狮山草堂——猪の家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umengjin 行为上保守,思想上激进

博文

研究生教育该不该强调“育人”? 精选

已有 6709 次阅读 2014-1-19 21:27 |个人分类:科学研究|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创新, 研究生, 教育, 育人

教书育人,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没什么质疑的。在研究生教育中,导师在培养学生学术能力的同时,兼顾担负起“育人”的角色应该是没错的。很多研究生导师、包括我以前的硕士导师,都十分强调研究生需要“做事先做人”,很注重德育。但是一直以来,对于研究生教育该不该强化、强调“育人”这一问题仍然有疑惑。培养研究生肯定是广义的育人,但这里要讨论的“育人”是指狭义的育人,意指导师是否需要对研究生在学术之外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等担负教育的责任,说得更直白点,是否需要负责研究生怎么“做人”这档子事儿。

(一)教育与Education的内涵差别

教育与Education虽然是一对中英文对译词汇,但二者的深层内涵是不同的。“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二者组合起来形成的“教育”一词最早出自孟子的《尽心篇》,意为教诲、教导甚至教训。从词的起源来看,中国文化背景下的“教育”非常注重道德训诫,有着非常强的目的性,使人为善是目的,其中“孝道”是教育最重要目的之一,因而也就有了“一日为师,终生为父”之说。

Education来自拉丁文educare,词根的本意是启发、发掘和引领。杜威、苏格拉底等许多世界著名学者均持类似的观点,即认为Education是对人的“引导”,作用是发展个性、激发潜能、实现自我,不应预设目的,过程就是教育的目的。

从教育与Education的起源来看,西方的Education与中国的教育在内涵上是有很大差别的。

(二)“育人”内涵的几个误区

之所以中国教育强调“育人”,除了传统文化熏陶的惯性思维和管理需求外,还有几个认识误区:1)预设道德制高点,将社会地位、年龄与道德水平等同起来,社会地位高的、年龄长的,被想当然地定位于道德制高点的位置。实际上,社会地位的高低不等于道德水平的高低,生活经验多寡也不等于道德水平的高低,社会地位低、年轻的学生道德品质并不一定就低;2)包括学术不端在内的学术规则是学术界的“法律”,不是道德。要求学生学习、了解并遵守学术界的相关规则,是从业“法律”的学习,不是德育内容,因为不管你道德水准如何,要从事学术,你都得遵守这些规则,这些规则具备某种强制性特征。极个别学者在国外很规矩,回到国内就瞎搞,这从侧面也说明学术规则与个人道德品质无关。

(三)研究生教育的“育人”功能相对有限

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一个人的特质在儿童期就已经初步形成,到20岁左右,基本完全定型。研究生的主体都是超过20岁的成年人,其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等都已经成熟或成型,对已经成年的研究生实施“育人”教育,功能或效果非常有限。强化研究生教育的“育人”功能,需要投入更多的教育资源,但作用并不大,实际上是对教育资源的浪费,所以研究生教育不应延续本科教育的思维模式,也不必延续中国文化中“为师即为父”的思维。据有限的信息了解,西方国家的绝大多数研究生导师只负责学术,并不强调、也不承担对研究生的“育人”责任。只有那些功成名就、且乐于社会活动的超级大牛(比如晚年沃森),才偶尔在特定的场合友情演出,以高屋建瓴的方式对研究生和青年学者说教一番。

(四)对于培养创新人才而言,应该弱化“育人”功能

杨振宁说:美国最成功的物理学家,绝大多数都不符合中国传统的君子做人的态度,他们是非常的aggressive(具攻击性)而且practice(奉行)所谓one-upsmanship(个人逢战必赢的行事作风)(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37&do=blog&id=744858)。

我在想,中国的科研为什么上不去?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可能就是中国教育太注重“育人”了。注重过程的西方教育是要让学生个性化,而注重目标的中国教育则是让学生同质化,要求所有人最好都变成“乖孩子”。想育人,最后反而育不出人才,所谓的“人才”都千篇一律,没有个性,虽然适合管治,但同时也没了创造性。窃以为中国文化中的“育人基因”,对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不利的。

所以,对于培养创新人才的研究生教育而言,最好还是弱化“育人”功能为好。




https://m.sciencenet.cn/blog-295006-760530.html

上一篇:对今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几点想法
下一篇:分子表型:Science、Nature等顶级期刊引领的热点研究

24 陈安 徐耀 余国志 曹君君 罗德海 张红光 王善勇 李东风 曾泳春 何士刚 吴锦宇 徐刘印 葛肖虹 赵斌 梁洪泽 庄世宇 王海洋 梁进 张骥 王福昌 陈南晖 ch555 xqhuang wangqinling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9 15:4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