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enue du Reclus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Nancyback

博文

Quo vadis “博士”? 精选

已有 6415 次阅读 2010-5-3 20:56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海外观察|关键词:学者| 博士生, 教学改革, 一流大学

教了这么多年的书,带了这么多年的博士生。偶尔会有学生或孩子问到,“什么是博士?”“为什么要做博士?”有几次还真感觉难于回答,有几次做了回答,过后感觉答非所问,回想起来心里还曾感觉不安。

博士是一个学位,也是大学所能给予的最高学位。记得自己做博士生时,也曾有疑问,那时中国的博士生很少,有博士学位的前辈就极其稀少了。那个时候整个社会虽然十分尊重知识,但是读博士学位,并不得到社会的支持和认同。那时北京中关村有一句俏皮话,说“穷得像教授,傻得像博士”。当然,这俏皮话,反映的是真实的社会景象。但毕竟国民中有一股尊重知识的力量,博士生虽然又傻又穷,但还是有人看得上。一个明确的例证,就是那时的博士生同学们找的老婆都不错。

但是当时确实没有参照,心中也没底,导师们那一辈,博士太少,也都很德高望重,圣人似的。到底博士是个什么水平,到什么程度可以得博士学位,确实没底。1985-87年间,学校邀请外国专家讲学,加州伯克利大学的Peterson教授和西德波鸿鲁尔大学的Baerns教授分别被请来天津讲授反应器理论和催化原理课程。记得曾分别向他们提出了同样的问题,在美国或欧洲,学生做到什么程度可以获得博士学位?回答惊人的一致,教授认为该学生能够在相关学术领域独立工作了,就可以毕业了。

对博士生应该有什么要求呢?我们那个时代的中国学生,现在没有背景和官职的中国学生,要想读博士还着实不容易,要身经百考才能得到读博士生的机会。不通过这些考试,你就是再有能力,再有愿望,教授再喜欢,支持,也不能注册读博士的。当然有个例外,中国的现职官员,要想拿个博士学位还是很容易的,前些年各个学校都为官员拿学位,提供了各种方便。最近几年,社会对官员得博士,非议很多。那么博士应该那么难得吗?

90年代初,到欧洲,见识到很多新鲜事。在那里要读博士,不需要任何考试,去和教授见个面,学生愿意学,教授愿意教,就可以做博士了。也不管多大年纪,也不论学制长短,似乎充分自由。有的同学得博士比中国的现任大官还容易得多。有几则有趣的故事,都是真实的。

一个故事,当事人现在已是国内某名大学名教授了。L同学77级,本科毕业后到当时国内一所边远地区大学教数学,得到一个到荷兰进修半年的机会时,已经是副教授了。到了T大学的数学系。和荷兰教授熟了以后,一日向教授提出,想在该组做个博士。T大学的教授说,你水平这样高了,还要做博士,我们的教授都比不了你啊,那你要真有兴趣要个学位,把你原来发表的文章,整理一下,写成一个博士论文的格式,我们就给你学位了。果然,L同学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用词不达意的英语,通过了博士论文的答辩获得了学位。原来,L同学国内的工作单位太偏远,没有什么业余生活,就经常坐在图书馆读书,那时也没有多少书,但有影印版的美国数学会志。据说该期刊经常谈论数学难题,L同学闲来无事,偶尔就能解开一个半个,就给美国数学会志编辑写封信,编辑就帮助把思想表达出来,到荷兰时,已经解开了几道难题了。当然得一个数学博士学位,是无愧的了。

另一个故事,当事人已在国内成为百万富翁。C同学78级,本科毕业读了三年硕士生,这期间老婆去了法国留学,等C老兄硕士毕业去法国探亲,已经是两年以后了,去了法国,怀疑老婆跟别人好了,就打架,一日打得厉害了,把老婆头打破了,这下犯法了,被判了9个月徒刑,也判离了婚。从班房里出来,流落到N市,神情落魄,衣衫不整,被中国同学介绍到一个法国国家实验室(CNRS),那里的教授听说在中国曾读过硕士,专业还算接近,又愿意学,就同意注册做博士生。C同学三年后获得博士学位,荣归故里,得到了不错的工作,后经辗转发展,成就一番大事业。

在南锡,曾经遇到一位台湾来的B太太,经常邀请中国同学搞一些集体活动,记得将要离开南锡时参加了老太太的博士论文答辩会,很生动的,记忆犹新。老太太得博士学位那年,好像过了60岁了。在荷兰D大学的好朋友X先生,太太S女士,也是等老公有了稳定工作,孩子上了大学,才去注册读博士的。博士论文做得很精致,后来成了我们朋友们的珍藏。因为S女士博士毕业后不久,就因病去世了。S女士热情、豪爽、聪明伶俐。中年以前经历坎坷,又英年早逝,很是值得怀念。

做了教授博士导师,自然好为人师。经常为有的学生中断学业不做博士遗憾。记得90年代,有两个不错的学生,其中一位还是免试上来可以直接攻读博士的,做到硕士不想做了。怎么也没有想到,这两位同学辗转在北京发展,居然在金融界有了不错的地位。想起来有趣,一次遇到其中之一,说,你发展很好,但我教的东西用不着了。该同学说,老师不是的,您教的写作技巧、统计理论、实证思想正是我现在工作中天天用的。

学非所用和半途而止,看来不是中国博士生才有的。记得2008年去Limerick参加Julian从大学退休的活动,遇到20年前的A同学。事先已经知道A同学博士没有读完。A同学衣冠楚楚、风度翩翩、充满自信的在组织该次活动。问到他为什么博士不读完,他说从荷兰跟Julian到了爱尔兰,离开了父母兄弟,结果遇上了一位可爱的爱尔兰姑娘,就结婚了,结婚了就生孩子,生了几个孩子,精力就不能集中了,也该去挣钱了,博士就不读了。这两年孩子大点了,正想回来接着读呢。

拉拉杂杂的故事讲了好几个。关于博士学位的故事还有很多。近10年来,国内对博士的压力越来越大,很多学校规定,博士生期间必须以就读学校为第一作者单位发表若干篇论文,开始是中文核心期刊就可以,后来一定要SCI收录,再后来把杂志分了区,要前两三个区的杂志才算数。对学生的读书期限,也管理越来越严。不愿意读博士生的优秀学生越来越多。注册了博士生半途而止的学生越来越多。甚至有的学生,压力过大,身体出了毛病。作为导师,心里着实不安。

这几年来欧洲,谁承想东风西渐,亦有几所大学改变了对博士生的要求和学籍的管理。难道真像2002Michel Che先生演讲中预言的那样,欧洲普遍感受到来自东方的压力,也要跃进了。记得2008年回南锡,和老友Paul-Marie吃饭聊天。老兄忧心忡忡的说,中国弄了个大学排名,Nancy的学校没有一所能排进去,所以几个学校做了约定,发表文章都写“南锡大学”。

世界太小了!

 

201053日于瑞士洛桑 1025 St-Sulpice



https://m.sciencenet.cn/blog-281175-319330.html

上一篇:大学生的成绩单
下一篇:从炼丹术到药物和香料化学

9 王晓明 钟炳 孙科盛 金凯 李学宽 林锋 唐常杰 pkuzeal WeiBin628

发表评论 评论 (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9 14:0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