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散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qng1008 前三十年写日记,后三十年写博客

博文

艾滋病研究的两个新进展

已有 3202 次阅读 2013-9-18 08:27 |个人分类:临床研习|系统分类:科普集锦|关键词:学者| 杂谈, 艾滋病, 发病机制, 根治

    艾滋病近期取得较好进展,一是病毒毒感染人体细胞机制获得重要发现。

    据来自《光明日报》记者曹继军、颜维琦报道,美国《科学》杂志、美国科学促进会在沪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该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和美国Scripps研究所的科学家组成的研究团队,成功解析了CCR5蛋白质分子的高分辨率三维结构,并据此解释了抗艾滋病毒感染的药物马拉维若是如何作用于该受体分子进而阻断病毒入侵的分子机制,相关成果发表在当日出版的《科学》杂志上。

    该项研究的负责人、论文的唯一通讯作者——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吴蓓丽说:“这些结构信息将帮助我们更加准确地理解艾滋病毒感染细胞的机制,并有助于研发出更为有效的抗艾滋病毒感染的新型药物。”据悉,CCR5受体是新型抗艾滋病毒药物研发中最受关注的靶点之一,目前已有少量此类抑制剂被研制成功,但苦于缺少可用于精确药物设计的CCR5受体分子的高分辨率结构,其作用机制仍无法明确阐明。2010年,吴蓓丽研究测定了CXCR4的晶体结构,成果发表在当年的《科学》杂志上。在此基础上,吴蓓丽率领团队成功解析了CCR5的三维结构,揭示了马拉维若与抗艾滋病毒药物靶点CCR5的相互作用模式。研究还发现,大多数种类的艾滋病毒在侵染人体细胞初期以CCR5为共受体,经过一段时间后,病毒共受体转化为CXCR4,加剧了病毒在人体内的进一步扩散。艾滋病毒对于共受体的选择性可能是由两种共受体的结构在形状和电荷分布等方面的细微差异造成的,这些特点对于抗艾滋病毒的药物研发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上海药物研究所业已组织团队联合攻关,根据解析的CCR5结构开展药物设计,已获得抗病毒活性更好的化合物。

    二是近年来有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某些病人的艾滋病有机会根治。据德国《明镜》周刊报道,世界顶级艾滋病研究人员近日齐聚斯德哥尔摩卡罗林斯卡研究院(Karolinska Institute),参加为期两天的研讨会。会议主题是“治疗艾滋病:从发病机理到根除”。

    受美国“密西西比婴儿”病例的启发,科学家猜测说,艾滋病毒DNA会在患者患病2周内隐藏在人类的基因中。不过,如果病人及早接受治疗,有机会阻止这一潜伏过程。法国研究人员估计,如果治疗及时,大约有15%的艾滋病患者将来不用服药就能通过自身调节控制艾滋病。

    “密西西比婴儿”2013年3月受到媒体广泛关注。这名婴儿受到母婴传播影响,患有艾滋病,出生后30小时之内就开始接受治疗。18个月后,治疗停止,婴儿体内的艾滋病毒却并未扩散。法国、德国研究人员也发现了十余个类似病例:病人停止用药,病毒却没有扩散。

    即便未能尽早治疗,或者早期治疗不成功,也并非没有希望。医生正在寻找方法,把潜伏在人类基因中的艾滋病毒DNA分离出来;如果成功,将为剩下85%以及稍晚接受治疗的患者带来福音。

    艾滋病专家汉斯·耶格尔相信,很快就会有一大批艾滋病人不再需要药物治疗。他说:“我猜测,不少病人已经不再需要治疗,但我们还在给他们用药。”



https://m.sciencenet.cn/blog-279293-725811.html

上一篇:移民香港,后悔了
下一篇:2013中秋:星语第一次游东湖公园(一)

1 徐向田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9 05:3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