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散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qng1008 前三十年写日记,后三十年写博客

博文

[转载]吴牛喘月:化学传奇(12)——门捷列夫的江湖地位

已有 1431 次阅读 2023-6-21 11:45 |个人分类:读书笔记|系统分类:科普集锦|文章来源:转载

资料来源:科学背后的故事,2021-05-18 10:56

1860年,化学界的盛会在德国的卡尔斯鲁厄召开,先来说一下这次大会的重要意义吧。

这基本上就相当于武侠小说中的武林大会,不过不是那种“屠狮大会”和诛杀契丹人萧峰那种大会,而是一次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类似于巨侠郭靖举办的大胜关武林大会。 

这次大会的发起者就是梦中得道的凯库勒,他当时的江湖地位基本上也相当于巨侠的地位了,而且大会是为了统一化学界的思想,这还是大胜关大会选举武林盟主差不多。

在大会上,首先确定了原子分子说的地位,一生凄凉的阿佛加德罗终于得到了承认,其次就是确定了化学元素的命名方法,就是统一以元素名字的拉丁字母首位命名元素,首位相同的呢,就用首位和第二位字母,不过第二位字母要小写,这就是现在还在使用的化学元素命名方法,第三就是确定了原子量的标准,就是以氧原子的1/16作为单位原子量,这一直用到了1959年,现在是以碳-121/12作为标准。

这次大会足以和后来的物理界的索尔维会议相提并论,不过索尔维会议后物理界就陷入了一片混乱,到现在都还没有从混乱中走出来,而卡尔斯鲁厄会议却是理清了化学界的混乱,在大会上化学家们统一了思想,从此以后,在泥泞中踟蹰前行的化学就步入了高速公路。

大胜关大会上大家统一了思想,决定团结在以郭巨侠为首的抵抗蒙古势力周围,还成功地挫败了金轮法王抢夺武林盟主的阴谋,但这些是襄阳大会最大的收获吗?当然不是,襄阳大会最大的收获是小杨过呀,和大胜关大会一样,卡尔斯鲁厄会议的最大的收获也不是那些,而是一个来自于俄罗斯的年轻人,这个年轻人就是门捷列夫。

1.png

咱们前面说过,当时美国就是科学荒漠,现在大名鼎鼎的耶鲁哈佛普林斯顿当时都是名不见经传的小学校,俄罗斯比美国强一点,因为俄罗斯有罗蒙诺索夫,不过也强不多了多少,罗蒙诺索夫去世后俄罗斯又重新成为了荒漠,直到门捷列夫横空出世。

欧洲的大师们小时候都是捣蛋鬼,都喜欢鼓捣点炸药什么的,而俄罗斯的大神从小都是乖孩子,倒不是他们不喜欢,而是太穷了,罗蒙诺索夫小时候连饭都吃不上,哪还有瓶瓶罐罐让他做实验呀。

门捷列夫比罗蒙诺索夫强点,父亲是中学校长,好歹能吃饱饭,不过也强不了多少,他的父亲同情十二月党人。

十二月党是当时俄罗斯的进步力量,为了俄罗斯的进步,他们不惜流尽最后一滴血,在《亮剑》中,赵刚和冯楠自杀的时候,赵刚对冯楠说的就是“十二月党人该上路了”。赵刚说的“上路”是他们一起去另一个世界,实际上的十二月党人上路却是一家人一起被流放。

在门捷列夫还没有出生的时候,他的父亲就被调到了西伯利亚的小城托波尔斯克,原因就是他同情十二月党人,而这个偏远的小城就是十二月党人被流放的地方。

门捷列夫的降生为这个家庭带来了欢乐,也给本来就贫困的家庭增加了负担,而祸不单行的是他的父亲还双目失明了,门捷列夫的母亲就象那些伟大的十二月党人的妻子一样勇敢地承担起了家庭的重任。

虽然家庭贫苦,但这位英雄母亲还是让他读完了中学,在此期间他的父亲去世了,但这并没有压垮这位英雄母亲,不过要想受到更好的教育,在这穷乡僻壤是不行的,为了门捷列夫读大学,母亲带着他来到了莫斯科,没想到的是莫斯科大学居然不让报考,说是中学毕业的地方不对,这都什么事儿啊?我们有学区房,他们居然都学区地区,那就去彼得堡吧,彼得堡说我们也有学籍规定,也不能报考,看来一个国家的落后都是从教育制度上开始的,有这样的教育制度,这个国家没法不落后。

这万恶的教育制度并没有让这位伟大的母亲屈服,既然正常方法走不通,那就试试别的办法。门捷列夫的父亲毕业于彼得堡师范学院,作为父亲的母校,总有几个老朋友帮忙,历尽千辛万苦,门捷列夫终于跨进了学校的大门。

可是他的英雄母亲却被这一连串的遭遇击垮了,在门捷列夫跨入大学后不久,他的母亲就与世长辞了。

现在门捷列夫已经是父母双亡的苦孩子了,这是不是有点象神雕侠杨过呀,从身世上有点象,而且也是磨难重重,由于父母双亡,他没有经济来源,只能靠奖学金来维持生活,这和当年的罗蒙诺索夫差不多,可是他比罗蒙诺索夫还惨,由于来自于偏远地区,他学习成绩还很差,几乎在班里就垫底了,没办法,那就努力学吧,对于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他自然舍不得轻易放弃,可是他的磨难并没有到此为止,在三年级时,他还得病了,医生都认为他生命垂危了,都说“自古雄才多磨难”,可是对于门捷列夫来说这磨难有点太多了吧,但是门捷列夫挺了过来,他在病床上坚持学习,不但战胜了病魔,他的努力也得到了回报,学习成绩也跃居第一,得到了学校颁发的金质奖章,而且他也确定了化学作为终生努力的方向,在化学方面也开始崭露头角,毕业论文发表在了《矿业杂志》上,并且出版了单行本。

一年后,他写出了硕士论文,当年他高攀不起的彼得堡大学决定授予他硕士学位,又过了一年,他成为了彼得堡大学最年轻的副教授,当时他才仅仅23岁,少年终于化蛹为蝶了。

对于一个艰难走过来的贫苦少年来说,这应该是一个完美结局了,但对于门捷列夫来说这才仅仅是开始,他忘乎所以地辛勤工作,不过看门老头却给他添了不少麻烦。

虽然已经是副教授了,但是彼得堡大学的实验条件很简陋,实验里没有煤气,门捷列夫只能用酒精灯加热,看门老头就盯上了他的酒精,常常偷酒精喝然后给他兑上水,这让门捷列夫不胜烦恼,看来得去外面看看世界了。

1859年,门捷列夫来到了德国深造,他的老师就是本生灯的发明人本生,更重要的是在1860年,他参加了卡尔斯鲁厄会议,在大会上,他开阔了眼界,接下来就应该爆发了。

归国后,门捷列夫用两个月时间写出了《有机化学》一书,这是第一本用俄文写就的有机化学教材,1865年他获得了博士学位,也成为了教授,未来在门捷列夫面前一片光明,可是门捷列夫却选择了一条满是荆棘的小路,这条小路就是无机化学。

相对于成熟的有机化学,当时的无机化学简直是混乱不堪,虽然已经发现了60多种元素,但是各种元素各自为战,看起来毫无关联,这可不像有机化学,有机化学的各种物质虽然千变万化,但是都靠碳元素联系了起来,可谓万变不离其宗,可无机化学的各种元素靠什么联系呢?

最早思考这个问题的是化学界的一代传奇,号称“化学界的牛顿”的拉瓦锡,他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张元素表,把已知的30多种元素分成了四类,分别是气体、金属、非金属和土质,这看起来是不是有点四元素说的意思呀,看来要脱离传统确实有点难,要知道拉瓦锡的“氧化说”就是推翻了“四元素说”的,虽然拉瓦锡的元素表很重要,但是意义不大,这并没有揭示元素之间的秘密,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当时发现的元素比较少。

随着发现新元素的增多,又有人提出了“三素组”的说法,意思就是有三种元素的性质非常接近,就象下面这个表一样。

锂(Li

钙(Ca

磷(P

硫(S

氯(Cl

钠(Na

锶(Sr

(As)

硒(Se

溴(Br

钾(K

钡(Ba

锑(Sb

碲(Te

碘(I

看起来是不是有点很熟悉,这就是最早的元素周期表,注意到括号中的元素符号了吗?那就是卡尔斯鲁厄会议上的规定。

这张元素表确实揭示了一点元素的秘密,算是周期表的萌芽了,不过这张表又一个致命的缺陷,那就是只包含了15种元素,那另外的40多种元素怎么办?看来还得另想办法。

后来人们更进一步,提出了六元素表,这样一来就囊括了一半元素了,可剩下的一半怎么办?继续增加呀,接着又提出了八音律表,这基本上已经就是元素周期表的雏形了,门捷列夫要加油呀,再晚一点元素周期表就要由别人发现了。

这个时候门捷列夫在干什么呢?他居然在玩扑克牌,这不可能呀,门捷列夫一向工作起来废寝忘食,这么关键的时候怎么玩物丧志了呢?

他确实是在玩扑克牌,不过他这种玩法不是娱乐,而是工作,他玩的扑克牌上面每一张上写满了元素符号、原子量和主要性质,他要找出各种元素之间的排列规律。

门捷列夫按照元素的原子量大小把元素排列起来,他发现每隔七个元素,元素的化合价和主要性质就很类似,这就是元素的秘密。

他画下了这样一张表。

2.png

他把这张表命名为《根据元素的原子量及其相似的化学性质所指定的元素系统表》,这有点太繁琐了,我们现在一般叫做元素周期表。

根据元素周期表,门捷列夫总结出来了元素周期律,就是“单质的性质以及各元素的化合物形态和性质与元素的原子量的数值成周期性关系”。

1869年的俄罗斯化学年会上,由他人代读了门捷列夫的论文,这就是著名的《化学元素的性质和原子量的相互关系》,这篇论文被称为“化学史上划时代的文献”,可是这一生中的高光时刻门捷列夫怎么会让别人代读他的论文呢?

因为他劳累过度病倒了,可以看出来发现元素周期律是一项艰苦的工作,也可以看出来他并没有玩扑克牌,当然那个从梦中得来元素周期表的传说也不是真的。

后来有记者采访门捷列夫时问道“您是怎么样得到您的元素周期表的呢?”门捷列夫回答道“这个问题我大约思考了二十年,您却认为坐着不动,五个戈比一行五个戈比一行地写着,突然就成了,事情并不是这样。”“那么您是不是承认您是一位天才?”记者又问道,门捷列夫不假思索地回答道“什么是天才?终身努力,便是天才。”

从门捷列夫自己的回答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个伟大的科学家的情操。

但是还有一个问题要注意到,那就是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表和八音律表看起来并没有什么大区别呀,为什么门捷列夫的周期表名留青史,而八音律表却湮没无闻呢?

这是由于门捷列夫对周期表做了两项重要工作。

首先门捷列夫指出某些元素的原子量测量并不准确,需要根据周期表重新测定,这有点匪夷所思了,对于科学来说从来都是根据实验来修正理论,而门捷列夫却说要根据他的理论来修正实验,这可能吗?对于别人来说可能不能,但对于门捷列夫来说却可能。

铟元素就是周期表中的“捣蛋鬼”,不管是“三素组”“六元素表”还是“八音律”都无法把他纳入其中,其实门捷列夫也没有办法把他纳入周期表中,原因就在于铟元素是一种金属,可是测得原子量却是75,这就位于了砷元素和硒元素之间,而砷元素和硒元素则是两种非金属,在两种非金属中间出现了一个金属,这无论如何也说不过去,这要么意味着周期表是错的,要么就是铟元素的原子量错了,门捷列夫认为周期表是不可能错的,错的当然就是原子量,门捷列夫不但认为原子量是错的,还指出了铟元素应该的原子量。

这一下引起了轩然大波,俄罗斯化学界认为门捷列夫自己不做实验而仅仅根据周期表就擅自改动元素的原子量,简直就是“天大的笑话”是“对科学的侮辱“,不过科学嘛,靠的是实验,又不是打架靠人多,经过重新测量,人们发现门捷列夫居然说对了。

已经发现元素的问题算是解决了,不过还没有完。门捷列夫发现他的元素周期表并不完美,要是按照原子量大小七个元素一个周期排下去的话,砷元素应该在铝元素下面,可很明显,砷元素不可能和铝元素性质相似呀,它俩一个金属一个非金属,莫非又是原子量测错了?

这样想想就错了,不可能化学发展这么多年了,原子量都错了,那到底是为什么呢?

门捷列夫忽然灵光乍现,既然元素是一个个发现的,那么就有可能还有未发现的元素,这样的话,只要在周期表中留下未知元素的位置就可以了。

要是说指出原子量测量不准确还是轩然大波的话,那么在周期表中留下未知元素位置就是滔天巨浪了,这哪还是化学家呀,这简直就是神棍了。

可是事实又一次证明门捷列夫对了。

1875年,法国化学家布尔波德朗发现了元素镓,可没多久,他就接到了来自俄罗斯的来信,写信的人自然就是门捷列夫,门捷列夫在信中写道镓元素就是他之前预言的“类铝”,并且指出他测定的镓元素的密度错了,布尔波德朗感到莫名其妙,自己千辛万苦发现的新元素,居然是门捷列夫预言的,难道门捷列夫先生是神棍不成,而且还宣称自己把密度测量错了,要知道世界上唯一的一毫克镓元素就在他的实验室中,这位神棍是如何知道的呢?

不过在门捷列夫的坚持下,布尔波德朗还是提纯了镓元素,重新测定了密度,又到了见证奇迹的时刻了,门捷列夫又对了。

元素周期表的出现吹开了笼罩在化学世界上的迷雾,成为了化学的发展的指路明灯,要是说拉瓦锡是“化学界的牛顿”的话,那么门捷列夫就是“化学界的爱因斯坦”。

按理说做出了如此大的贡献,各种荣誉应该纷至沓来吧,至少诺贝尔奖应该是唾手可得了吧,可是情况并非如此。

由于门捷列夫批评过阿伦尼乌斯的理论,这当然引起了阿伦尼乌斯的不满,作为一代学阀,阿伦尼乌斯当然不允许和自己有隔阂的人获奖,门捷列夫也就错失了诺贝尔奖。

错失诺贝尔奖并不是门捷列夫的错误,对于他来说也无所谓,反正诺贝尔奖也增加不了他的荣耀,相反他没有获得诺贝尔奖才是诺贝尔奖的羞耻。

不过在国内他也没有获得院士称号,这倒不是阿伦尼乌斯的影响,阿伦尼乌斯虽然影响不小,但影响力也仅仅在瑞典国内,出了瑞典那个小国他可就管不了了,这次出来阻止门捷列夫的是俄国沙皇。

门捷列夫的父亲同情十月党人,受到父亲的影响,他自然对沙皇政府也没有太多尊重,而沙皇遴选院士的标准是忠臣良民,而门捷列夫显然不符合这个条件,不过这些身外事,门捷列夫并不在乎,何况世界上识货的人多了,几乎所有的外国科学院都聘请门捷列夫来担任名誉院士,门捷列夫没有担任俄罗斯科学院院士,同样是俄罗斯科学院的耻辱。

这些身外事门捷列夫都可以不在乎,但是科学上的事情他却不能不在乎,一个新的发现让他感到有些烦恼,这又是什么发现呢?



https://m.sciencenet.cn/blog-279293-1392492.html

上一篇:[转载]吴牛喘月:化学传奇(11)——捣鼓诺贝尔奖的阿伦尼乌斯
下一篇:[转载]化学传奇(13)——她改变了世界,世界却对她百般刁难

1 郑永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6 00:4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