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nglie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onglie

博文

“彩虹书吧”答《科学时报》

已有 5041 次阅读 2010-7-23 08:52 |个人分类:翻译|系统分类:科研笔记|关键词:学者

 
 
在上海那几天,《科学时报》记者问起湖南科技出版社新近出版的“彩虹书吧”【一个科学与艺术的读物系列,才出了两种】,其实那套书不是我做的,我只是写了篇空洞的序言(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01518 );所以对问题也只能空谈——现在我明白了,为什么几乎所有答记者问的,都爱说废话和空话。因为在外面,没有书和资料,只好想一点儿说一点儿,胡乱写了些东西;现在过了一个多月,拿出来充一篇作业。(这会儿,顺便补充了一点儿当时没想到的。)
 
【问】 据编辑介绍,由于国外谈论科学与艺术的书也并不多,所以出版这套书籍时,挑选原著的困难就很大。那您是否了解国外这类书籍的出版情况,是否可以介绍下?(如国外最著名的谈论这类议题的书籍是什么。现今主要是那些国家出版这类书籍较多,又有何特色。)
 
【答】 我不了解国外的出版情况。不过从Amazon书店的目录和版权代理推荐的书来看,那类书确实不太多,我选择的就更少了。它们的内容,我感觉大概有那么几类:
 
首先是从理论讨科学与艺术的创造心理学,这是比较专业的。如Arieti的《创造心理学》,曾作为“美学译文丛书”出版过;我刚好还有一本牛津大学出版社的Creative People at Work,把文学家、科学家和艺术家的创造,写进一本书(不过那是一本文集)。至于像弗洛伊德等心理学家们关于文学艺术创造性的,是不是有科学家的案例,我不知道。倒是还有讨论科学家与艺术家的偏执或其他“病态的”,也算科学与艺术的“平行”吧。
 
其次是讨论科学家与艺术家的“通灵”,如上海曾翻译出过一本毕加索与爱因斯坦。我觉得这种个体的比较很有趣,但孤陋寡闻,没见过更多的品种;第三类是漫谈科学与艺术的相通,好像吉林出过一本《物理学与艺术》,我看过那本书,但细节忘了。对了,还想起一本名著,《GEB——一条永恒的金带》,这是30多年前的书,这个题目是80年代四川人民出版社“走向未来丛书”之一,后来商务印书馆出版了全译本,标题也换了(抱歉,忘了;好像用“集异璧”来音译GEB)——它谈的是数学(G, Godel)、绘画(E, Escher)和音乐(B, Bach)的“通灵”(抱歉用这个不伦不类的词儿),当然也是科学与艺术的融合。我还见过一本题目好像是“数学与蒙娜丽莎”的,不过那是达芬奇个人的故事——像他那样的“十全老人”,科学与艺术也许融为一体,也可能“个性分离”,大概属于另类案例。
 
另外,还有就一个题目说科学与艺术相通的,如Wyle(外尔,不知道写对了没有)的经典名著《对称》(商务印书馆和上海科技出版社都出过中译本),就讨论自然科学和艺术中对称性。
 
对了,又想起一本,以前我见过一本样书,一边讲物理学概念(如能量、速度等),一边讲艺术,为每个概念选配合适的绘画作品——书名忘了,是国外的一个系列,包含多个学科。可惜因为图片的版权问题,我们没能引进出版。
 
【问】 普通百姓会觉得科学与艺术是两个完全不相干的领域,在您撰写的序言中,感受到了科学有可爱之处,艺术也有严肃之时在您看来科学与艺术之间的魅力在何处?
 
【答】 通常的说法是,科学创造真,而艺术创造美。不过我想,它们相通的地方更在于满足好奇心,实现创造力。在人类的诸多活动中,我想科学与艺术最能形成独立和独创的个性,在当今社会,我以为这是很要紧的。【我从来不说“普通百姓”、“普通读者”,大家都普通;但还有什么更好的词儿吗?】
 
科学与艺术最大的力量在于教人独立,不重复别人,不跟风,不媚俗。这是它们的本性,也应该成为人的本性——可惜如今……
 
不过,科学与艺术的魅力,需要多认识才能体会。例如数学,如果没有觉得它像艺术,像诗,那么不论学了多少高等的技巧,我想他不会理解数学的魅力。艺术也是一样的。我认为,最好懂一些艺术的“技艺”,那样能更好理解艺术的魅力。昨夜我去外滩,我不懂摄影,看相片的标准是,光亮就好,把东方明珠照下来就好。这是另专业人员感到可笑的“低级要求”。而我对书法知道一点儿技艺,所以对书法作品的要求就很高,就不只是“字写得好看”那么简单。“好看”是有标准的,而标准是修养决定的。
 
我想,对双重的业余爱好者来说,科学与艺术的最大魅力在于能做一个思想独立的人。这是最基本的一点。至于更深入的,还需要科学和艺术本身的修养。科普读物的最大功能,但愿是能引领个人去深入他感兴趣的东西。
 
【问】 您认为现在出版的两本书有何特点?这本书与此前的刘兵编写的《艺术与科学读本》又有何不同?
 
抱歉,刘老师的书我只在书店浏览过目录(记得那套书还有其他选本),不知道内容是不是我前面概括的那些——如果不是,它正好可以补充我的偏见。我没有读过具体的篇目。这两本“虹”【一本是《爱因斯坦的小提琴》(http://baike.baidu.com/view/3742512.htm?fr=ala0_1_1),一本是《艺术宇宙》(http://baike.baidu.com/view/3742506.htm?fr=ala0_1_1),我只是在出版之前浏览过原书,没有细读过】不是讲一般的理论或理念,而是讲具体的例子。至少,从马后炮的观点,我想可以看到两点:我们认识自然,可以用艺术的眼光,也可以用科学的眼光,在很多时候它们是相通的;而热爱自然的人,以科学为一生追求的科学家,会自然而然地喜欢艺术。这种例子太多了,爱因斯坦当然算是典型的一个。
 
【问】 您认为这套彩虹书吧在国内出版的意义何在?
 
【答】 最好能唤起更多同学喜欢科学和艺术,特别是不要把两者分开。我们的文理分科的教育,已经把科学与艺术强行分开了。虽然科学家喜欢艺术的很多,但文艺家不懂科学的更多。
 
另外,还希望它能唤起个人独立的意识。不要跟风,不要模仿,不要功利。我的偏见是,通过科学与艺术,能潜移默化地做到这一点,它比任何说教都有力。当然,那需要时间,也需要这种书形成一股潮流。
 
【问】据了解,这套丛书还会继续出版,但是由于跨两个大领域,对译者的要求很高,翻译有很多阻力,对此,您有何建议?
 
【答】 译者是老问题了,外语专业的翻译者不大懂科学,何况这些书里的新科学比较多;而学科学的人又不屑于或没有功夫来做翻译(这些工作是不算“工分”的,尽管组织上也宣扬科普);还有的人,中文不太好,这倒是与专业无关的。我看网上有很多高手,如果能发挥他们的作用,那就好多了。
 
【问】 这套丛书还将继续出版直到7本,不知道您对剩下几本有何建议。
 
【答】 我好像没看过(忘了?)计划中的书目,希望它们能涵盖更多的学科和学人,不仅物理的,最好还有生物的、地学的;在科学与艺术的关联和影响方面,希望能挖掘更多的话题。当然,书本身还要有趣,要能普及。我也希望我们国内的科学家能写自己的经历和感受。
 

艺术家笔下的宇宙

 

 





https://m.sciencenet.cn/blog-279992-346580.html

上一篇:荷风往来
下一篇:仙人的食谱

9 武夷山 王晓峰 卫军英 钟炳 吕乃基 张天翼 陈湘明 钟卫 luxiaobing12

发表评论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9 12:5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