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散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qng1008 前三十年写日记,后三十年写博客

博文

[转载]中、西医发展规律初探

已有 1270 次阅读 2023-5-20 18:44 |个人分类:比较医学|系统分类:论文交流|文章来源:转载

李永明王晓明. 中、西医发展规律初探. 医学与哲学1982(10:1-4+48

中国传统医学和西方现代医学发展规律如何?这一问题引起许多人的关注。为了能够科学地阐明这一问题,我们从研究中、西医发展史入手,比较了各个时期两种医学的发展特点,以五千年来中、西医发展史实为依据,用模糊数学(Fuzzy Set)的方法,绘制了中、西医发展曲线(见图1、2),来反映两种医学在不同年代的发展水平及趋势;并进一步绘制了两种医学的发展速度曲线(见图3),来比较两者在不同时期的发展速度(见注1、2)。


图1  中国传统医学发展曲线

1.jpg

图2  西方医学发展曲线


图3  中西方医学发展速度(比较)曲线

曲线清晰地表明:中国和西方传统医学起源的时间相同;早期,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速度相似;在十六世纪中叶以前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中国传统医学发展速度快于西方传统医学(见图1);十八世纪以后,由于引进其它自然科学技术,西方传统医学转变成为近代实验医学,发展速度很快,特别是在近代,出现加速度式的发展(图2、3)。而中国传统医学始终保持着缓慢而稳步的发展速度(图1、3)。由此可得出一条结论:中国传统医学,如果不引进现代科学技术,不会有大的突破,而中医现代化是中医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两种传统医学体系的形成(?-公元一世纪)

医学起源,不是在西方而是在东方性(注三)。根据史料记载,远在公元前2500年,已有西方传统医学(古代罗马、希腊及埃及医学体系)和中国传统医学的活动。至公元前400-200年间,古希腊学者希波克拉底(前460-377)医学理论体系形成和中国战国末年《黄帝内经》成书约前47年,标志着两种医学体系的形成。

在大致相同的历史时期,希氏和《黄帝内经》的作者们,不约而同地“…… 把智慧哲学运用于医学之中,而把医学运用于智慧之中”[1],借助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对各自的医学理论进行了总结和阐发,形成了大致相同的、具有整体观特点的医学理论体系,即:重视人体生理和病理的整体观;注意环境因素对人体的影响;主张“热者寒之”[2]“减其有余,补其不足”[3]的正治法;强调“不仅能很好地治疗病人,而且要关心健康人,使其不患病”[4]的预防原则。虽然当时的人们巳具备了一定的解剖知识,但两种传统医学理论体系仍是建立在直观和整体水平上的,主要是借助于哲学理论,从整体观念角度总结、概括当时的医学经验。

二、两种传统医学的发展(公元一世纪-十五世纪)

公元二世纪前后,古罗马医学家盖伦(130-200)和中国东汉末年医学家张仲景(160-219)对医学的贡献,使两种传统医学理论体系在大致相同的时间内,得到进一步确立和完善。

盖伦著书125部,流传至今83部。他准确地描绘了人体骨骼、肌肉形态;通过动物研究了神经和脑的功能,提出了生理学上许多重要的概念;记叙了许多临床症状。盖伦“以形态为基础”[5],“力图使医学去适应他所设计的固定框框”[6],把“病理思想奠基在局部病理学上”[7]。

张仲景则继承了《内经》的学术思想,通过其所著《伤寒杂病论》,分别从外感热病、内伤杂病方面,发挥了《内经》理论,创立了行之有效的治法和方药,使中医的理、法、方、药成为一体,完成了中医理论向临床的过渡。盖伦和张仲景,一个重视具体解剖和生理的局部变化,一个重视整体和解决实际问题,巳经有了两种传统医学分路而行的征象。

导致两种医学不同发展道路的原因是复杂的,它涉及生产力水平、民族习惯、哲学、宗教影响、地理迁移等多种因素。但从当时的历史条件看,张仲景要比盖仑的思维方法正确些。整体水平的概括比从具体形态中得出的结论更有效地指导临床。因为,在当时的形态学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医学理论不能有效地指导临床,有些则是错误的,如血液潮动学说,并为以后的宗教神学所利用,反而阻碍了医学的发展。

三世纪-十五世纪,西方传统医学已突破某一国度和地域,为西方各国广泛接受。西方各国陆续出现了医科大学。同时,由于战争,外科得到了发展。但是,这一时期,“科学是神学的奴仆”[8]。僧侣宗教徒们,利用盖伦学说中“目的论”的弱点,抽去其中有科学价值的精髓,贴上神学的标签,使其成为维持宗教统治的支柱。在这样的僵死思想束缚下,西方传统医学发展缓慢,几乎停滞不前(见 图2)。

与此相反,中医由于中国封建社会的种种特点,在原有理论体系基础上,则稳步向前发展(见图1)。这一时期,中国出现了王叔和、王冰、皇甫谧、王焘、陶弘景、孙思邈等著名的医、药学家和《脉经》《黄帝内经》《诸病源候论》《甲乙经》《外台秘要》《备急千金方》等从理论到临床、从针灸到方药的重要著作。也出现了刘完素、张从正、李东垣、朱丹溪等各家学派的争鸣。这就进一步总结了这一时期中国人民同疾病做斗争的经验,丰富了中国传统医学的固有理论体系,而且也对世界医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影响。

三、两种医学的分道扬镳(十六世纪—十九世纪)

“文艺复兴后,采用实验的方法研究自然,哲学和科学才分道扬镳。”[9]由于自然科学技术的引进,西方传统医学逐渐转变成近代实验医学,踏上了与传统的中、西方医学都不同的发展道路。

自然科学的发展是近代医学形成的重要原因。显微镜的使用使医学的发展进入微观世界,数学、物理、化学的应用推动了基础和临床医学的发展,X射线和放射性同位素等自然科技成果引入医学中,也加速了医学的发展速度。医学分科日趋精细,新的学科应运而生。

达·芬奇、维萨里等学者指出了盖伦等前人在解剖学上的错误,详细描绘了人体各系统解剖内容,创立了近代解剖学;哈维等学者在动物实验和计算分析基础上,否定了盖伦的血液潮动理论,提出血液循环学说,使生理学确立为一门科学。尤其在十八、十九世纪,哈勒、贝尔纳和马然济、穆勒等各国学者在神经、呼吸、消化、内分泌方面的研究成果和有的学者运用物理仪器和化学分析的方法进行生理方面的研究,使近代实验生理学日臻完善。

解剖学、组织学和生理学促进了病理学的发展。魏耳啸借助显微镜,创立了细胞病理学。巴斯德等学者创立细菌学和病原体学,为以后免疫学研究奠定了基础。实验药理学也迅速兴起,许多学者通过动物实验和化学分析的方法研究药物成份、性质及化学合成,开辟了治疗的新途径。

但是,中国的传统医学,由于近代中国社会各种因素的羁绊,发展缓慢。这一时期,中医学者主要是对中医经典著作和前人的经验,进行了大量的整理工作。出现了张景岳的《类经》《景岳全书》《六科证治准绳》《医部全录》,及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赵学敏的《本草纲目拾遗》等医药学全书、类书、丛书,系统地总结了中医理论和临床经验。同时,在外感“热病”的治疗上,产生了以吴有性、叶桂、吴瑭为代表的“温病学派”,发展了《伤寒论》对“热病”的治疗理论。但总的看来,这一时期中医的基本理论没有大的突破,与同一时期的西方医学相比,发展速度缓慢。

近代医学和中国传统医学在方法论上有明显的区别。近代医学奠基在实验科学基础上,注意局部和微观的研究,但往往把研究的对象分割开来;中医借助于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从整体角度认识人体,指导治疗。近代医学重视基础理论研究,在否定之否定中前进;中医则在理论上保持继承性,注意临床经验的总结和运用。近代医学不断引进自然科学技术,加快自己的发展;中医的发展仍然保持相对独立,进展缓慢。近代医学不受国界限制,是各国科学工作者共同劳动的结晶;中医主要在东方各民族内发展,积累了历代人民同疾病做斗争的宝贵经验。

四、两种医学的近代发展(二十世纪以来)

进入二十世纪以来,现代医学和中国传统医学不同的发展速度,加剧了两种医学的差别。由于各国科学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及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现代医学在原来基础上取得了加速度式的发展(图2、3)。

谢切诺夫和巴甫洛夫突破中枢神经生理禁区,开始了高级神经活动的研究; 内分泌学和免疫等新兴学科十分活跃;生物化学研究经历记述生化、动态生化之后,进展到机能生化阶段;核酸和蛋白质结构的阐明和合成,标志整个医学研究达到了新水平;遗传学的研究有了新的进展,电子显微镜、等一系列最新科学技术的引入,使医学基础理论和临床各科的研究更加深入,医学水平达到亚细胞和分子水平,并已开始注意局部和整体的综合研究。

二十世纪初,现代医学传入我国,引起了中国医学界的不同反响。许多学者,用不同方法把中、西医两种体系“捏合”在一起,出现中西医汇通派。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中修正了前人在解剖上一些错误,描绘了人体新的解剖形态。唐宗海、朱文沛、恽铁憔、张锡纯等认为“中、西医各有是非,不能偏主”,主张“衷中参西”。尽管他们做了十分有意义的工作,却没有给后人留下成果。

国民党政府时期,中医的发展受到了限制。

建国后,社会主义制度提供了医学大力发展的可能性。我国在努力发展现代医学的同时,扶植和发展了中国传统医学,陆续建立了二十几所中医院校和多所中医院及研究机构,出版了大量古典医籍和中医统编教材,整理了许多老中医的宝贵经验,使中医学的整理、继承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近年来,针灸和经络实质的研究,肾实质和活血化瘀的研究,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骨折小夹板固定、中草药的药理研究、电子计算机模拟中医辨证诊断等,出现了中医现代化的可喜苗头。但就中医基本理论体系来说,仍然没有重大突破,同飞速发展的现代医学相比,发展速度仍是相当缓慢的。

十八世纪中叶,现代医学发展速度超过中医,并连续呈直线加速度式上升。许多科学家预言,在今后五十年内,将会有更大的突破。而传统的中国医药学,也愈来愈引起世界各国学者的注意,显示了它特有的生命力。东、西方医学交流是历史的必然,中医引进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自己也是历史的必然。

医学是自然科学的一部分。医学的发展同社会生产力水平、哲学、宗教、民族习惯等因素密切相关。医学发展规律不仅符合自然科学的一般发展规律,也具有许多固有的特殊规律。其中,最重要的,是必须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不断充实、发展自己的理论。西方医学从传统医学过渡到现代医学,在近代取得加速度式的发展,从正面证明了这一点;中国传统医学从古代高于西方传统医学到近代落后于现代医学,又从反面证明了这一点。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条正确结论:只有实现中医现代化,才是我国医学发展的正确道路。

后记:本文曾得到任翼、孙泽先老师审阅,数学部分得到郭春详、贺仲雄老师指教,表示感谢。

注一,“中国传统医学发展曲线”是根据“中医发展大事”的分类统计,用模糊数学(Fuzzy Set)的方法绘制的。横坐标为年代,纵坐标为隶属函数,即“水平值”,曲线中离散点的水平值是模糊的,只是表示其值在该点附近,但总的原则是肯定的。用相同的方法绘制了“西方医学发展曲线”。

注二,“中、西医发展速度比较曲线”是根据上两条曲线,计算出每段历史时期(如50年),中、西医发展曲线各自的斜率而绘制的。以年代(公元0年始)为横坐标,斜率为纵坐标,表示二种医学发展速度的比较。注意,由于当前中、西医水平不同,所以本图仅是比较两种医学的发展速度随着年代变化的特征。

注三,古代东方这一特定的概念是指位于古罗马东方领域内埃及、叙利亚或古罗马强界外的东部,如波斯、印度甚至于更东的中国。通常所说的“西医”,实质是指起源于古埃及的,包括希腊、罗马至今为各国接受的医学体系。本文为了研究方便,将其分成西方传统医学、近代医学及现代医学。

参考文献(略)



https://m.sciencenet.cn/blog-279293-1388761.html

上一篇:[转载]李永明:砒霜治疗白血病的三次高潮和创新点
下一篇:[转载]张宏杰自序:为什么写“世界史坐标下的中国”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6 11:2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