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散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qng1008 前三十年写日记,后三十年写博客

博文

科学为何姗姗来迟(1)

已有 1486 次阅读 2023-6-12 10:09 |个人分类:思考中医|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关于科学的“保守性”,许多科学家都有探讨。哈佛大学终身教授、美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及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何毓琦(1934-)认为,科学的保守性指的是:要推翻或修改已经确立的科学事实,首先必须要有大量相反的证据;一项新的理论或程序要想被公认为比旧的更好或者要取代旧的,就必须带来更高的标准。他说,我们通常不会根据一个单独的证据就颠覆一项确立已久的理论,我们也不会仅仅因为一位权威如此如此说就接受任何新的观点。

周培源先生也曾经说过:一个理论提出来,第一,要看它能不能说明旧理论已经说明的物理现象;第二,要看它能不能说明旧理论不能解释的现象;第三,要看它能不能预言还未注意到或将要发生的新现象。

人口遗传学创始人之一霍尔丹J.B.S.Haldane18921964)指出,一个新的理论被科学共同体接受要经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科学共同体认为某个新理论简直就是毫无价值的胡说八道;第二阶段,这个新理论还有点意思,但有悖常理;第三阶段,这个理论看来是对的,但是意义不大;第四阶段,事后诸葛亮,我早就说过该理论是对的,有先见之明吧。

在这里,笔者从另一个角度探讨科学的保守性,即与自然哲学比较而言。

一、轴心时代的自然哲学

在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2世纪,人类文明厚积薄发,出现了一个多种文明交相印辉、绚丽多彩的时代。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给这个时代贴上了一个标签,叫做“轴心时代”。不过,笔者不赞同他对于轴心时代的时期限定,而更倾向于与“古代”同义,所谓轴心文明也就是古代学术。

他在《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一书中认为:“人类的精神基础同时或独立地在中国、印度、波斯、巴勒斯坦和古希腊开始奠定,而且直到今天,人类仍然附着在这种基础之上。”在《人的历史》一书中,雅斯贝尔斯指出,那一时代“充满了不平常的事件”:在中国诞生了孔子和老子,中国哲学的各种派别开始兴起,这是墨子、庄子以及无数思想者的时代。在印度,是优波尼沙和佛陀的时代。在波斯,祆教(即琐罗亚斯德教)提出它挑战式的论点。在巴勒斯坦,出现了以利亚、以赛亚、耶利米、第二以赛亚等先知。希腊产生了荷马,哲学家巴门尼德、赫拉克利特、柏拉图,悲剧诗人们,修昔底德和阿基米德等。

轴心时代是人类认识大自然的早期,那时候的先贤们尚没有学术分科的概念,也不能完整地应用抽象思维。他们把人类早期关于自然、社会、伦理的知识融为一体,互为引申,交相映衬,用以阐述各种事物的因果关联。正如《易传·系辞下》所云:“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颇有点“天马行空”“八面来风”的意味。

可见,古代圣贤(自然哲学家)获得知识的途径,来源于天地间的现象和规则,根据观察到的事物,以及自己的体验,以传达神明的旨意,并类推万事万物的规律。正是这种认识论和方法论,帮助他们创造了轴心时代的灿烂辉煌的古代文明,包括五花八门的自然哲学。

1. 古希腊的自然哲学

(1)数说:以毕达戈拉为代表的派别认为,数不仅是万物的本原,而且决定着万物的性质和状态,万物的运动变化也都服从数。其实,数只是物的属性,他们把物和数的关系弄颠倒了。

(2)四根说:恩培多克勒认为,世界万物都是由水、火、土、气这四种基本物质所构成,有如画家用几种颜色就能描绘出绚丽多彩的图画那样。这是早期的元素说。

(3)种子说:阿那克萨戈拉认为,构成万物的是无限小的,种类无限多的“种子”。万物的变化体现在种子的结合与分离上;实物有生有灭,而种子是永恒的。

(4)原子论:创始人是留基波,主要阐述者是德谟克利特、伊壁鸠鲁。他们认为世界万物都是由原子组成,原子是肉眼看不见的物质微粒,其自身是密实的,不可分割的。自然界中的一切变化的实质就是原子的聚散和原子的运动;世界由原子和虚空构成。显然,古希腊原子论是现代原子学说的前身。

(5)本轮-均轮模型:是伊巴谷所建立的天体模型。他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恒星都远离地球,日月和行星则沿着各自的圆形轨道(本轮)匀速运行,本轮的圆心又在围绕地球的不同的圆形轨道(均轮)上匀速运行。

(6)四体液说:希波克拉底创立的医学观点。他认为人体和生命的基本元素是血液、粘液、黄胆汁和黑胆汁这四种体液,四种体液调和即为健康状态,不调和便是生病。这是元素说思想在医学领域中的反映。

(7)三灵气说:盖伦创立的医学学说。他认为人的静脉血带着从食物营养中来的“自然灵气”,与空气接触后变成带有“生命灵气”的动脉血,再流经大脑变成“动物灵气”,动物灵气通过神经系统支配全身的感觉和运动。他的学说直到16世纪才被人们抛弃。

2. 中国古代自然哲学

(1)阴阳说:我国商周之际出现的自然观,认为世间万事万物都有阴阳之分。所谓“阴”指的是柔弱、安静、消极等性质及具有这些性质的事物;“阳”指的是刚健、活泼、积极等性质以及具有这些性质的事物。事物与事物之间以及任何事物内部,阴阳的矛盾无所不在。但阴阳是相对的,因为阳性事物内部亦有阴阳之别,反之亦然。阴阳的对立统一,是万物之所以产生和运动变化的内在原因。

(2)五行说:也是商周之际的自然观,即金木水火土。他们认为万物都是五行构成,与元素的概念有相似之处。世上万物的属性都可以用五行来区分,五行之间又有相生相克的关系,后人主要是以五行的观念来研究事物之间的关系而不是研究事物的构成。

(3)元气说:认为元气是人眼所不能见的原始物质,它无所不在,不生不灭,并且永远运动和变化;元气的凝聚就成为可以感觉到的实物,元气弥散就是人们所说的空间;世上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都是元气运动变化的表现,元气运动变化的原因在于它自身所具有的阴阳两种属性的相互作用。

(4)天人相应说:或称天人合德、天人合一。天人合一并非中国文化所独有的观念,在世界很多高级宗教中都有这类观念。其基本思想是人类的生理、伦理、政治等社会现象是自然的直接反映。最早由春秋战国孔子提出,汉朝董仲舒引申为天人感应之说,程朱理学引申为天理之说。当代的解释是热爱生命,热爱大自然,所有生命的语言,与大自然的旋律交融相和,能够取得对方生命的信任并和谐共存,与大自然和谐共存,人与物质、物质与物质极度巧妙完美的结合。

3. 古代印度的自然哲学

(1)极微说:关于世界本原的学说,是一种朴素的原子论。该思想最早见于奥义书,在古代印度持有这种思想的派别有顺世论、耆那教,佛教的说一切有部、胜论和邪命派等。耆那教承认世界是物质构成的,而物质是由原子和原子复合体构成。原子是不可分的、无限的、永恒的、不变的,原子复合体由相对立的两个以至无限多个原子结合而成,有多种形式;原子具有多种属性,由于重量不同而运动,当不同性质的原子相结合时,则产生不同的感觉。胜论认为世界由不同性质的极微所组成,极微是一种被分割为最小、最末时的物质单位,是一种永恒的实体;它的基本形式是地、水、火、风。极微最初是成双的结合,称为子微,子微结合为孙微,以至无穷,多重极微的积聚形成世界的多种形态,而极微结合的原因被推测为“不可见力的规律”。

(2)五元素说:根据阿育吠陀医学的观点,宇宙中包括人体在内的万物都是由土、水、火、气、空五种基本元素组成。人体的生长和发展取决于它所获的营养,例如食物。食物也由上述五种基本元素组成,经过“生物火”(Agni)的作用而补充身体中的对应元素。人体作为有机生物体,其组织都是由这五种基本元素组合和转变而成的。

(3)大梵本体论:印度古代大多数哲学家都认为,世界统一于大梵。所有的事物都由大梵所创生,都是大梵的具体表现和存在方式;所有的事物在其毁灭之后,都要复归于大梵。大梵通过自身内在矛盾的运动、调控等因素聚合,从而创生万事万物。

那么,什么是自然哲学(Philosophy)?据金观涛先生考证,它起源于希腊文、拉丁文的“爱智”(philosophia),原意是对事物及其起因的了解。其意义在中世纪发生了改变,是指实用智慧,甚至为虔敬地生活。

中世纪的大学,Philosophy被区分为三个范畴:形而上的(metaphysical)、道德的(moral)和博学的(natural)。前两个范畴都属于神学,而第三个范畴即自然哲学,它相当于博物学。

熟悉中国传统社会的博物概念的学者知道,中国古代科学也是被包含在格致和博物中的(十九世纪中叶甚至用“博物”译科学)。康熙年间陈元龙撰《格致镜原》一书,详细考订了干象、坤舆、身体、冠服、宫室、饮食、布帛、舟车、朝制、珍宝、文具、武备、礼器、乐器、耕织器物、谷、蔬、木、草、花、果、鸟、兽、水族、昆虫等三十类事物,完全是博物百科类书。显而易见,它涵盖了极多的领域,将其归为政治、经济、文化和技术比较妥当。

西方十七世纪前的“博物学”虽和中国不同,但也是各种知识的大杂烩。由此可见,古代科学(自然哲学)并没有与宗教、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分离开来。事实上,在十九世纪以前的欧洲,研究自然现象和事物的人被称为自然哲学家,而科学这个名词泛指一切准确而有系统的知识,包括逻辑、数学、自然知识和道德哲学等。例如1648年,牛顿的力学巨著叫做《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表明当时研究大自然的学问被视为哲学的附庸。甚至到如今,取得物理学和化学学位名衔是哲学博士而非科学博士。

再早一点,当“科学”在“小荷才露尖尖角”的时候,它是作为“异端邪说”来到人类的,也许新生事物都有这样的遭遇,尤其是扭转乾坤的伟大举动,更是伴随着冷嘲热讽和腥风血雨。

二、应运而生的科学

半个多世纪以前,著名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在《论科学》一文中,深有感触地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果真如此吗?

1. 自然哲学的想象力(未完待续)



https://m.sciencenet.cn/blog-279293-1391487.html

上一篇:[转载]中医思维方法研究值得关注的三个问题
下一篇:科学为何姗姗来迟(2)

11 王安良 郑永军 尤明庆 崔锦华 檀成龙 周忠浩 张晓良 晏成和 范振英 周大军 王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5 06:4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