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散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qng1008 前三十年写日记,后三十年写博客

博文

序言与目录:即将出版的《手足口病中西医临床与基础》

已有 2299 次阅读 2014-1-4 11:15 |个人分类:思考中医|系统分类:科研笔记|关键词:学者| 目录, 序言, 手足口病, 中西医诊疗

   手足口病常见多发,以婴幼儿为传播对象。2008年以降,该病在我国多省市暴发流行,尤以肠道病毒(EV)71为最烈:死亡患儿攀高不下,患儿家长乃至社会谈疫色变。形势逼人,但针对手足口病的中医药治疗方案仍未厘清,中医特色彰显不足。鉴于此,2009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为手足口病中医药治疗专门立项,拨款研究。在李秀惠教授带领下,课题组依照卫生部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推荐的中医药方案,着手临床观察研究和病因病机探讨,结果表明,该方案对手足口病普通型和重型患儿有较好疗效。2012年,课题组对该方案进一步修订、完善,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施行。

“碧血溅岐黄,丹心付疫情”。本书多数编写人员既是长期活跃在临床一线的中西医专家,亦课题组研究成员。从2009到2013年,我出席了他们的每一次课题研讨会,目睹了各位同仁的“百家争鸣”,临床一线的“华山论剑”,与病魔争夺生命,为学术挥洒热情,让我印象颇深。此次汇撰成册,也是课题组成员在手足口病领域跋山涉川的见证。《诗经》云:“谦谦君子,赐我百朋。”我相信,此书可作为广大医务工作者和相关专业人士的良朋益友。

本书不仅详细介绍了有关手足口病的中西医基础知识及近年来的学术动态,更对课题组的研究成果和临床经验,赋予了图文并茂、文理兼顾的展示和说明,可谓承上启下、继往开来之举。“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我衷心希望他们能不辱使命,成就杰作,不负我等中医前辈和广大读者的殷殷期待。

暴疫横行,仲景伤而演“六经”,又可悲而述“瘟疫”。昔贤尚能不计安危得失,挥斥方遒,汝辈又怎能不奋发图强,为中医增光添彩?与诸君共勉。 

 

目  录

 

上  篇

第一章  概  论

一、定义与病原体

二、重大流行事件

三、现代防控措施

四、问题与展望

第二章  病原学

第一节  人类肠道病毒的分型

一、传统分型

二、基因分型

第二节  肠道病毒的结构与理化特征

一、肠道病毒的形态结构和基因结构

二、理化特征

第三章  流行病学

第一节  流行概况

第二节  流行过程

一、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

三、易感人群

四、流行特征

第四章  发病机制与病理学

第一节  致病机制

一、EV71致病的病原学基础

二、EV71致病的宿主因素

三、EV71入侵与中枢神经系统致病机制

四、EV71致神经源性肺水肿的发病机制

五、EV71致多脏器功能损害的发病机制

第二节  病理表现

一、中枢神经系统

二、肺  脏  

三、其他主要器官

四、分子病理

第五章  临床表现

第一节  症状与体征

一、潜伏期

二、一般表现

三、重症表现

四、其他肠道病毒(除外EV71、CoxA16)感染引起的手足口病临床特点

第二节  临床分期

一、卫生部诊疗指南(2008年版)

二、中国台湾(2002年版)

三、本课题组(2012年版)

第三节  临床分型

一、普通病例

二、重症及危重症病例

第四节  并发症

一、神经系统并发症

二、呼吸系统并发症

三、心血管系统并发症

四、其他并发症

第五节  后遗症

一、后遗症的发生率

二、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类型与后遗症的关系

三、后遗症的类型及产生机制

四、后遗症的预防

第六章  辅助检查

第一节  辅助检查项目

一、实验室检测

二、影像学及其他特殊检查

第二节  实验室检测方案(试行)

一、手足口病的实验室检测原则和程序

二、检测结果的评价

三、实验室诊断标准与标本采集

四、实验室检测操作流程

五、生物安全

第七章  诊断与鉴别诊断

第一节  手足口病及其并发症的诊断

一、手足口病的诊断标准

二、重症病例的诊断

三、危重症病例的早期发现与诊断

四、并发症的诊断

第二节  鉴别诊断

一、与其他出疹性疾病的鉴别诊断

二、神经系统并发症的鉴别诊断

三、神经源性肺水肿的鉴别诊断

四、心血管系统并发症的鉴别诊断

第八章  治疗学

第一节  治疗原则

一、判断病情  区别对待

二、分期管理与病情监测

第二节   一般治疗

一、休 息

二、营 养

第三节  对症支持治疗

一、控制体温

二、开放气道、给氧

三、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

四、应激性高血糖

五、镇静镇痛

六、各器官系统对症支持

第四节  并发症处理

一、神经系统并发症的治疗

二、神经源性肺水肿和肺出血的治疗

三、神经源性心脏损害的治疗

四、心源性休克的治疗

五、胃肠出血的治疗

六、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治疗

七、继发感染的预防和治疗

下  篇 

第九章  中医对发热伴出疹性疾病认识

第一节  临床表现

一、清代以前的文献记载

二、温病学家的认识

第二节  治疗探讨

一、明代江瓘《名医类案》

二、明代孙一奎《孙文垣医案》

三、清代心禅僧《一得集》

四、清代袁焯《丛桂草堂医案》

五、清代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

六、清代也是山人《也是山人医案》

七、清代陆以湉《冷庐医话》

八、清代王清任《医林改错》

九、清代俞震《古今医案按》

十、清代罗美《古今名医汇粹》

十一、清代吴瑭《吴鞠通医案》

十二、清代张乃修《张聿青医案》

第十章  病因病机

第一节  病邪性质

一、肠道病毒的特性

二、发病季节与气象因素

三、审症求因

四、归纳分析

第二节  病因学说

一、几种病因学说

二、现代医家观点

第三节  感邪途径

一、肠道病毒的传播途径

二、感邪门户

第四节  传变规律

一、肠道病毒的泛嗜性

二、皮疹的病位问题

三、不传、顺传与逆传

四、“湿热动风”与“逆传心肝”

五、外感病传变模式

六、“皮肤-经脉-脏腑”传变假说

第十一章  证候研究

第一节  疾病归属

一、中医病名

二、疾病归类

第二节  症候特点

一、发病年龄

二、流行季节

三、区域演变

四、临床特征

五、疾病过程

第三节  辨证要点

一、分期辨证

二、分型辨证

三、皮疹辨析

四、舌脉及指纹特征

五、内传脏腑

六、顺传逆传

第四节  辨证模型

一、八纲辨证

二、卫气营血辨证

三、三焦辨证

四、病因辨证

五、脏腑辨证

第五节  分期辨证

一、传统分期辨证的缺陷

二、分型辨证的局限性

三、证候学调查与证素分析

第六节 重症患者临床表现及危险因子

一、重症手足口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

二、实验室指标及物理检查

三、危险因子

第十二章  治则治法

第一节  立法原则

一、标本兼治

二、扶正祛邪

三、整体观念

第一节  常用治法

一、泄卫透表法

二、清热解毒法

三、清热化湿法

四、攻里通下法

五、凉肝熄风法

六、滋阴生津法

七、回阳固脱法

八、外治法

第十三章  辨证论治

第一节  卫生部临床指南

一、2012版

二、2010版

三、危重型

四、恢复期

第二节  临床应用综述

一、分型辨证

二、分期辨证

三、卫气营血辨证

四、其他辨证

五、分析与展望

第十四章  常用疗法

第一节  专方专药

一、经典方

二、自拟方、法

第二节  中西医结合

一、体内用药

二、局部用药

第三节  外治疗法

       一、膏剂

二、霜剂

三、散剂

四、雾化剂

五、液剂

六、香包、灸药

七、混合剂

第四节  对症处理

一、高热

二、咽痛

三、皮疹

四、神昏

五、出血

第十五章  方药研究

第一节  抗病毒中草药

一、白  芍

二、板蓝根

三、大  黄

四、柴  胡

五、虎  杖

六、黄  芩

七、黄  芪

八、苦  瓜

九、苦  参

十、甘  草

第二节  中成药

一、抗病毒口服液

二、二、小儿化毒散

三、双黄连口服液

四、板蓝根颗粒

五、银黄口服液(银黄颗粒)

六、清热解毒口服液

七、蒲地蓝消炎口服液

八、羚羊角口服液、蓝苓口服液

第三节  中药注射剂

一、热毒宁注射液

二、喜炎平注射液

三、炎琥宁注射液

四、痰热清注射液

五、穿琥宁注射液

六、清开灵注射液

七、射干抗病毒注射液

八、莪术油注射液

第四节  组方药物分析

一、组方用药频率

二、药物类别分析

第十六章  中医预防与调护

第一节  治未病

一、治未病路径

二、小儿的体质与疾病的防治

第二节  中药预防

一、概  述

二、常用方药

第三节  生活调护

一、目标体质

二、情志调护

三、饮食调护

四、起居调养



https://m.sciencenet.cn/blog-279293-755708.html

上一篇:星语纪事(二十二):一岁到一岁半
下一篇:星语纪事(二十三):医院草坪小耍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8 02: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