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散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qng1008 前三十年写日记,后三十年写博客

博文

什么是医学?

已有 533 次阅读 2024-2-5 11:35 |个人分类:医学史话|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最早给医学下定义的,是中世纪伟大的阿拉伯医学家阿维森纳(Avicenna,980-1037),也叫伊本·西拿(lbnsina)。他在其名著《医典》中说:“医学是科学,我们从中学到(a)人体的种种状态,(i)在健康时;(ii)在不健康时;(b)通过什么方式:(i)健康易于丧失,(ii)丧失健康时使之恢复健康。换言之,医学就是如何维护健康的技艺和健康丧失后使之恢复健康的技艺。”

艾刚阳在《医学论》(科学出版社,1986年2月第1版)中,进一步将医学定义为:医学是认识、保持和增强人类健康,预防和治疗疾病,促使机体康复的科学知识体系和实践活动。更简单地理解,医学是研究人类生命过程以及防治疾病的知识体系。

可见,定义医学必须从它的外延出发,即医学可以划分为两大门类,一是医疗实践活动,无论是低级、简单的,还是高级、复杂的;二是医药卫生知识,无论是系统、正确的,还是零碎、不太正确的,甚至荒谬的。因为医学不仅要实实在在地帮助患者(包括健康人的养生),还要告诉患者为什么会这样(做)的理由。因为医学与人类生存、繁衍密切相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焦虑始终伴随着人类。这一点,无论古代医学(现在称之为传统医学)还是现代医学,概莫能外。

著名医史学家阿尔图罗·卡斯蒂廖尼(1874-1953)说过,医学是随着人类痛苦的最初表达和减轻这种痛苦的最初愿望而诞生的。我认为,就技艺层面的演化而言,最早是本能医学,随后是经验医学,再后是循证医学和精准医学。但医学不仅仅是经验和技术,还需要解释:最早是神灵医学(巫医学),随后是自然哲学,再后是基础医学。

这就是医学大致经历的三个历史阶段,即原始医学、古代医学和现代医学。根据卡斯蒂廖尼的观点,最早的医学形态是本能医学,那是从动物到人类的漫长演化过程中(以百万年计算)唯一的救助形式。因此,西方一些著名医学史家大都持“医学源于动物本能”的看法,中国学者也有类似论述。《朝野佥载》是唐代张鷟撰笔记小说集,其中说到:“医书言虎中药箭,食清泥;野猪中药箭,逐荠苨而食;雉被鹰伤,以地黄叶帖之……;鸟兽虫物,犹知解毒,何况人乎?”(《朝野佥载》第7页,丛书集成本)动物在其生活中,具有克服痛苦、保护生命的本能,从而产生某些自疗行为,无论这些行为是与生俱来的,还是后天习得的,都是无庸怀疑的事实。人和动物一样,有求生和保护生命的本能。他们遇到疾病和意外创伤,自觉或不自觉地去探求解除痛苦、恢复健康的方法,也是必然的。

但要看到,所谓“本能医学”是不存在的,尽管这一历史时期非常久远。因为医学不仅仅是救助行为,对生命和疾病的认识才是最关键的。由此看来,“本能医学”只是最早的医学源头,并非具备解释功能的医学体系。这说明,尽管原始人类与动物同样具有保护生命的本能,却是在原始思维指导下进行的,他们可以观察、思索,把原始的经验积累起来,从偶然的事物中发现事物的某些联系,从无意识的动物本能过渡到有意识的人类原始医疗经验的积累,才能有真正的医学起源。

可以说,巫是最早的知识分子,他们第一次将医学经验和原始宗教相结合,创造了巫术医学(也可称之为神灵医学)。这种医学源于人类文明的孩童阶段,“万物有灵”“物我不分”导致自然崇拜,虽然有最初的药物和非药物经验手段,但仍然服从于巫术文化的规范。随后“巫医分家”,医学经验与自然哲学相结合,产生了今天仍然存在的五花八门的古代医学(即今天的传统医学)。再后,形式逻辑与实证研究结合,解除了经验医学与自然哲学的“拉郎配”婚姻,建立起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水乳交融现代医学体系。它们各自所代表的时代、思维特征、技术手段和知识体系如图1。

始于约300万年前

始于5万年前

3000年前-16世纪前

17世纪以来

  

蒙昧时代

轴心时代+后轴心时代

科学时代

思维特征

野性思维(形象思维+早期抽象思维)

抽象思维

技术手段

本能医学(自救行为)

经验医学

循证医学

医学知识

神灵医学、自然哲学的医学

基础(实证)医学

图1   人类医学起源与演进的历史

上图可见,医学发展的历史阶段和历史形态并不完全契合,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即从此走上了医学理论从蒙昧到清晰,诊疗技艺从模糊到精准的演进之路。在这个过程中,医学家和划时代医学著作不断问世,医学知识的创新、应用和传播风起云涌。其中,最引人瞩目的是从轴心时代到科学时代的医学革命。



https://m.sciencenet.cn/blog-279293-1420646.html

上一篇:《中国医学通史古代卷》“原始人类及其卫生活动”文摘
下一篇:关于“自然医学”

4 农绍庄 杨正瓴 尤明庆 汪运山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8 04: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