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nglie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onglie

博文

彭罗斯的宇宙轮回(7)

已有 3836 次阅读 2014-1-21 09:10 |个人分类:物理|系统分类:科普集锦|关键词:学者

 

 

 

彭老师的Weyl曲率假设是30多年前提出的,CCC也近10年了,而它的证据是近两年才发现的。什么证据呢?

CCC预言:“前一个世代的每一次黑洞相遇(即两个球面相交),都会在CMB天空留下一个圆圈,它对整个天空的背景平均CMB温度有着或正或负的贡献。”具体说来,过去的星系团里有很多超大质量的黑洞,它们的碰撞产生引力波;不同时代不同位置的碰撞源会产生不同的引力波。引力波在穿过世代之交的界面时,会表现为一种推力,将它遇到的物质向外推,犹如雨点落进水池激起向外扩散的波纹一样——当它们达到我们世代的最后散射曲面时,就在CMB的图景中留下无数大大小小的相交的“波纹”圆圈。

 

每个圆圈周围的温度是均匀的,但与其他圆圈相交的点例外。任意选择一个点,我们考察以它为中心的不同角半径的圆环的温度变化(方差)。假如圆环恰好包含一个引力波的圆圈,则那个圈将为圆环贡献一个相对较强的均匀温度;假如其他经过圆环的点的效应只是简单的叠加而已,那么不论是否存在那个均匀的圆圈,温度的方差都不会改变(因为那个圆圈只是起着背景值的作用)。

   而CCC预言的却是,那些点的效应是不能简单叠加的。在前一个世代,甚至直到本世代的大爆炸之后,引力波的非线性效应都可以忽略,仍然可以线性叠加。但是,当宇宙温度降到大约Higgs温度(也就是Higgs机制发生作用的临界温度)以下时,共形场代表的暗物质开始获得静止质量和粘性,会呈现流体运动,于是不同点相交的结果是运动的“平均”而非温度的“叠加”。正是这个非线性效应,使最后看到的圆环都是低方差的。(这是一个简单的统计结果:每个局部平均之后再计算整体的方差,将比根据原来整体计算的方差小。)在圆环恰好与某个圈重合时,那个效应会更加显著,也就是我们很可能在CMB中看到的痕迹。

 

彭老师从威尔金森微波各向异性探测器(WMAP)的数据发现,CMB确实存在着具有低方差温度的同心圆环结构。

 

 

从另一个角度看,那些圆环是用统计学的方法(如随机模拟CMB数据)计算的,与理论模型没关系,CCC只不过是它们的一种解释——当然,如果没有CCC的概念,也许不信想到在CMB去找同心圈儿。所以,也可以说CCC“预言”了它们的存在(正如超弦理论预言了引力的存在一样)。既然能用随机模拟的数据产生那些圆环,确实就有人指出它们就是纯粹的随机结果;他们还批评彭老师和他的伙伴们混淆了随机与关联的概念——即使他们看到了CMB的圆环,那也只是一种统计关联的表现,本质还是随机的。

 

老师相信他看的圈,不仅因为它们为CCC的概念(也许还说不上严密的计算)提供了现象的根据,还因为他相信CMB不是“那么”随机的。与他一起计算圈结构的合作者Vahe Gurzadyan曾用一种概率论的方法(Kolmogorov方法)发现CMB的随机程度只有20%,那么它存在动力学结构的可能性就很大了。

在这场争论中,随机派有着天然的优势,因为他们不需要解释那些圆圈;而彭老师为了确立CCC,不仅需要确证那学圆圈不是随机的,还需要面对CCC涉及的一系列问题,很多还是物理学的根本问题——如果一个假说能与基本的科学问题发生联系,它就是有意义的。

 

 



https://m.sciencenet.cn/blog-279992-760914.html

上一篇:企鹅的新帽子
下一篇:受不了的中文

7 刘庆宽 钟炳 武夷山 吉宗祥 罗会仟 luxiaobing12 anran123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3 11:3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