系。

3.3.2.4  建立分子配伍优化平台  用正交设计、均匀设计、基线等比设计等方法,以多药效指标跟踪进行考察,坚持突出主效应,兼顾次效应的原则,多指标加权求和后综合考察分子配伍方式。作多种组合方式与单一成分药效比较,毒性试验比较。

3.3.2.5  建立分子中药制剂和质量标准平台。

3.3.3 分子配伍中药的基本研制步骤  有效分子的筛选以及提取分离;优化分子配伍处方;分子中药的药效和毒理研究;分子中药制剂工艺及质量标准研究。

3.3.4 分子配伍中药的实例  谢恬博士科研组经过多年潜心研究,利用分子配伍组方研发了榄香烯系列抗癌新药,充分的展示了中药在治疗癌症方面高效低毒的优势。

癌症在中医学中属于“积聚”、“瘿瘤”、“噎膈”等“证”的范畴。谢恬博士发现具有“消癥散结、破血止痛”作用的莪术、郁金、姜黄等中药萃取的挥发油对人体肺癌、肝癌等恶性肿瘤抑瘤作用强、毒性低,经过一系列分离提纯,药理筛选及化学结构鉴定,分离得到单环结构的倍半萜烯类抗癌活性成分——榄香烯[9]等有效成分,并且发现榄香烯有3个不同的构型(β-榄香烯、γ-榄香烯、δ-榄香烯),其抗癌作用不同,其中占85%以上的β-榄香烯抗癌作用最强,既能抑制癌细胞 DNA,RNA及蛋白质合成,作用于细胞G2期,诱导肿瘤细胞分化和凋亡;又能改变和增强肿瘤细胞的免疫原性,诱发和促进机体对肿瘤细胞的免疫反应;还能逆转肿瘤细胞耐药性。科研组在有效成分结构、作用机制基本明确的基础上,将7种成分优化配伍组成分子复方,按照君臣佐使理论,β-榄香烯为君药,具有显著的抑杀肿瘤细胞的作用,含量达到85%以上;γ-榄香烯、δ-榄香烯作用仅次于β-榄香烯,但能增强β-榄香烯的作用,在方中剂量少于君药。共为臣药;大豆磷脂为佐制药:榄香烯为脂溶性成份,进入人体易刺激机体释放组胺,引发过敏反应。大豆磷脂作为乳化剂,使将具有刺激作用的榄香烯以O/W型乳剂形式进入人体,因良好的亲水性消除了榄香烯的刺激性和过敏反应。对肿瘤细胞的高度选择性消除了骨髓抑制、肝、肾、心、胃肠道及神经毒性等毒副作用;大豆油为油相溶媒,甘油为渗透压调节剂,磷酸氢二钠、磷酸二氢钠为pH调节剂,同时甘油、磷酸氢二钠、磷酸二氢钠为水相溶媒,油相和水相溶媒在佐制药大豆磷脂乳化剂的作用下承担药物载体的角色,因良好的亲水性迅速随血液循环分散到机体组织,并因对癌细胞的亲和性而富集在癌组织周围杀伤癌细胞,即载药达到各个组织细胞直到靶点,共为使药。7种成分共同起到既可祛邪亦可扶正的双重作用,小剂量抑瘤,大剂量杀瘤。还可调节机体,恢复机体对药物的敏感性。具有减毒增效的优点。榄香烯抗癌新药为分子配伍中药提供了例证。

由雄黄、青黛、丹参和太子参组成的中药复方——“复方黄黛片”是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APL)的分子复方,陈竺科研组研究发现该方对 APL病人的完全缓解率是96.7%~98%,5年无病生存率达到86.88%,疗效极佳。方中雄黄的主要成分是四硫化四砷,青黛的有效成分是靛玉红,丹参的有效成分则是丹参酮ⅡA。该方是按照分子配伍法组方而成,四硫化四砷是君药,它直接作用于癌蛋白,通过诱导其降解,逆转癌细胞的疯长,使其分化成熟;丹参酮和靛玉红是臣药,主要是通过促进癌蛋白的泛素化并加快其降解,进一步促进白血病细胞的分化成熟,抑制癌细胞的细胞周期及分裂增殖;青黛降低雄黄的毒副作用,为佐制药。并且丹参酮和靛玉红增加运送四硫化四砷的通道蛋白的数量,显著增加了进入白血病细胞的四硫化四砷浓度,从而提高了疗效,起到了“使药”的作用。复方黄黛片通过各组分的联合应用,产生了大于3个组分加和的协同效应。“复方黄黛片”也是分子配伍的现代中药。

综上所述,中医药学几千年的发展史就是一个吸收多学科知识和技术,不断融合发展的过程。在中药制剂发展的 3个层次(饮片配伍中药→组分配伍中药→分子配伍中药)中,分子配伍的新模式研制现代中药虽然刚刚起步,理论体系还不够健全,尤其是利用现代的方法和技术阐明、揭示复方中药的物质基础存在很多困难,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分子配伍有可能成为中医药配伍理论新的继承与创新。榄香烯抗癌新药的成功研发,初步证实了分子配伍新模式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参考文献(略)



https://m.sciencenet.cn/blog-279293-1375708.html

上一篇:[转载]抗癌药物β-榄香烯及其衍生物的研究进展
下一篇:2016年10月,聂凡的5首诗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6 19:1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