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散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qng1008 前三十年写日记,后三十年写博客

博文

《第三代中医之路》的网聊

已有 931 次阅读 2023-12-11 10:11 |个人分类:思考中医|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半年前的一个上午,忽然接到集普学弟从纽约打来的电话说:“我们正在参加一场晚宴,有个朋友找你。”

集普是母校北美校友会的会长,全美中医药学会副会长。他1985年考上湖北中医学院著名中西医结合肝病学家王伯祥教授的研究生。我们是一对好搭档,曾经参加过湖北中医学院研究生会的筹备(我任学术部长,他任外联部长),创建《现代中医研究会》(他是会长,我是学术部长)并创办《现代中医》杂志,发起《第三代中医论丛·前途命运思考》(以下简称“论丛”,湖北中医学院研究生会和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生会主编,湖北科技出版社1987年出版)的组稿和编辑工作。他1988年研究生毕业后,到广州中医药大学脾胃研究所工作,师从著名中药药理学家王建华教授;1992年赴美,先后在梅奥医学中心Mayo Clinic消化科和华盛顿大学医学院消化内科等机构从事研究工作。2000年在亚利桑那州凤凰城US Nutrition公司担任R&D副总裁,并与同年担任日本本草制药株式会社美国公司Honso USA总裁,2008年创建中医药公司TCMZONE,一直从事中医药市场营销和中药做为植物药的临床研究工作。

接着,他介绍了这位朋友:你们很有缘分的。1982年的《医学与哲学》杂志第10期,第一篇文章是他的“中、西医发展规律初探”,第二篇是你的“试论中国古代医学和古希腊医学的理论体系”。他现在在美国新泽西做皮肤病理专科医生和针灸医生,是美国中医药学会、针灸学会前会长。他本科毕业做一段医生后,就到美国读医学免疫学博士学位,先是做科研,后来考取了美国的行医执照,做了住院医和专科医生。但他一直有自己的针灸诊所,长期从事针灸学的临床、教学和研究工作,著有《美国针灸热传奇》,提出泛穴现象、软针灸和硬针灸、气球理论等新理念,提倡以循证针灸证据重新认知针灸,研究揭示人体皮肤肥大细胞分布规律同穴位密度及微针系统密切相关。获NIH Merit奖,世针联首届天圣铜人奖,世界中联国际贡献奖-科技进步二等奖。

加了微信后,李教授开始跟我聊天。

Yong:我一直觉得,中国80年代是个学术发展的特殊时期,主流杂志能发学生的文章,影响了一代人。这个事在当下已经不可能发生了,是个悲哀。因此,有必须回顾一下,看看40年后的影响。如今,“第三代中医”也要退出历史舞台了,需要总结一下。

他引用了我当年在《论丛》前言所说的:那时候,一代天骄的大学生豪情万丈,乘改革开放的东风而来,备受社会各阶层恩宠。自然而然地,怀揣“时间开始了”的壮志,做“天将降大任于己身”的梦想。

聂:李教授有什么设想?

Yong:你好,聂医生,我跟你语音说吧。我觉得你当年的想法很好,第三代中医这个名词我非常同意,后来在不同场合我也讲过类似的话。我们这一代人呢,应该留下自己的痕迹,明确自己的对中医界的贡献。那么,现在更是应该从总结的角度谈这个事儿。这一代中医的典型代表,应该算七七、七八,顶多也就是七九就到头儿了。这代人呢,现在已到退休年龄,应该总结一下,而且很多人确实很有故事。

我曾经想编一本书,叫做“七七、七八看中医”,找几十个或者不超过100个,一个代表人物,各行各业的。让他们总结一下自己的人生经历,以及从事中医的经验教训,不超过5000字,等于自己职业生涯的总结,有什么经典的看法、主要成果和对未来的预测等,就跟你的想法一样,实际上我想这样一本书是有这个吸引力的,比如我也各行各业认识一些朋友。在我熟悉的领域当中,很多人做的是非常不错的。

要把这些人组织起来,写一本确实能代表整个中国大陆七七、七八这批中医的代表人物。这样一本书呢,需要很多时间、精力。我自己也没有那么大的精力,恐怕也没有那么大的号召力,或者是组织能力,应该跟哪个出版社啊,或者大的单位呀,有个沟通。这样才好,另外还得要讲实话,不能讲官话。现在比较合适,这些人大部分都退下来了,没有行政职务了,可以讲一些实话了。这个事儿呢,我跟一个同学进过,他在教育报曾经做过头儿,杂志的编辑,也是七七的。他觉得挺有意思,可以组织。

这只是一个想法,从来没有落实过。我想,如果有人组织这么一本书呢,我会参与写的,我会写一章我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就是说把自己这一生经历的中医的事情总结一下,谈一下自己看法,对未来做个预测。如果有100个人写出100篇文章,那就有分量,会有读者。而且会给这一代人留下痕迹,对未来中医吧产生影响,尤其对现在的年轻人,现在的事业上升期的人,还有在主政的人,都会有一定参考作用。这是个想法了,可能和你有点儿不谋而合,你看一看?

聂:很好的主意!李教授先拿个方案,国内外合作?还是以有点梦想的人为主吧?

Yong:你要觉得这是好主意的话,可能确实值得推动,我过两天吧,简单写一个想法,那你要能帮助推动,那最好了。我觉得这个事情要做就做到顶级,找七七、七八最有影响的人物,一定要包括起来。比如说我认识的针灸领域、针灸文献领域。比如黄龙祥,他这个文献做到极致了,远远超过他的老师,我在多个会议上都讲过,如果他能参加写一篇,那就有代表影响人物。再有比如在海外中医药的这个赵中振,在香港写了大量的中医药文章,也是有影响人物,我们也是好朋友。

所以,如果能够把七七、七八这种有代表性的,在中医界有影响的人物,邀他们参加,而不是自由投稿。采用邀请制,有目的的邀请一些作者,按各个学校分配名额,这样的话呢,可能会保证质量,要这些人说实话,说真话,那就会留下痕迹的,这是我的想法。

这个是确实是要有点儿梦想的,有点儿激情的人物。有的人做了一辈子,糊里糊涂,尽管位置很重要,甚至可以当大学校长,但不一定对中医有什么实质性的贡献。他也可能不感兴趣写这种文章,这个确实是这样,你的想法呢?我们可以再交流一下,碰撞一下。这个需要有人来推。

你刚才转的文章是潘卫星的,他也是北中医的,我们很熟悉了,邀请他肯定没问题。中医界的人呢,能看懂的不多,但是真正能看懂的人呢,非常喜欢,因为我那个文章写的是一个比较生物医学,比较一个重大的问题。对针灸界呢,有直接的联系和影响,也是我亲身经历的,我也转给你分享一下。

聂:也可以一些已经发表的文章的基础上汇编。

Yong:关于七七、七八级中医,有点儿特殊的历史意义,关键时代感。这是第一届高考,这些人呢,他们本身素质很好,但很多人对中医毫不了解,或者丝毫没有兴趣。我们做过一个统计,好像我们报中医学院的人,就是10%左右,大部分人都没报中医学院,是被分去的。那么在全国范围内,历史上意外的得到一批非常聪明的学生,这是空前绝后的,以后也不会发生了。这批人呢,正好赶上了改革开放,很多人学了中医、西医,还有现代科学,甚至出了国。

他们又在和平条件下,没有任何干扰的情况,认真研究了学术,从大学毕业一直到退休,经过了完整的职业生涯。这个时期呢,又恰巧是生物医学、生命科学翻天覆地变化的时期,出现了分子生物学,出现了新的医学革命,甚至结合医学等,在全世界范围内,也出现了一个医学发展的高潮。这些人都经历过了,他们经历下来以后,对中医有什么看法,有什么结论,有什么预测,有特殊的意义,是后人不可比拟的,先人也没有过。

聂:好的,李教授。非常赞同您的提议,我们先提出要求,确定主题,拟定名单。我觉得每篇字数可以多一点,也可以弄几个分册。书名就叫《第三代中医之路》,你看怎么样?曾经有一套丛书,书名是《老中医之路》,影响也是很大的。我们今天的《第三代中医之路》,与老一代中医走的路有什么不同,贡献如何?对未来有什么启示?一方面与40年前是一个呼应,另一方面确实需要总结和评价。

Yong:好的,我们继续联系......

注:没想到,因为一些琐事被耽误了,直到王瑞文学弟提出了类似的倡议,才把它从微信聊天里找出来。

《现代中医》封面设计,出自时湖北美术学院院长尚阳教授:古老阴阳图被熊熊烈火锻炼,即凤凰涅槃,浴火重生。

“征稿启事”(1985年11月1日)

本书取名为《第三代中医:前途与命运思考》。因为第三代中医最关切中医的前途和命运。

对于第一代中医,尽管他们也考虑(甚至当今把握着)中医的前途和命运,尽管他们也忧心忡忡,疾“乏人乏术”之苦。但他们毕竟可以坦然地说:我们这一代已经走过来了,这接力棒应该而且必须交下去!

对于第二代中医,尽管他们也渴望中兴、渴望开拓,但他们毕竟也可以说,我们最宝贵的年华却处在最艰难的时期,现实中承上启下的担子已经够重了。

那么第三代中医呢?我们意味着来日方长,意味着未来中医。中医的前途是我们的命运,我们不想,谁想?!我们不干,谁干?!什么是“历史责任感”?只有充分认识这几个字的份量,才能肩负我们的使命。

悠久的传统科学正向我们手中移交。然而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第三代中医面临着巨大的信念危机!

信念的建立和巩固,不在于空洞的说教,不在于一时的热情和冲动,不在于美好善良的愿望和遐想,而基于可供信服的事实,在于实事求是的理性分析。坚定的信念得助于基本事实客观分析的升华——清晰的方向和目标。坚定的信念是所有科学巨匠成功的前提,如果我们蹉跎岁月,如果我们碌碌无为,中医的未来就会黯淡无光。

《第三代中医:前途与命运思考》是我们自己的思考,旨在聚全国青年中医精英的智慧和理性,思考我们的学科结构、发展潜力、理论惯性、突破方向......。相信,观念的进步能够改变学科的格局,我们的思考将集聚巨大的能量,产生深远的影响。中老年专家已经有了《中医学2000年展望》,他们正看着我们,新一代与老一代中医的见解有什么不同?但无论如何,我们的思考将直接影响我们的行为,并且决定未来的中医。

《第三代中医:前途与命运思考》要求来稿密切联系实际,以现实为参照,以历史为借鉴,以理性为原则,进行客观、冷静地思考。观点不拘,形式不限,更希望将多学科知识、方法和精髓与中医学的具体问题融为一炉,切忌“贴标签”式生搬硬套。来稿限8000字以内,请寄“湖北中医学院研究生会”,截止时间1986年6月30日。根据来稿情况,考虑是否分册发行。

《第三代中医:前途与命运思考》“编后记”(摘)

……1985年,我们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的部分青年编辑同志在社领导的热情支持下决定在全国组织一批以研究生毕业论文为主体的当代青年优秀科技论文,并分学科汇编成册,暂时定名为“未来学者丛书”。但由于当时各方面的条件尚不成熟,故这一计划未能付诸实施。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们在湖北中医学院发现该院有些研究生正就有关“第三代中医”涵义的问题展开热烈讨论。于是我们便产生了以湖北中医学院研究生会为基地,面向全国征稿,首先在中医这一当前面临许多问题有待探索和发展的领域内出一套观点新、思想深、质量好、水平高的当代青年中医论丛的想法。于是我们热情鼓励、支持了“第三代中医”问题的讨论,决定与湖北中医学院研究生会和中国中医研究院研究生会一起联合编辑出版这套论丛,并将其定名为《第三代中医论丛》。

鉴于目前中医面临现代自然科学、特别是西医的强烈冲击而处于将被淘汰的危机,我们首先列选了十二个问题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征稿,决定论丛第一辑一专门讨论有关中医发展战略问题为主,取名为《前途·命运·思考》。自1986年元月征稿以来,我们陆续收到300多篇来稿,这些来稿从分析现状,剖析问题,客观评价中医现有学术理论体系、研究方法、发展战略等方面入手,涉猎哲学、史学、文化学、社会学、比较医学、分子生物学、中医未来学等多个领域,透过各篇文章的字里行间,我们看到了一颗颗热爱中医事业、愿为振兴中医事业而奋斗终身的赤子之心,体察到了一代中医新人勇于探索、刻意创新的激奋之情。同时,也使我们看到了中医未来的希望。

……今天,科学事业的发展正处在一个大协作、大联合的时代,像中医过去那样独承师技,各自为事的活动方式恐怕永远成为历史的遗迹了。《第三代中医论丛》的出版正是顺应了这一历史的潮流……



https://m.sciencenet.cn/blog-279293-1413346.html

上一篇:[转载]沟通中西 融合古今——天回脉书:从11到12脉的过渡
下一篇:[转载]刘冰冰:胃镜活检提示肠上皮化生是怎么回事?

2 李升伟 农绍庄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8 22:0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