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nglie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onglie

博文

科学网是第三种文化吗?

已有 4900 次阅读 2009-9-23 08:43 |个人分类:随想|系统分类:科普集锦|关键词:学者

 
 
“两种文化”是斯诺在50年前提出的概念。斯诺(Charles Percy Snow,1905 ~ 1980),早年在剑桥做过科研,后来成了作家,再后来还去做官,1964年被封为“Leicester 的Snow男爵”(Leicester是他的老家)。他的物理成绩如何,我没见过;他的小说却很多,如系列作品Strangers and Brothers (1940), The Masters (1951), The New Men (1954), The Affair (1960), Corridors of Power (1964) 和Last Things (1970)等。不过,斯老师最有影响的还是50年前在剑桥的Rede演讲:《两种文化与科学革命》(Two Cultures and the Scientific Revolution)。
 
斯老师在演讲中正式提出了现实存在的“两种文化”的 “分裂”——即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分裂。他认为,在20年代,两家人见面,至少还能有点儿“凝固的微笑”,可它们如今“在知识、道德和心理的共同点已经少得可怜”,仿佛隔着“一个大洋”,甚至比大洋还要遥远。因为大洋两岸的人还能找到可以沟通的语言,而两种文化的人物似乎都在说着各自的方言土语。
 
他讲过一个“莫须有”的小故事:牛津的一个大教授应邀来剑桥吃饭,和坐在身边的人滔滔不绝地笑谈,可人家一点儿反应都没有。后来,校长请他别介意,告诉他说,“他们都是数学家。”
 
斯老师有个多年的朋友,是剑桥大名鼎鼎的数学家哈代。他记得,哈教授在30年代的某个时候曾向他表达了一种困惑:好像人们重新定义了“知识分子”,把自然科学家(像卢瑟福、爱丁顿、狄拉克那样的大人,也包括他本人)都排除在外了。哈代问:“这个定义很奇怪,你听说过吗?”——我们今天反倒不感觉奇怪了,似乎更多的人都默认那样的定义。
 
1963年,在《两种文化》的第二版里,斯老师增加了一篇“再论两种文化”,猜想会出现“第三文化”,将两个文化间的距离拉近,从而文艺家能与科学家对话。斯老师本人身兼文艺家和科学家,不愧为“三个文化”的代表;而所有沟通那分裂的两家的人,都是第三文化的实践者。
 
科学网上的博人,来自两种文化的都有,也或多或少在与对方沟通,所以科学网是第三文化的一个“平台”,而博人们都在同一个台子上歌舞。但是眼下的问题是,不论舞者还是歌者,都是自编、自导、自排、自演,似乎缺一个导演。当然,导演不一定是某一个人,而可能是一股潮流。倘若博人足够多,像夜空的群星,也许会自发形成不同的星座,吸引更多的朋友,在夜晚出来数星星。 
 
 


博客感言
https://m.sciencenet.cn/blog-279992-257268.html

上一篇:跟猫猫学物理
下一篇:黄山的艺术精神

21 周可真 武夷山 刘全慧 陈绥阳 孙学军 杨秀海 陈国文 马丽丹 吉宗祥 任国鹏 赵宇 王力 陈湘明 马光文 邱敦莲 tuanhuichen chouchoujj rain1971 lf luxiaobing12 QQ1123

发表评论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 21:1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