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nshide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anshide

博文

科学需要平等对话

已有 2888 次阅读 2009-8-5 10:36 |个人分类:未分类|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近日,一位年近百岁的老院士因为一个英文单词的翻译问题与学术打假名士方舟子先生吵了起来,二人言辞颇为激烈,甚至出言不逊,实在是有失体面。看到如此情形,不由得让许多人长叹了一口气:这好好说话怎么就这么难?其实,好好说话并不难,关键是看说什么,这不,方舟子先生这次又把这位老院士惹急了,要不然,都这么大年纪的人了,火气也不至于还这么大!说白了,就是方先生又让老院士丢了面子,中国人是最爱面子的人了,何况高高在上的这位老院士呢?!
关于“General Chemistry”一词的翻译,老院士认为应该译成“总化学”,而方先生认为应该译成“普通化学”,其实,看了二人的阐述,基本还都没有离开化学的基本理论和概念这样一个范围。我以为,老院士的动怒究其原因就是方先生触动了他的学术权威。这可是不得了的事情,在老院士看来,他的学术地位和权威是不容置疑的,甚至他的观点就必须是完全正确的,所以才会说出“不懂装懂”这样的话来。我想,作为一个长辈,教育晚辈是应该的,但是如果完全不听别人的意见,那还怎么进步?
我们都知道,科学是对知识的永无止境的求真和探索,要不断地用真理把谬误打倒。科学史上也不乏这样的例子,哥白尼用“日心说”推翻了占绝对权威的“地心说”,让世人不再沉迷于谬误,对宇宙有了新的认识。伽利略使实验和数学相结合,为崭新的精密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但这些成就的取得,让这些伟大的科学家们付出了十分惨重的代价,甚至是宝贵的生命。而这正是因为无法平等地与“权威”对话、无法自由地表达新的思想和观点,才留下了这些历史的悲剧。今天,人类文明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高度,科学也理所当然地需要平等对话,这不仅是对人的尊重,更是对科学的崇敬和科学精神的真挚体现。也只有这样,我们的科学才会更加进步。前苏联著名文艺评论家、批评家巴赫金把“对话”看作人类基本的生存方式,并认为思想就其本质来说是对话性的,学术研究亦然。对此,学者叶勤在一篇名为《文学性叩问》的文章中写得更加深刻:如果没有同行之间的检验、确证、批评、反驳等学术批评行为,我们永远只能停留在知识的零碎状态,无法建筑起知识的大厦,更无从形成学术共同体和学术的公共空间。
写到这,又让我想起了天天在耳畔响起的两个字——“创新”。值得高兴的是,创新已经在神州大地呈现出了星火燎原之势,国家也正在致力于创新体系建设,但这与我们在2010年建成创新型国家的目标还有不小的差距,还需要我们不断地努力,可是,如果因为“权威”不可撼动而无法“创新”或者耽误了“创新”的步伐,那岂不是国家的灾难?


https://m.sciencenet.cn/blog-285413-247547.html

上一篇:大学生被开除意味着什么?
下一篇:国庆感言

5 吴飞鹏 王振东 李晓光 左正伟 侯振宇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21:3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