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技术创新创业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NPs 美国HudsonAlpha研究院的研究员。做分子鉴别诊断平台技术的开发和免疫组库基础科研。

博文

诺奖前后两重天:我和父亲的胃病 精选

已有 9549 次阅读 2010-12-22 07:23 |个人分类:生物技术创新创业|系统分类:科普集锦|关键词:学者| 生物技术, 创新, 创业

两三个月前,我得了胃病,饭后一两个小时会有象心绞痛一样的胸口阵痛。开始还很紧张,以为是心脏问题,结果做运动实验等都正常。胃镜检查证实是胃溃疡,反酸。胃镜取样培养还证明是幽门螺旋菌阳性,吃了一个疗程的抗菌素,加上抗酸药,现在已经没有症状了。

我父亲也有胃病,痛了很多年。记得我们年纪很小的时候每天就趴在窗口看下班回来父亲的脸色,如果他没有胃痛,精神会好些,大家都高兴,不然很可能“发脾气”。

有多少人得胃病最后需要去做胃切除手术?而这样的手术现在很少做了。原因是2005年诺贝尔得奖者Barry Marshall的贡献:



Barry 和他的同事最先在病理解剖病人时发现许多所谓“胃溃疡”病人病灶部位都有细菌,所以提出(螺旋菌)感染引起胃病的假说。可是整个药业已经在抗酸药上面投入了大量的金钱,市场上也都是抗酸药物,缓解症状的疗效也很好。而当时对胃溃疡的病因分析是“遗传因素,生活压力,过于紧张,营养”等等(这些都是我们上医学院时的标准解释,考试时的标准答案)。

一个澳大利亚来的年轻医生试图推翻一个权威性的假说,更何况有众多药厂的既得利益者或明或暗地阻挠,所以这个“感染学说”的推广就格外困难。花了十多年的时间,中间还有Barry自己勇敢地喝下一大瓶细菌来做病因学证明等精彩情节。

最后,他得到了认可。

正是因为知道Barry的故事,我做完胃镜后没有马上吃抗酸药,而是等细菌培养出来做抗菌治疗。也正是因为他的发现,我的胃病仅给我带来了几个月的病痛;而在他发现感染病因以前,我父亲的胃病则折磨了他十几二十年!

这个生活中真实的故事给我们许多启发:

(1)权威定论不能代表真理。
(2)临床有效的治疗不一定是针对病因。
(3)不要轻易否认年轻人的狂热追求。
(4)针对真正病因的治疗需要更精确的病因学诊断。

以前写过一篇博客“降血压,降血脂,降血糖的药都不够好”,其实,过去三十多年的“降胃酸”的药也是不够好的,多亏Marshall博士的发现,根治胃病才成为可能。希望有一天,再在几个诺贝尔奖发掉以后,人们能够研发出根治心脏病,糖尿病的药物来。就像今天治疗胃病一样。

去读读Barry获奖的感言吧,你会学到更多。

https://m.sciencenet.cn/blog-290052-396022.html

上一篇:美国总统颁发国家科学和创新奖
下一篇:防病难还是治病难?

33 孙东科 武夷山 张志东 徐磊 陆绮 梁进 罗帆 傅云义 刘晓东 杨正瓴 高莉 余昕 孔晓飞 耿文叶 李学宽 侯成亚 张旭 许培扬 曾庆平 唐常杰 施继龙 齐霁 虞左俊 罗广营 水迎波 刘庆丰 陈飞 zzjtcm 侯振宇 pkuzeal lmzhang1969 opticssim xqhuang

发表评论 评论 (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9 15:2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