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瑟琦智库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idmresearch

博文

【一周要闻】

已有 2374 次阅读 2016-12-31 21:26 |个人分类:一周要闻|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教育部:推进高校薪酬改革 完善科创补偿机制。据教育部网站消息,教育部日前公布《高等学校“十三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规划》指出,支撑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推进高校研究人员聘用制度改革,不断完善对高校科技创新的补偿机制,支持高校推进人事与薪酬机制改革,建立健全与科研人员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实际贡献紧密相连的分配激励机制。《规划》提出,主要目标是:到2020年,高校科技创新质量和国际学术影响力实现新的跃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支撑高质量人才培养效果显著增强;开放协同高效的现代大学科研组织机制基本形成;引领支撑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成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的战略支撑力量。具体目标包括:原始创新能力和国际影响力大幅跃升;引领国家创新驱动发展的能力明显提升;支撑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效果显著增强;开放协同高效的现代大学科研组织机制基本形成。《规划》指出,全面提升高校原始创新能力是高校科技发展的首要任务,是落实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加速创新驱动发展的基础。要大力加强需求引导的基础研究,围绕可能催生重大创新和深刻影响未来发展的前沿科学领域、严重制约国家发展的重大战略领域、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支撑作用的民生领域等,组织高校积极参与脑科学、纳米科技等重大科学计划和重点研发计划的实施。推进科技创新大平台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要瞄准国际科技前沿,以国家目标和战略需求为导向,在高校培育和建设若干高水平国家实验室。发挥高校多学科交叉和人才优势,加强顶层规划和组织预研,支撑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规划》提出,要深化科技与经济融合,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实现动力转换,是高校科技支撑发展的直接体现。要积极参与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支撑构建各具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支持北京、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科技支持力度。要实现重点领域关键技术的突破,加快技术转移和科技成果转化,营造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环境,建立市场化的科技成果转化运营机制。要加强高水平科技智库建设。以全球视野和中国视角谋划智库建设。形成一批特色鲜明、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中国特色高端科技智库,在国家科技创新战略和重大决策中发挥有力支撑,在国际科技创新领域中拥有较大话语权。《规划》强调,要大力推进科研组织方式和聘用机制改革。启动高校科研队伍组织方式改革。鼓励高校自主设立科研岗位,推进高校研究人员聘用制度改革,建立专职科研队伍。加强博士后队伍建设。建立健全科研人才双向流动机制,试点将企业任职经历作为高校聘任工程类教师的必要条件;不断完善对高校科技创新的补偿机制,支持高校推进人事与薪酬机制改革,建立健全与科研人员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实际贡献紧密相连的分配激励机制。(摘编自中国新闻网)

·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发现公示异议信息将要求高校作说明。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进程已经过半。记者从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获悉,目前,部分参评数据的网上公示工作已经结束,接下来,学科评估工作将围绕两方面开展:一是处理公示异议信息;二是围绕定性评价指标,邀请专家开展通讯评议,同时就指标权重征求专家意见。这些工作的推进情况,将直接决定这一轮学科评估结果具体公布的时间。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主任王立生介绍,网上公示结束后,学位中心将把有关单位提出的异议信息,以及之前通过填报标准检查、证明材料核查、公共数据比对、重复数据筛查四项举措检查发现的“存疑信息”,汇总反馈给参评高校,请相关高校提供说明或佐证材料。(摘编自《文汇报》)

·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探讨创新人才培养。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第三届年会日前在北京举行。作为新型民间教育智库,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成员包括长期关注教育改革的经济学家、教育学家、哲学家、法学家等。本届年会的主题为“现代教育治理体系建设”,各领域的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探讨了大学治理之道、家庭和学校教育的新思维等,并且探讨如何提升教育体系的质量,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更好支持。(摘编自《文汇报》)

·2016广东重点建设学科名单出炉 47高校110学科。12月14日,广东省教育厅公示了《2016年高校新增重点建设学科》名单,广东47所本科高校的110学科拟入选2016重点建设学科。今年6月的全省高水平大学和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工作推进会透露,根据省委、省政府部署,11个有本科院校的地市将至少选择一所本科高校进行“省市共建”,并扶持所有本科高校建设一至二个重点学科。因此,在第九轮重点学科建设的基础上,经高校推荐并经专家评审,2016年拟新增110个学科,纳入第九轮重点学科一并进行建设。今年拟新增110个重点建设学科,覆盖了47所本科高校,有新办的高校,有地方本科高校,也有独立学院、民办高校。其中,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南方科技大学等高校的9个学科,入选攀峰重点学科;广东财经大学、广东医科大学、广东金融学院的36个学科入选优势重点学科;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岭南师范学院、韩山师范学院等高校的41个学科入选特色重点学科;韶关学院、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中山大学南方学院、中山大学新华学院等高校的24个学科入选重点培育学科。(摘编自金羊网)

·四川重点建设15所高水平大学 300个一流学科。12月19日,四川省教育厅出台《四川省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方案》政策解读方案。未来,四川省将分四个层次,重点分类、推进建设15所左右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300个左右“一流学科、优势特色学科”。据了解,涉及的改革主体是四川省109所普通高等院校,含51所普通本科院校和58所高职高专院校,参与推动改革的省级部门共有26家。根据方案,四川省将分层同步推进创建一流大学。“一流标准”有四个层次:世界一流、全国一流、区域一流、同类一流,分2020年、2030年、2050年三个阶段,重点分类建设15所左右高水平大学。其中,“一流类型”包括五个方面:研究型大学、同类高水平、应用技术型、高职院校、民办高校,并兼顾各类示范,从而带动促进不同层次、不同领域高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分层分类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主要突出7个目标:一是引导全省高校突出学科(专业)优势和建设重点,促进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学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二是支持有条件的高校进入世界一流行列。三是重点建设一批高水平大学,通过省部共建、市校共建、政策扶持、协同创新等途径,使之跻身国内一流大学行列。四是重点支持人才培养与引进、重大科研平台构建、重大科研项目承接等工作,力争若干学校进入全国同类大学前列。五是实施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计划,建成一批转型发展应用技术型示范院校。六是深化示范(骨干)高职院校建设,建设一批优质高职院校。支持若干院校总体上达到国内一流、国际可比水平高职院校。七是培育和建设若干所有特色、高水平民办高校。四川省还将重点建设300个左右“一流学科、优势特色学科”,主要体现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学科为世界一流学科:力争建设30个左右学科具有全球竞争力、影响力的学科。第二层次学科为国内一流优势学科:力争建设100个左右优势学科具有全国竞争力、影响力的学科。第三层次学科为区域一流特色学科及高端新型智库:建设100个左右特色学科紧密契合、重点支撑四川产业结构升级、创新发展重大需求的学科。(摘编自四川省教育厅)

·辽宁出台高校向应用型转变评价体系。为深入推进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12月19日,辽宁省教育厅印发了两个评价指标体系:《辽宁省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试点学校指导性评价指标体系》和《辽宁省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试点专业指导性评价指标体系》。目前辽宁省开展学校和专业向应用型转变试点工作的高校已达地方高校的85%。为了加强对转型发展试点学校和专业的指导,两个指导性评价指标体系突出了办学定位、师资队伍、实验实训条件和校企合作等方面的要求,在师资队伍方面,要求专业教师中行业、企业、实务部门兼职教师占比原则上不低于30%;专业专任教师中"双师双能"型和具有行业实践经历的教师占比不低于70%。在校企合作方面,要求建立学校与行业、企业、实务部门之间人员双向互聘、相互融合的机制;学校各主体专业的校企教师双向互聘运行状态良好,积极促进了应用型人才培养和应用技术开发。(摘编自《辽宁日报》)

·海南:“十三五”期间要求高校图书馆每周开馆98小时。海南省近日出台《海南省高等学校图书馆“十三五”发展规划》,要求高校图书馆采取每周开馆98小时等措施促进读者阅览和借阅图书的积极性,加快提升海南高校图书馆科学管理与文献信息服务水平。按照要求,“十三五”期间,各馆应通过每周开馆98小时、放宽借阅限制、改善阅读环境等多种举措,促进读者到馆阅览和借阅图书的积极性、便捷度与舒适度持续提升;通过应用新媒体技术打造移动阅读、移动服务、移动推送平台,整合媒体推进线上线下服务融合;提供包括文献信息、讲座、展览等多种服务形式在内的多元化服务,为全省高校图书馆发挥其知识中心、学习中心、交流中心等职能提供全时空服务平台。(摘编自新华社)

·2016年内地高校免试招收港生达1391人。国家教育部港澳台事务办公室主任刘锦17日在香港举行的“2016内地高等教育展”开幕仪式上表示,2016年内地高校免试招收香港学生人数达到1391人。香港特区政府教育局常任秘书长黎陈芷娟表示,免试招生计划实施至今,有近1.55万名香港学生通过此途径报考内地高校。而参加计划的90所院校当中,不少提供别具特色的课程,包括文化产业管理、生物医学工程等,为学生提供更多元化的学科选择,使学生出路更广。据介绍,2011年,教育部宣布63所内地高校将对香港学生豁免内地联招考试,并于2012年开始推行,学校依据香港高中公开考试成绩择优录取学生。2017年,参与免试招生计划的内地院校已增至90所。目前,在内地高校和科研院所学习的香港学生人数超过1.5万人。近年来,香港学生获得的优惠待遇不断增加,包括享有与内地学生同等的医疗保障、缴付同等学费等,这都对有意“北上”求学的港生起到鼓励作用。(摘编自新华社)

·长三角四省(市)签订教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第八届长三角教育协作发展会议15日召开。会上,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教育厅(教委)共同签订《“十三五”深化长三角地区教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四方约定探索建立教育发展跨省(市)共同决策、统一执行、联合监督机制,推动长三角地区教育一体化发展,合力打造亚太地区教育高地。根据协议,四省(市)将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合作交流,每年确定若干改革专题,共同研究讨论,推进教育改革,如联合进行教育管办评分离运行机制研究与实践,加强民办非学历教育培训机构联合监管,建立信息通报制度等;联合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合作研究基础教育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和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标准,推动基础教育教学研究联动发展;建立“长三角”中等职业学校联盟;在高等教育领域,加快长三角应用型本科联盟、高等工程教育联盟等的建设和发展,完善高校合作育人机制,推进区域内教师互聘、课程互选、学分互认。(摘编自《中国教育报》)

·西南地区大学科技园联盟成立。由重庆、四川、贵州、云南、广西等省区市12家国家大学科技园共同发起的西南地区大学科技园联盟日前正式成立,以期建立西南地区大学科技园共享机制,实现科技园的资源整合。西南地区大学科技园联盟是在教育部和科技部指导下,主要依托西南地区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共同发起,西南地区省(市)级大学科技园自愿参加的区域性非营利的社会组织。作为国内第9个区域性大学科技园联盟,该联盟共有成员单位26个,包括重庆大学、四川大学、贵州大学等12家国家级大学科技园,以及西华大学、桂林理工大学等14家省级大学科技园,涵盖西藏、云南、贵州、四川、广西、重庆6个省区市。该联盟下一步将广泛开展成员之间的经验交流,收集、整理国内外大学科技园发展信息,为成员提供市场信息和技术情报,并对接中国大学科技园双创服务平台及相关基金,进一步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摘编自新华社)

·清华大学启动逆向创新工程。13日,清华大学举行了“转型中国,升级中国”逆向创新发布会。会上该校正式启动了逆向创新工程,希望凭借逆向创新这一学生创业新模式,引领全国双创进入务实的新阶段。据介绍,传统的创业项目和团队,将科研成果转化的通常方式是通过技术找市场,创业项目不容易落地。而逆向创新则是通过市场找技术,从产业出发,发现需求,从而引导技术创新。清华大学逆向创新示范中心也在此次发布会上宣告成立。(摘编自中国科学报)

·北大光华新年论坛在京举行。12月10日,以“全球变局 中国策略”为主题的第十八届北大光华新年论坛在北京大学举行。近六十位发言嘉宾,从政治、经济、金融、教育、科技、体育等不同角度,全面解读全球化走向,深度把脉中国经济发展态势,共同建言中国策略。据介绍,北大光华新年论坛由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于1998年创办。论坛每年紧扣一个中国经济发展与企业管理的重大主题,邀请来自政府、学术、工商各界精英人士与会发表见解,与北大师生、校友共享思想盛宴。在开幕式致辞中,北京大学校长林建华表示,北京大学最近确定了核心使命,一点是“培养能引领未来的人”,这是人才培养上的核心使命。另外是学术上产生新的思想、前沿科学和未来技术,他认为,光华论坛是新思想,能碰撞出新的思想的论坛。与会嘉宾分别就“全球变局下的投资策略——产业投资&金融投资、体育的寓言与预言、中产崛起与中国未来、智能浪潮下的商业价值与机遇”等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摘编自《中国科学报》)

·美日免疫学家获颁首届“复旦——中植科学奖”。12月17日举办的第二届复旦科技创新论坛上,首届“复旦——中植科学奖”颁奖,美国免疫学家詹姆斯·艾莉森和日本免疫学家本庶佑因为在人类肿瘤免疫治疗方面的杰出贡献,获颁此奖并共享300万元人民币奖金。“复旦——中植科学奖”由复旦大学和中植企业集团合作设立,在全球范围遴选并奖励具有原创性突破性科研成果的科学家。该奖项每3年在数学、物理学和生物医学领域评选,经过提名、专业评委初评、资深评委终审得到最终结果。奖金来源于中植企业集团的专项捐赠基金。(摘编自《中国教育报》)

·海内外专家学者齐聚南大热议大数据背景下的人才测评。12月16日,南京大学与全美在线(北京)教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ATA公司”)共同主办的“第十一届考试理论与测评技术国际研讨会”举行。南京大学副校长王志林在致辞中强调了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创新人才代表着高水平、可持续发展的竞争力,是各大高校和各行业关注的热点问题。他指出,创新既是一种天赋,也是一种可以后天习得的能力。创新人才培养既需要让先天的创新潜能充分释放,也应当为后天能力培养提供针对性、个性化的帮助。基于大样本数据的测评正是可以实现这一效果的有效途径。王志林希望与会专家就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的人才测评问题深入交流和讨论,为培养创新人才、推动社会进步积极建言献策。南大依托自身的优势与特色,正积极建设产学融合的“校园众创实训平台”等四个运行平台。基于该平台,南大与ATA公司将共同建设“大学生双创人才素质模型数据库中心”,开展项目研究,测试数据模型,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供数据支持与技术支撑,助力高校双创人才培养。(摘编自南京大学新闻网)

·西安交大再添2个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2月16日,科技部在杭州召开2016年度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工作座谈会,会上公布了2016年度新认定的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并举行了授牌仪式。西安交大瞬态电磁环境与应用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多功能铁电材料与器件国际联合研究中心获得认定。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是由科学技术部及其职能机构认定,包括国际创新园、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和示范型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等不同类型。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建设旨在更为有效地发挥国际科技合作在扩大科技开放与合作中的促进和推动作用,提升我国国际科技合作的质量和水平,发展“项目-人才-基地”相结合的国际科技合作模式,使其成为国家在利用全球科技资源、扩大科技对外影响力等工作中的骨干和中坚力量,并对领域或地区国际科技合作的发展产生引领和示范效果。目前,西安交大共有4个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8个省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摘编自西安交大新闻网)

·哈工大:科技创新再塑新龙江。哈工大机器人集团等高新技术企业,充分利用学校的人才与技术优势,加快重点领域科研攻关,聚集振兴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难点问题,在多年积累有优势、加快发展最急需、面向未来有潜力的关键核心技术上,加大研发力度,力求尽快突破。同时,哈工大多措并举,与黑龙江省共建的省工研院利用黑龙江省在激励“双创”、促进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科技管理改革等方面制订的一系列改革政策与举措,将成果作价入股成立企业股权或将净收益的80%~90%用于奖励科研人员,累计注册成立企业84家,汇聚高层次的产业技术人才119人,为推动龙江转型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摘编自《光明日报》)

·英国:《自然》评出2016年度重大科学事件。英国《自然》杂志网络版16日公布了其评出的2016年产生重大影响的科学事件,其中除了科学家首次探测到引力波的存在等重要科学发现外,中国在航天、气候变化以及基因技术领域取得的多项重要成果也被《自然》杂志认为产生了重大影响。2016年较受瞩目的科学事件当属引力波。2016年的航天领域里,中国收获了丰硕成果。8月,中国成功将世界首颗量子卫星发射升空。11月,中国成功发射新一代大推力运载火箭长征五号。10月与11月间,中国两名航天员在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工作生活了30天,创造了中国航天员太空驻留时间新纪录。此外,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也于9月在贵州正式落成启用,这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在基因技术领域,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逐步成熟。《自然》杂志预计未来在美国和中国会有更多基于这一技术的临床治疗应用。在气候变化方面,由近200个国家努力达成的全球气候协议《巴黎协定》11月4日正式生效。《自然》杂志评论说,中国和美国在这一过程中起了积极作用。疫情方面,寨卡病毒是2016年的一大焦点。全球多个团队正加紧开展针对寨卡病毒的研究,来解开有关寨卡病毒的不少谜题。2016年的一个大热概念无疑是人工智能,谷歌下属的“深度思维”公司利用人工智能程序“阿尔法围棋”(AlphaGo)在围棋人机大战中击败了韩国九段棋手、世界冠军李世石。一直备受争议的细胞核移植“三父母”技术在2016年也取得突破。美国一个团队宣布,世界首个细胞核移植“三父母”婴儿已在4月诞生,手术是在未限制“三父母”技术的墨西哥展开。(摘编自新华社)

·美国会通过最终版《创新法案》17日下午,美国众议院通过了《创新法案》最终版本,由此结束了长达4年的立法过程,同时结束了其引发的一场关于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如何管理其70亿美元研究经费的党派斗争。众议院科学委员会主席拉姆·史密斯表示:“这项法案最大程度提高了国家在基础研究方面的投资,有助于提高美国的竞争力,创造就业机会,还能刺激发展新的商业和工业。它提高了问责制和透明度,减少了研究人员的行政负担,加强了机构监督,改善了协调机制,改革了联邦科学机构的项目规划,以增加纳税人资助型研究的影响力。”(摘编自《科技日报》)

·国际教育调查显示澳大利亚教育水平“持续衰退”。最新国际学生评估项目报告显示,澳大利亚15岁的青少年在数学、科学和阅读方面的能力逐渐降低。据澳大利亚广播公司报道,在此次评估考核中,澳大利亚学生的表现略低于新西兰,较日本和加拿大的学生差距较大。在这项评估中,新加坡学生排名最高。2015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对72个国家和地区约50万名15岁的学生进行了调查,其中包括1.4万名澳大利亚学生。考察重点倾向于科学、阅读、数学和协同解决问题的能力。报道称,澳大利亚北领地和塔斯马尼亚州学生的排名低于35个经合组织国家(OECD)的平均水平。此外,虽然澳大利亚的所有学校机构自2003年以来出现了不断下降的结果,但是私立和天主教学校的表现仍优于公立学校。(摘编自人民网)

·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多余的信息是学习的灾难。近日,认知负荷理论创立者、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荣誉教授乔尼·斯维勒(John Sweller)访问北京师范大学智慧学习研究院,就智慧学习环境与认知负荷等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并针对智慧学习环境中有可能遇到的教学设计问题给出了具体建议。交流中,斯维勒教授认为,“技术是强大的,但技术的发展无法改变人脑的认知加工系统”,无论是传统的2D学习环境,还是目前日益兴起的诸如VR技术等3D学习环境,其设计和应用都需要遵循认知负荷效应。认知负荷效应是斯维勒教授等人在过去的三十年中,经过大量、反复地实验研究论证提出的用来指导教学过程以及教学资源设计的有效原则。他指出,“在教学中使用任何信息技术以及媒体资源,都需首先考虑学习者的认知负荷、并明确应用这种技术和媒体资源的理由。任何信息技术和媒体资源都具有局限性,若应用不当就会给学习者带来很多不必要的认知负荷。对教育者而言,更重要的是去发现新技术在何种情况下无法提高学习效果,而当其不能够发挥理想作用时,更应该选择传统的教学方法。”针对“如何配置微课、慕课等教育资源”“如何在教育中应用虚拟现实技术”“是否应该鼓励探索性合作学习”等问题,斯维勒教授也从认知负荷理论的角度给出了建议。“过多地给与学生附加的、多余的信息是学习的灾难。”他说,在设计中不能只强调丰富性,而要明确其必要性。小组合作学习也并不适应所有学习情境,探索类的强调问题解决的任务,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但是对于那些需要跟从老师学习的新知识,小组学习恐怕会造成注意力的分散,增加认知负荷。(摘编自《中国教育报》)

(作者:姜洁,同济大学发展规划研究中心政策研究专员)




https://m.sciencenet.cn/blog-2903646-1024579.html

上一篇:对上海第三方教育评估机构建设的实务探究(下)
下一篇:【智库数据】E9高校专利竞争态势分析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1 20:0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